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205章 温润的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教授推拿时,苏瑶让张思贞在自己身上感受力度和手法。“推拿讲究刚柔并济,力度要渗透到筋骨,却又不能让患者感到疼痛。” 苏瑶说着,张思贞便按照指示,将双手搭在苏瑶的肩膀上,慢慢用力,感受着不同力度下身体的反馈。他的额头布满汗珠,眼神却始终专注,每一次尝试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在药方的传授上,苏瑶带着张思贞来到药柜前,一一为他讲解每一味药材的特性、功效和配伍禁忌。“这黄连性寒味苦,能清热燥湿;这人参大补元气,但不可滥用,需根据患者体质斟酌用量。” 苏瑶拿起药材,递到张思贞手中,让他仔细观察、嗅闻、触摸。张思贞认真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将每一个要点都牢牢记在心中。

月光将后院的青石板染成霜色,张思贞跪坐在石凳前,指尖捏着三寸银针,在人形桑木模型的 “足三里” 穴上悬停。蝉鸣声忽远忽近,他却听不见,瞳孔里只映着模型上朱红的经络图 —— 这已是今夜第七次调整进针角度,针尖刺破软木的瞬间,他突然想起白日里那位胃脘胀痛的老妇,当时师父捻针时腕部轻旋的弧度。

“角度再偏半分。” 清泠的声音惊得他险些脱手。苏瑶披着件月白披风立在葡萄架下,发间还沾着夜露,“足三里属阳明胃经,要如春风拂柳般斜刺,方能引气下行。” 她缓步上前,枯瘦的手指覆在他手背上,带着药香的温度透过银针传导:“感受针下的虚实,就像触碰患者的脉搏。”

露水打湿了张思贞的裤脚,却让他灵台愈发清明。此后半月,每至子时,后院的石桌上总会亮起一盏风灯。他开始尝试在活鸡身上练习飞针,看着鸡毛簌簌落下,却不见半点血痕;又将浸透墨水的宣纸蒙在模型上,要求自己进针后纸面不破分毫。当他能蒙眼在模型穴位上准确施针时,苏瑶望着他布满针眼的食指,沉默良久才转身取出珍藏的银针 —— 那是用天山雪银锻造的九针,针尖在烛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这日午后,蝉声躁得人心烦。张思贞正在给孩童包扎烫伤,忽见苏瑶立在内堂门槛处,竹帘在她身后晃动,投下细碎的阴影。他洗净手跟进去时,檀木柜的铜锁已被打开,霉味混着陈旧纸张的气息扑面而来。

“此乃先师传我的《青囊经》。” 苏瑶指尖抚过封面上 “华佗” 二字,褪色的墨迹突然在她眼中泛起涟漪,“里面记载着失传的太乙神针和五禽导引术。” 她翻开扉页,泛黄的宣纸上蝇头小楷密密麻麻,边缘处还留着暗红指印,“那年瘟疫横行,先师就是用此书中的法子,在井中投放草药,救下满城百姓。”

暮春的日光穿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面投下细碎的菱形光斑。张思贞垂手立在堂前,望着苏瑶从内室转出的身影。师父今日特意换了件藏青长衫,银发用檀木簪子一丝不苟地绾起,腰间的老山檀香荷包随着步伐轻晃,散出若有似无的药香。这让他想起三年前初入医馆,苏瑶也是这般庄重的模样,为他系上第一幅白绸医袍。

“思贞。” 苏瑶的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在寂静的堂屋中回荡。她缓步走到八仙桌前,桌上的青瓷香炉正升起袅袅青烟,混着空气中若隐若现的当归与艾草气息。“过来。” 她抬手示意,苍老的手指微微颤抖,却依旧保持着医者特有的沉稳。

张思贞踏过光影交错的地面,在苏瑶面前站定。他注意到师父眼角的皱纹比往日更深,眼窝处的阴影里藏着几分疲惫,却难掩眼底跳动的炽热光芒 —— 那是将毕生心血托付时的郑重与期待。

“这《青囊经》,” 苏瑶说着,缓缓从袖中取出一方素色锦帕包裹的物件,“是我师门代代相传的至宝。” 她轻轻解开锦帕,泛黄的封面上,“青囊经” 三个古朴的篆字跃然眼前,边缘处的磨损痕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从华佗祖师爷传下,历经千年,辗转数代医者之手。每一页,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与智慧。”

苏瑶的手指抚过书脊,仿佛在触碰那些早已故去的医者灵魂。“你可知为何叫‘青囊’?” 她忽然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追忆,“相传华佗临刑前,将毕生医术写于竹简之上,装在青布囊中,欲传于狱卒。虽然后来竹简大多损毁,但这‘青囊’之名,却承载着医者无私传承的精神。”

张思贞屏息凝神,听得入神。他从未想过,这本医书背后竟藏着如此厚重的历史。

“看。” 苏瑶轻轻翻开第一页,泛黄的宣纸上,蝇头小楷工整地记载着 “麻沸散” 的配方。“这不是寻常记载,” 她的指尖划过字迹,“你仔细看,‘羊踯躅’二字旁,有先辈批注的血痕。当年先师为验证此方,亲自试药,昏迷三日才苏醒。”

张思贞凑近细看,果然在字旁发现一抹暗红,历经岁月,颜色已黯淡,却依旧触目惊心。他的心脏猛地收紧,仿佛看到先辈医者为了验证药方,甘愿以身试险的决然。

苏瑶继续翻页,每一页都像是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门。“这是‘五禽导引术’的图谱,” 她指着图中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势,“当年瘟疫横行,先师带着弟子们每日教人练习,才遏制住疫病蔓延。” 书页间夹着半片干枯的银杏叶,叶脉间用朱砂写着 “济世” 二字,虽已褪色,却依旧清晰可辨。

“思贞,” 苏瑶将书郑重地捧在胸前,“医书不是死物,是历代医者用生命写就的活物。每一个药方,每一种针法,都曾在活人身上验证;每一条批注,每一处修改,都饱含着医者的仁心与智慧。” 她的目光灼灼,“今日我将它交予你,不是让你束之高阁,而是要你带着它,在活人身上见真章。”

暮春的细雨斜斜掠过青瓦,宛如千万根银丝,在天地间编织起一张朦胧的薄纱。檐角的铜铃在风中轻颤,发出清脆而悠远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张思贞静静地站在藏书阁的雕花木窗前,他身着一袭素色长衫,身姿挺拔如竹,眼神中透着几分儒雅与沉静。窗外的雨幕中,廊下苏瑶捧着医书走来的身影渐渐清晰,晨雾在她月白襦裙上凝成细密的水珠,宛如点缀着无数晶莹的珍珠,为她增添了几分空灵的美感。

苏瑶的脚步轻盈而稳健,她垂眸专注地护着怀中的医书,仿佛那是世间最珍贵的宝物。她的面容清秀,眉眼间透着聪慧与坚毅,一袭月白襦裙随风轻轻飘动,宛如一朵在细雨中绽放的白莲。当她终于走到藏书阁前,抬起头望向张思贞时,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与郑重。

张思贞伸手接过那卷《青囊经》,指尖触碰到泛黄宣纸的瞬间,某种跨越时空的震颤沿着脊椎攀升 —— 那古老的纸张竟还残留着前朝医者研墨时的体温,仿佛时光在此刻交错。“这是太医院失传三百年的孤本。” 苏瑶的声音轻柔却坚定,她的指尖缓缓抚过书脊处暗金色的 “永乐” 藏书印,那印记在岁月的打磨下,依旧闪烁着神秘而庄重的光芒。“先师曾说,真正的医道传承不在字句,而在这些......” 她忽然停顿,眼神变得愈发深邃,仿佛陷入了对先师的回忆之中。

片刻后,苏瑶将医书轻轻翻转,露出内页边缘若隐若现的朱砂批注。那些批注历经岁月的洗礼,颜色虽已黯淡,却依旧清晰可辨。“你看这处眉批,‘消渴症当察二阴’,竟与《金匮要略》记载大相径庭。” 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与疑惑,手指轻轻点在那处批注上,目光紧紧盯着张思贞,期待着他的反应。

张思贞微微皱眉,目光如炬,仔细端详着那处批注。他的脑海中迅速浮现出自己研习过的诸多医典,对消渴症的记载确实如《金匮要略》所述,从未有人提出过如此大胆的观点。“这批注......” 他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惊讶,“看似荒诞不经,却又隐隐透着几分道理。只是不知这位前朝医者,是如何得出这般结论的。”

苏瑶轻轻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惋惜:“先师临终前,曾多次提及这本《青囊经》,他说此书藏着医道的真谛,可我们至今都未能参透其中奥秘。” 她的声音渐渐低沉,仿佛被这神秘的医典勾起了心中的遗憾。

张思贞缓缓翻开医书,泛黄的纸张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仿佛在诉说着尘封已久的往事。书中的字迹工整秀丽,却又带着几分飘逸洒脱,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医者的心血与智慧。随着阅读的深入,他发现书中不仅有对各种病症的独特见解,还有许多前所未见的药方与治疗方法,每一处记载都令人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