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深秋山顶风微凉 > 第411章 灾难化思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医生说完“很好”,并没有急于推进,而是让我慢慢消化。他告诉我不用急,多感受下现在的状态,随后便终止了第一次暴露疗法的治疗。

独自坐着时,我注意到妈妈好像出去过。后来她回到病房,我能看出她心情不错......

老爸看起来也松了口气……

他们都刻意保持安静,没有打断我的出神。我想了很久:不光是那个孕妇的事,还有那段视频,接着是刘医生这次治疗的动机。

直到晚上,我看着桌上的苹果,想了想,拿起来吃了一口。

今天是十二月二十七号。这个苹果已经放了四天,是平安夜那天董姝予送我的平安果。

放了四天的苹果好像已经没那么脆了,但味道也还可以。

晚上董姝予没来,不过先给我妈打了电话,还特意跟我通了几句,说她今天有事……

我挂了电话心中再次有些无奈,但也能够明白他们的用意。

让我意外的是,不仅第二天刘医生没找我,到了晚上,爸妈还主动提出要去商场转转。我本来不想去。老妈说不去也没事,话锋一转又暗示准备带着董姝予一起去转转,甚至悄声说:这段时间董姝予来回奔波,路途不近。老爸接送倒没什么,但老妈觉得应该“表示表示”。

接着她又提议自己去买,露出十分纠结的表情,反复问我送什么合适,以及如果她送,董姝予会不会不接受……

我其实没什么心情,更知道她在用阳谋。

心里不喜欢她这套路,却又反驳不了。

因为理智告诉我,董姝予确实辛苦 —— 她一直提议自己每天过来,不用我爸接。我能明白,我爸去接她,她虽不用做什么,但想必坐在车里会很拘谨,甚至不自在,可她还是每天都来了……

最后我同意去了。

这次是老妈去接的董姝予,这也再次验证了我的想法。

接到董姝予后,我们四个人是步行去附近最近的一家商场的。

路上老妈一直问我有没有想吃的,我都说不需要。

到了商场,我真觉得自己不需要什么,但想了想,还是给董姝予挑了两件羽绒服、一双鞋……

价格我没看,品牌也没在意。董姝予很配合,我让试她就试。我说行,她本能地想拒绝,不过显然和我妈事先沟通过,最后都接受了。但她显得很不安,不住地偷瞄我。

来都来了,我本想借着机会给董姝予多买点,但转念一想,还是觉得差不多了。毕竟再多买,我担心董姝予会压力太大——尽管我觉得没什么。

这个过程中,我大概能明白他们的用意,甚至能察觉到,老爸老妈更关注的不是东西本身,而是我让董姝予挑衣服、试衣服的过程,以及我拍板说‘买这件’的时刻。

更进一步,我隐隐觉得,他们关注的核心就是我陪董姝予买东西这个互动本身。至于买什么、花多少钱,反倒成了次要的。

……

十二月二十九号。

刘医生再次和我沟通,问我这两天的感想。

我如实说了,还主动问起:让那对夫妻配合拍照片和视频,过程是不是不太顺利?

听到这话,老妈面露尴尬,说还好。

我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能让人家一家三口配合拍照拍视频,尤其是那段明显带有针对性的视频,显然不是对方随随便便就乐意配合的。这倒不是我恶意揣度——毕竟我也了解社会和人性。

刘医生随后跟我解释了——

他说,首先,在我入院第三天,他看我心态稳定,便尝试与我沟通。当时听到我语气笃定地说那个孕妇死了,接着又有些逃避相关话题,他心里就产生了疑惑。

然后他尝试联系那家医院,因为他觉得那是个绝佳的暴露疗法“活体教材”……

他表示很幸运,确实通过关系网找到了熟人打听。不过他也承认,即使没打听到,在和我父母沟通之后,他们也打算回去一个。毕竟这事虽然麻烦,但无疑是个很好的例子。

而且刘医生坦言,暴露疗法是我治疗方案中的必要环节,虽然提前了,但这一步终究要走。所以,老妈去见对方前,他们就考虑过:必须趁早,因为对方产后还在住院。如果晚了,人出院了,就极难再找到了。

至于视频和照片怎么让对方配合的,刘医生并没说。不过我从老妈表情看的出来,估计是花钱了。

他说“很幸运”,我也能理解——这份幸运,就在于对方确实没死……

我听他说完也问出了这个疑惑:“如果对方死了呢?”

我问出这个问题后,能看出老妈的紧张。刘医生则认真看着我,慢慢地,脸上浮现出笑意:“你能问出这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好!这证明你确实在进行自我调整,而且进步很大。但是…”他顿了顿,诚恳地继续道:“如果结果真像你说的那样——当然,那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我得诚实告诉你:若真如此,这个案例就不会出现在你面前了。我们在这件事上,不能也不会编造假信息去骗你。……而且,这个案例虽然极好,但并非不可替代。”

“关于这点,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你: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问这个问题,这对你有帮助!”

我说回去想想。刘医生并未就此打住,又跟我解释了一下灾难化思维。

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轻微头痛就坚信自己得了脑瘤,工作中一点小失误就认为会被开除、事业彻底完蛋,孩子晚归几分钟就担心遭遇严重意外等。

我能理解,无非是把日常小事或不确定事件过度往悲观方向解读。指个体在面对情境时,习惯性地将情况想象成最坏的结果,过度放大潜在的危险或负面后果,甚至推断出灾难性的结局,即便这种结果发生的概率极低。

理解他的用意后,我说想自己琢磨一下,如果有这类的书可以给我看看。

刘医生听我提到书时,似乎有点犹豫,但最后还是给我找了一本解读这方面原理的书。

这本书很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