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442章 延伸与补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她轻轻摇了摇头,将这丝疑惑记在心里,打算下次遇到类似病例时尝试调整方剂。继续往下翻,书页上出现了 “当归” 的图谱。当归的根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顶端残留着茎基与叶鞘的残基,看起来朴实无华,可旁边的注解却将它的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苏瑶看到这里,眉头渐渐舒展,轻轻点了点头。

她想起去年春天,村里的年轻媳妇小美因产后血虚,面色苍白如纸,头晕乏力,连抱孩子的力气都没有。当时她便用当归配伍熟地黄、白芍、川芎,组成四物汤为小美调理。起初小美还担心中药味道太苦难以坚持,可服用半个月后,面色渐渐红润,精神也好了许多,特意送来一篮自家种的鸡蛋表示感谢。“当归虽能补血,但若血虚兼气虚,需加黄芪补气生血,气能生血,血能载气,二者合用方能事半功倍。” 苏瑶在心里默默补充,这是她在临床中总结出的经验,也是对医书内容的延伸。

书页继续翻动,这一次停在了 “薄荷” 的图谱前。薄荷的茎呈方柱形,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叶片呈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有粗大的锯齿,画师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叶片的轻薄与柔软,仿佛能闻到它清新的香气。注解中写道:“味辛,性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看到 “喉痹” 二字,苏瑶的思绪又飘回了去年夏天用金银花为孩子们治疗热症的场景 —— 当时她在金银花的基础上加入薄荷,正是看中了薄荷清利咽喉的功效,孩子们服药后,咽痛的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她忽然想起什么,起身从书桌抽屉里取出一支精致的狼毫毛笔,笔杆是温润的竹制,笔头饱满柔软。又从旁边的笔洗中蘸了些清水,轻轻理顺笔毛,再在砚台里细细研磨墨汁。墨块是陈年的徽墨,研磨时发出细微的 “沙沙” 声,墨香渐渐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与原本的草药香、艾草香交织在一起,格外清雅。

苏瑶重新坐回书桌前,在 “薄荷” 图谱旁的空白处,快速而工整地写下新的感悟:“薄荷清利咽喉之力甚佳,然其性凉,若患者兼见恶寒怕冷,需配伍生姜少许,既能助薄荷疏散风热,又能温散风寒,避免寒凉伤正。去年夏季治孩童热症,曾用薄荷配金银花、甘草,收效甚佳,今思之,若遇风热兼湿者,可加滑石、薏苡仁,清热祛湿并举。” 毛笔在纸上行走,留下的字迹沉稳有力,笔画间透着她对医术的精益求精。

阳光渐渐西移,透过窗棂洒在苏瑶专注的脸庞上,为她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她的睫毛纤长,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鼻梁挺直,嘴唇微抿,神情认真得让人不忍打扰。额角还残留着一点淡绿色的药粉痕迹,那是早上为患者研磨草药时不小心沾上的,此刻在阳光的映照下,像是一颗小小的星辰,点缀在她白皙的皮肤上,平添了几分医者的质朴与可爱。

诊疗室里格外安静,只剩下书页翻动的 “哗啦” 声,轻柔而有节奏;毛笔在纸上书写的 “沙沙” 声,细密而清晰;偶尔还能听到窗外槐树叶被风吹动的 “簌簌” 声,以及远处村民家传来的几声鸡鸣犬吠,却更显室内的宁静祥和。空气中的草药香越来越浓,那是书中药草图谱仿佛散发出来的气息,混合着砚台里的墨香、墙角悬挂的艾草香,形成一种独特的味道,让人闻之安心。

苏瑶完全沉浸在医书的世界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浑然不觉。她时而停下来,手指在书页上轻轻滑动,嘴里小声念叨着什么,像是在背诵药方;时而拿起笔,在空白处快速记录,笔尖与纸页的摩擦声不断;时而又皱起眉头,托着下巴沉思,眼神专注而深邃。时间仿佛在这一刻放慢了脚步,阳光不再移动,风声不再喧嚣,连空气中的尘埃都似乎停止了浮动,整个诊疗室都成了她与中医智慧对话的专属空间。

不知过了多久,苏瑶终于将手中的医书翻到了最后一页。这一页没有草药图谱,只有一段古人留下的医者箴言:“医者,仁术也。仁心为先,仁术为基,方能济世救人。” 苏瑶轻声念出这段话,眼神变得格外坚定。她放下手中的毛笔,轻轻合上医书,将其小心翼翼地放回书架。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许多医书,有泛黄的古籍,也有崭新的现代中医着作,每一本都被她精心呵护,书页间还夹着她收集的干枯草药标本,有金银花、薄荷,还有当归、黄连,像是一座小小的中医宝库。

苏瑶沉浸在医书的世界里,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窗外的天光是最好的计时器,从清晨时分带着凉意的浅金,渐渐爬升至半空,化作更加明亮耀眼的模样。起初,阳光只是温柔地搭在窗台上,像一层轻薄的金纱,轻轻覆在诊桌的一角;可不知不觉间,它已越过窗棂,漫过桌沿,将摊开的医书整个笼罩其中。书页被映照得格外清晰,连纸页上因岁月沉淀而泛出的微黄,都成了温润的底色,让那些细致的草药图谱愈发鲜活。

她的身姿始终挺拔而端正,脊背没有丝毫弯曲,双手轻轻扶着医书两侧,仿佛在面对一件无比神圣的事物。指尖偶尔会在图谱边缘轻轻摩挲,像是在触摸草药真实的脉络 —— 那是一页 “甘草” 的图谱,画师将甘草的根须画得格外细致,棕红色的主根粗壮笔直,旁生的须根蜿蜒伸展,仿佛刚从湿润的泥土里挖掘出来,还带着淡淡的土腥气;顶端的绿色茎叶舒展着,叶片上的纹路清晰得能数出脉络走向,连叶尖的细小锯齿都刻画得一丝不苟。苏瑶的目光落在图谱上,久久没有移开,仿佛能透过纸面,看到甘草在田间地头生长的模样:春末夏初,嫩绿的茎叶在风中摇曳,到了秋末,根系便在土壤里积蓄起足够的力量,等待着采药人前来采收。

手中的医书仿佛拥有魔力,将她的全部注意力都牢牢吸引。此刻她翻到的是 “茯苓” 篇章,注解里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每一个字都像是带着古人的智慧,在纸页上静静流淌。苏瑶的眉头微微蹙起,不是困惑,而是陷入沉思的专注 —— 她想起前几日接诊的一位中年男子,常年受失眠困扰,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白天则精神萎靡。当时她辨证为脾虚湿盛、心神不宁,便在方剂中加入了茯苓,没想到服药不过三剂,男子便说睡眠好了许多。可此刻再读 “宁心” 二字,她又有了新的思考:或许当时可搭配少量远志,既能增强宁心安神之力,又能交通心肾,让药效更上一层楼?她下意识地抬起手,想要去拿笔记录,手指在空中顿了顿,又轻轻落下 —— 还是先把整章内容读完,再慢慢整理感悟,不能打断此刻连贯的思路。

外界的一切喧嚣都被隔绝在外,哪怕院外偶尔传来村民路过时的谈笑声,或是田间耕牛的哞叫,都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屏障,传不进这小小的诊疗室。整个空间里,只剩下她与这本承载着千年医学智慧的典籍,还有空气中弥漫的淡淡气息 —— 除了熟悉的草药香,此刻又多了几分纸张的陈旧气息与墨香,三种味道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让人安心的氛围,仿佛时间都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阳光继续升高,透过窗棂间的缝隙,在医书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随着微风拂动槐树叶,光斑也轻轻晃动,像是在书页上跳跃的小星星。苏瑶翻到 “菊花” 图谱那一页,目光瞬间被吸引。图谱中的菊花正值盛放,白色的花瓣层层叠叠,围绕着黄色的花蕊,有的花瓣舒展,有的微微卷曲,画师甚至细致地画出了花瓣上细微的纹路,仿佛能感受到花瓣的柔软;叶片呈卵形,边缘带着深裂,叶脉清晰可见,透着勃勃生机。旁边的注解写道:“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

看到 “平肝明目” 四个字,苏瑶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她想起村里的李奶奶,前阵子总说眼睛干涩、看东西模糊,尤其是迎风时,眼睛还会流泪。苏瑶便让李奶奶用菊花泡水喝,还搭配了少量枸杞,叮嘱她每日饮用。没过多久,李奶奶就特意来医馆道谢,说眼睛舒服多了,看东西也清晰了不少。“菊花虽能明目,但若肝肾阴虚较重,单用菊花效果有限,需配伍枸杞、女贞子等滋补肝肾之品,方能标本兼治。” 苏瑶在心里默默补充,这是她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也是对医书内容的延伸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