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尽,弯河广袤的田野上已是一片繁忙。
秋种时节,抢墒情是关键,空气中弥漫着新翻泥土的湿润气息和树木的清香。
杨天兴的身影出现在梨树沟生产队的麦田里。
他就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旧中山装,裤脚高高挽起,沾满了泥点。他手里没拿笔记本,也没背着手指指点点,而是直接蹲在刚犁开、还带着湿气的田垄边。
“有福!”他朝正在指挥播种的王有福队长喊了一声。
“杨主任!您咋这么早就过来了?”王有福赶紧小跑过来,脸上带着庄稼人特有的憨厚笑容和一丝见到领导的紧张。
“过来看看墒情,看看大家伙儿播种顺不顺利。”
杨天兴的声音不高,带着点沙哑,显然是连日奔波的结果。
他伸出沾着泥土的手指,捻起一小撮刚翻上来的湿土,在指间细细搓揉着,又凑近鼻子闻了闻,“嗯,这墒情不错,得抓紧播。种子都浸过了?”
“浸了浸了!按您上次开会说的法子,用温水浸的,还拌了药粉防虫。”王有福连忙回答。
“拌的啥药?比例对不?”杨天兴追问,眼神锐利。
“是…是‘六六粉’,额们按您说的,一斤种子拌一钱药,不敢多也不敢少!”王有福赶紧解释。
杨天兴点点头,站起身,走到正在摇耧播种的社员身边。
摇耧的是个年轻后生,动作略显生疏。
杨天兴没说话,只是默默看了一会儿,然后走上前,轻轻拍了拍后生的肩膀:“娃,别急。摇耧讲究个稳当,步子要匀,手劲儿要平。你看,这一垄深一垄浅的,出苗就不齐整了。”
他边说,边自然地接过耧把,“来,额给你摇两垄,你看着点。”
他动作熟练,步伐稳健,手臂摆动均匀,耧脚在松软的泥土里划出笔直而深浅一致的沟壑,种子均匀地撒落其中。
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不是在示范,而是在进行一项神圣的仪式。
这一幕,恰好被不远处田埂上的一行人看在眼里。
郑国栋,带着宁泽安、周晓敏等人,正由刘福来和刘青山陪同着,准备深入田间查看麦茬地和秋种情况。
之所以让刘福来陪同,这是因为刘青山猜到了他们的身份。
明知道他们极有可能是‘天子喉舌’,那还不赶紧让大爸陪着,也好混个脸熟不是?
至于他也跟着来了,则完全是被动的。
那个宁泽安,专程去找他,想让他带着他们在村里转转看看,让他做向导。
这都找上门了,刘青山只好答应。
这会儿他们刚走到梨树沟地界,就看到了田里这无声却极具感染力的一幕……
郑国栋停下了脚步。
他没见过杨天兴,但直觉告诉他,那个蹲在田埂捻土、又亲自下地摇耧的中年人,身份不一般。
他穿着朴素,裤脚沾泥,动作熟练得像个老把式,但那份沉稳的气度和周围社员对他流露出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敬重,又绝非普通农民所有。
“那位是……?”郑国栋低声问身边的刘福来。
“哦,那是我们县委杨天兴主任!”
刘福来语气里带着自豪,“杨主任一有空就往额们弯河跑,尤其是农忙时候,恨不得住在地里,最关心的就是社员们能不能吃饱!”
郑国栋微微颔首,目光没有离开杨天兴。
他看到杨天兴示范完,把耧把交还给年轻后生,又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句什么,那后生用力点头,脸上满是信服。
接着,
杨天兴又走向另一块地,蹲下身,仔细查看刚播下种子的覆土深浅和镇压情况。
咔嚓——!
一声清脆的快门声响起。
宁泽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瞬间:县委主任蹲在泥泞的田垄边,手指插入新播的麦种行间,神情专注地检查着覆土,阳光勾勒出他沾着泥土的侧脸和挽起的裤脚。
背景是广袤的秋种田野和劳作的社员。
没有摆拍,没有做作,只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对土地和农事的熟悉与关切。
宁泽安放下相机,轻声对郑国栋说:“郑组长,这位杨主任……有点意思。不像是坐办公室的,和那些官老爷不一样。”
郑国栋没有说话,但他的眼神里,那份最初的审视和疑虑,被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可所取代。
他见过太多干部,但像这样毫无架子、对农事如此熟稔、能蹲在泥地里手把手教社员摇耧的县委主任,确实不多见。
准确的说,是从来没有见过!
这份“接地气”,装是装不出来的。
这或许能部分解释,为什么弯河能爆发出亩产四百五十五斤的能量。
单单一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不太够。
杨天兴似乎察觉到了这边的动静,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朝田埂这边望来。
看到刘福来和刘青山陪着几位气质不凡的生面孔,尤其是郑国栋那不怒自威的气场,他立刻明白了来人的身份。
他没有丝毫慌乱,只是平静地走了过来,脸上带着温和而略带疲惫的笑容,主动伸出手:“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我是杨天兴。”
他的手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
郑国栋看着那只伸过来的、沾着泥土的手,又看了看杨天兴那双平静却透着坚韧的眼睛,也伸出手,有力地握了上去:“杨天兴同志,你好。我是郑国栋。”
两只手,一只沾着田野的泥土,一只带着京城的风尘,在弯河秋种的田野上,第一次紧紧相握。
刘青山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要的“锦上添花”,已然悄然落下。
在泥土芬芳的田间地头,在杨天兴最本真的工作状态中,被‘天子喉舌’们,同时、清晰地“看到”了。
这就很好啊!!
就在他暗自琢磨时,郑国栋突然说道:“杨主任,我能问您几个问题吗?”
诶?
刘青山愕然抬头,就看到杨天兴坦然笑道:“当然能,你们远来是客,有什么问题尽管说,能解决的额肯定帮忙解决!”
“那就先谢谢杨主任了。”
郑国栋笑了笑,又道:“我想问一下杨主任,对于弯河大队的秋收,杨主任怎么看?是否还能像之前夏收一样,也取得一个大丰收?”
这……
所有人都愣住了。
这问题问的……不是很莫名其妙吗?
杨天兴目光微闪,略一思量便道:“种地这事,完全就是看天吃饭!老天爷下雨少了,不行,那会出现旱情。老天爷下雨多了,也不行,那会出现水涝。”
郑国栋暗暗点头,看着他。
杨天兴又道:“不过弯河不一样,无论是下雨多,还是下雨少,今年的秋收都绝对不会差!不会比之前大集体时差!”
“为什么?”郑国栋追问。
杨天兴道:“因为在弯河,地都是社员们自己的,他们自己说了算!这块地今年种什么,什么时候种,翻几回地,上多少粪……等等等等,这些他们统统能自己做主!”
“最关键的是,他们是给自己种!”
“这地里打的粮食,无论多与少,都是他们自己的!”
“为了自己能填饱肚子,为了自己能过上顿顿吃饱的日子,他们愿意干!也敢干!”
“下雨少不算啥,下雨多也不算啥……”
“他们敢与天斗,与地斗!!”
郑国栋没有说话,只是那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睛,此刻紧紧锁在杨天兴的脸上,仿佛要穿透那层因激动而泛起的微红,直抵他话语深处那滚烫的信念核心。
田野间一片寂静。
只有风吹过新翻泥土的沙沙声,远处社员劳作的低语声,以及杨天兴那番掷地有声的话语,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每个人心头激荡起的无声涟漪。
郑国栋的目光,缓缓从杨天兴那张因笃定而显得格外坚毅的脸上移开,投向了眼前这片广袤的、正在被辛勤播种的土地。
他的视线扫过那些弯腰劳作的社员——他们动作麻利,神情专注,眼神里不再有过去大集体时常见的茫然和懈怠,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虔诚的投入和一种掌握自身命运的踏实感。
“给自己种……”
这三个字,像一把钥匙,在郑国栋这位经验丰富、见惯风云的调查组长心中,打开了一扇理解的大门。
他见过太多关于增产的报告,听过太多关于政策的争论,但从未像此刻这样,如此直观、如此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源自土地深处的、由内而外迸发的力量。
这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也不是靠命令压出来的。
这是将土地、汗水、收成与个体生存、家庭温饱最直接、最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后,所激发出的最原始、最磅礴的生命力!
“为自己”这三个字,点燃了农民骨子里沉睡千年的创造热情和抗争勇气!
“敢与天斗,与地斗……”
这不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眼前这些弯河社员,用沾满泥土的双手、用被汗水浸透的脊梁,正在践行的、最朴素的生存哲学。
郑国栋缓缓收回目光,重新落在杨天兴身上。
这一次,他的眼神里,那份审视的锐利并未消失,但其中却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是震撼,是思索,或许还有一丝被这质朴真理所击中的触动。
他没有立刻评价,只是极其轻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点了点头。
那点头的幅度极小,却仿佛带着千钧之力。
这无声的回应,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分量。
它意味着,这位来自中央的调查组长,真正听懂了杨天兴话语中那沉甸甸的分量,也看到了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由“为自己”而驱动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田野的风,带着泥土的清新气息,拂过沉默的众人。
阳光洒在杨天兴沾着泥土的手上,也洒在郑国栋深邃的眼眸里。
弯河的秋种,在这无声的震撼与思索中,继续着它充满希望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