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隆问其原因,一个士卒说:“将,将军,那白雾中,有毒,兄弟们都中了毒。”
刘隆听后大惊,率领先锋返回山脚。
刘隆回去和马援一商量,决定暂缓进军,找个当地人问问情况。
可两军交锋,猎户们都躲了起来,不敢进山,汉军寻了好远才寻到一户人家。
原来这山中的白雾是瘴气,由于此地人少,山中树木又茂密,且四面都是山,很少有风。动物的尸体,树木掉落的枝叶腐烂,成年累月就形成了瘴气。
瘴气有毒,白天阳光照射,气温上升,瘴气则加重,晚上天气转凉,瘴气则变弱,若想通过非要到凌晨时分,天气最凉的时候。
瘴气之毒,若短期吸食,则会全身抽搐,若吸食的久了,甚至会要命。
士兵刚汇报完,天空中便有数只鸟飞着飞着便跌了下来,重重的摔在不远处。
马援、刘隆二人四目相对,尽是心惊。
当夜四更时分,山中瘴气渐渐散去,刘隆带着先锋部队再次入山。
果然,如当地人所说,瘴气已经稀薄许多,几乎全部散去。
刘隆一边让士兵回去告知马援,一边带领部队前进。
还没走多久,突然从山上射下无数羽箭,顷刻间数十汉军殒命当场。
刘隆见状大喊一声:“将火把都灭了,摸黑打上去。”
汉军将火把熄灭后,摸到山上将蛮兵打退。
这时马援带领大军也到了,看到刘隆后便问道:“何故不前?”
刘隆说:“没事,刚中了埋伏,不过损失不大,已经将蛮兵打退。”
大军行至天亮,随着太阳升起,瘴气已开始慢慢变浓,马援命汉军都爬到半山腰躲避瘴气。
就这样,汉军昼伏夜出,两天后,山势变的更加险要,隐约之间能看到有蛮兵驻守。
马援对刘隆说:“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就算再难,也必须打过去,不然我军被困在此地,那就真的完了。”
刘隆说:“主帅大可放心,小小蛮兵,不足为虑。”
由于山势险要,大部队无法铺开,刘隆只带领千余汉军前去攻山。
可山势太险,本就难行,刚爬了一半,山上便落下无数巨石、羽箭。刘隆就算再猛,此时也是浑身解数无法施展,看着汉军成片成片的倒下,也只得撤退。
休整半日,刘隆、马援各带一军,从东西两个方向再次对山头发起进攻,可依然无法靠近,只得铩羽而归。
一连月余,汉军始终无法攻克高点。
刘隆对马援说:“主帅,虽然此处瘴气稀薄,可架不住时间长啊,如今军中士兵,将近一半都中了毒,被毒死的士兵都有四五千了。咱们若是能打过去,那一切都好说,可如今被困在这里,咱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军中士兵已多有怨言,只怕再过几天就会发生哗变了。不如我们退回去吧,在山下扎营,等士兵都恢复恢复,再做打算。”
马援说:“我们历经千辛万苦,方才到达此地,岂有半途而废之理?如果我们退去,那我军就再无进山的可能,到时候这一个月多来的努力就前功尽弃了。这两个女人不除,南边就永无宁日,难道说这千里国土,就要在你我手中丢失吗?那你我不成了千古的罪人了吗?”
随后马援增加斥候,向四周扩散,看看是否能寻到其他路线,或者是否能寻到当地之人再问问情况。
斥候们都走后,马援看着山峦,慷慨悲歌,赋辞一首:
滔滔武溪一何深,
飞鸟不渡,
兽不敢临,
嗟哉武溪多毒淫。
众将听后,感同身受,皆暗自流泪。
两个时辰后,斥候果然带了一位老者回来。
马援问道:“老先生为何会在此地?”
老者说:“老朽就住在西边五里外。”
马援惊奇的说:“此地荒芜,人迹罕至,就连走兽都不能入,老先生为何会居住在此,莫非神仙?”
老者说:“将军说笑了,老朽原是中原之人,为了躲避战乱,隐居至此。此地虽不适合居住,可倒是清净得很。我知道将军是来问老朽瘴气之事,这瘴气初患之时,用细针扎双唇即可缓解,待到中毒深时,则用此物煮水喝便可解毒。”
老者说完,从怀中摸出一把白色的小豆豆。
马援接过小豆豆,看了看,问道:“这是何物?”
老者说:“天生万物,相生相克,凡是毒蛇出没之地,百步之内必有解药,这瘴气也不例外,此物叫做薏苡仁。”
老者说罢,指了指一旁的一株四尺多高的植物继续说:“这个就是薏苡,此物在方圆百里遍地都是,将薏苡的叶子含在嘴中,便可不受瘴气之害。若是中毒已深,则可将这薏苡的果实取下煮水,喝完不消半日,则可解毒。”
马援听后大喜,欲以重金谢之。
老者说:“我隐居在此多年了,自耕自食,要金钱何用?只是不知,刘秀如今如何了?”
马援先是一愣,随后问道:“老先生认识陛下?”
老者说:“四十年前,有过一段渊源。”
马援原是隗嚣旧部,对刘秀四十年前之事一无所知,于是看向了一旁的刘隆。
刘隆的父亲死后,刘隆打小就寄养在刘秀家乡,和刘秀十分要好,他思索片刻,已猜到大概,于是问道:“老先生可是姓云?”
老者笑着说:“你竟然知道我是谁?看来刘秀是和你提过老朽啊。”
刘隆说:“原来您竟在此处,陛下寻您可是寻了好久,之前听说您隐居在嵩山,可后来嵩山都翻遍了,也没有您的消息。”
老者说:“老朽原来准备去嵩山,可那时候全国上下都打乱套了,于是我就一直向南走,便到了此地。”
马援不解的问刘隆:“这位老先生是?”
刘隆说道:“这位老先生就是云逸啊,是陛下和伯升的师父,陛下的武功和兵法都是云老先生所传授。”
马援听后,立刻给云逸行礼,并说道:“原来是陛下的师父,还请受晚辈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