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东部,上扬斯克山脉。
伊娃·科瓦列夫斯卡娅踩着融化的冻土,每一步都伴随着咯吱作响的冰层断裂声。八月的北极本该是永冻土最稳定的季节,但此刻她脚下的地面却像浸水的海绵一样松软。她的GpS显示前方就是目标坐标——一处因冻土坍塌而暴露的异常结构。
“就在前面!”她回头用俄语喊道,声音在荒原上回荡。
身后十几米处,国际科考队的其他成员正艰难地跟随着。领队的是汉斯国地球物理学家汉斯·伯格,这位60多岁的老教授喘着粗气,眼镜上蒙着一层雾气。
“上帝啊,这地方简直像个蒸笼。”汉斯用汉斯语嘟囔着,抹去额头上的汗水,“上扬斯克的八月什么时候这么热过?”
陈曦走在队伍中间,手持地磁仪,屏幕上的读数不断跳动。她抬头看向前方突然下陷的地表,眯起眼睛。“那不是自然形成的坍塌。”
随着队伍接近,一个半埋在融冰中的金属结构逐渐清晰——倾斜的木质框架上覆盖着锈蚀的铁皮,顶部伸出一根折断的天线。伊娃率先到达边缘,蹲下身拂去表面的冰碛。
“这不是我们的建筑。”她用英语宣布,声音因兴奋而略微发颤,“看这个标志。”
陈曦走到她身旁,看到一块锈蚀的金属板上,隐约可见一个鹰徽和模糊的汉斯文字母:“wetter……”。
汉斯教授突然像年轻人一样敏捷地跳下坍塌坑,差点滑倒。“mein Gott……”他颤抖的手指轻抚过金属板,“这是纳粹的气象站!1940年代汉斯国人在这里建立过秘密气象观测点!”
整个团队顿时骚动起来。陈曦迅速拍下照片发回总部,同时测量着周围的地磁读数。“这里的磁场异常强烈,”她皱眉道,“就像有个放大器。”
伊娃和另外两名队员开始小心清理入口处的冰层。随着更多结构暴露出来,一个约3米高的方形小屋出现在众人面前,屋顶已经部分坍塌,但主体结构惊人地完好。
“永冻土就像时间胶囊,”汉斯兴奋地解释,“这些木材应该经过特殊防腐处理,加上低温无氧环境……”
“里面有设备!”伊娃从破口处向内窥视,突然喊道。她打开头灯,光束穿透黑暗,照亮了内部景象——一张倾斜的木桌上,一台覆盖着冰霜的仪器反射出金属光泽。
陈曦戴上口罩,跟随伊娃小心进入。屋内寒气逼人,空气中弥漫着陈腐的机油味和某种奇怪的、像是电气短路后的臭氧味。她的头灯扫过墙壁,发现上面钉着发黄的地图和德文日志。
“温度计……”汉斯颤抖着指向桌上的仪器。那是一台复杂的汞柱温度计,连接着自动记录仪,玻璃管内的汞柱凝固在某个刻度上。他小心地吹去表面的冰霜,露出刻度盘。“记录终止于……1943年7月15日。”
陈曦凑近查看。温度计旁是一个铅封的金属筒,上面刻着“Geheim”(机密)字样。“这个需要专业开箱,”她低声说,“可能保存着原始数据记录。”
伊娃正在检查墙角的一个金属柜,突然发出一声惊呼。其他人转头看去,只见她手中举着一台像是无线电发报机的设备,上面结满了冰晶。“还能看到代码盘……”她指向设备侧面一个可旋转的密码盘。
汉斯立刻认出了设备型号:“Enigma的变种!气象专用加密电台。如果能恢复里面的记录……”
“先别动它,”陈曦警告道,“这些文物可能极其脆弱。我们需要先建立现场保护——”
她的话被外面突然响起的喊叫声打断。所有人冲出小屋,看到坑边站着3个身着传统萨米服饰的人,为首的是一位年长女性,脸上涂着红色赭石图案。
“玛尔塔……”伊娃小声说,表情变得紧张,“她是附近萨米部落的巫医。”
老妇人用萨米语高声说着什么,声音尖锐而愤怒。伊娃勉强翻译:“她说……我们在惊醒沉睡的战争亡魂。这片土地在流血,而我们的挖掘会让诅咒释放。”
汉斯试图上前解释,但玛尔塔突然从袍子里掏出一把骨粉撒向空中,同时开始吟唱。粉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形成一道奇异的雾墙。
“她在做什么?”陈曦低声问。
“保护仪式,”伊娃脸色苍白,“防止恶灵逃逸。我们萨米人相信,暴力死亡会留下灵魂印记,尤其是战争……”
玛尔塔的吟唱越来越响,她的两个同伴开始敲击手鼓。令人不安的是,陈曦注意到她手中的地磁仪读数开始剧烈波动,与鼓声节奏诡异同步。
“这不科学……”汉斯喃喃道,但声音里充满不确定。
突然,一阵刺耳的金属扭曲声从气象站内部传来,所有人都僵住了。伊娃惊恐地看向入口:“我们没有碰任何东西!”
玛尔塔停止吟唱,用萨米语说了最后一句话,然后转身离去。伊娃翻译时声音发抖:“她说……‘他们已经醒了’。”
气氛一时凝固。最终是陈曦打破了沉默:“我们继续工作,但保持最高级别的谨慎。伊娃,能联系当地博物馆获取文物保护建议吗?”
当天傍晚,团队在气象站周围搭起临时帐篷,小心标记每一件发现的物品。陈曦和汉斯在野战实验室内尝试无损扫描那个铅封金属筒。
“x光显示里面有卷轴式记录纸,”汉斯盯着屏幕说,“保存状态惊人地好。我们需要专业设备才能安全开启。”
陈曦点点头,同时查看刚收到的邮件:“艾瑞克回复了。挪威那边极光活动再次异常,与我们的地磁读数波动时间吻合。”她抬头看向汉斯,“还有,李墨飞破译了部分德军气象代码,发现他们记录的地磁暴模式与现代观测惊人相似。”
“历史在重演?”汉斯若有所思。
“或者某种长期周期。”陈曦调出一组数据,“看这个—1943年7月,德军记录到持续3天的强烈地磁干扰,正好对应他们停止记录的时间点。”
帐篷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伊娃慌张地冲进来:“军方来了!”
陈曦还没反应过来,帐篷就被掀开,3名全副武装的俄罗斯军人走了进来。领头的军官扫视一圈,用带口音的英语宣布:“根据联邦安全法第17条,这片区域现在由军方接管。请立即停止所有工作,准备撤离。”
“但我们有国际科考许可——”汉斯抗议道。
军官面无表情地递过一份文件:“许可已撤销。你们有两小时收拾非机密物品。所有采集的数据和设备必须留下。”
陈曦注意到文件上有莫斯科几个高级部门的联合印章。她悄悄将一块备份硬盘滑进口袋,同时问道:“至少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吗?”
军官的视线在铅封金属筒上停留了一秒:“二战遗留危险品处理程序。标准操作。”
但陈曦敏锐地捕捉到他眼中闪过的一丝异常。当军人转身时,她看到他的腰带上别着一台现代地磁校正仪——军方最新型号,通常只用于高精度导弹导航。
撤离过程混乱而迅速。军方人员严密监视着科学家们打包个人物品,同时封存所有研究资料。当陈曦最后看了一眼那个半埋的气象站时,她注意到一队工兵正在周围架设某种电子干扰设备。
“他们在隐藏什么?”伊娃小声问。
陈曦没有回答。她的手指触碰着口袋里的硬盘,里面保存着最关键的数据扫描——包括那台Enigma气象电台的部分代码转换表。
回营地的直升机上,团队沉默不语。汉斯一直盯着窗外,突然说:“那个温度计...你们注意到读数了吗?”
陈曦点头:“1943年7月15日的最高温度...比现在同期低整整9摄氏度。”
“76年,9度。”汉斯的声音充满难以置信,“这变化速度……”
“快于任何模型预测。”陈曦完成了他想说的话。
直升机掠过一片正在融化的冻土沼泽,甲烷气泡从黑色水面不断冒出,像一锅即将沸腾的毒汤。陈曦想起玛尔塔的警告,不禁怀疑——他们是否真的惊醒了一些本应长眠的东西?不仅是战争亡灵,还有被冰封数十年的气候恶魔?
当晚,在最近的城镇旅馆里,陈曦悄悄检查了备份硬盘中的数据。当她将德军1943年的地磁记录与现代数据叠加时,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两条几乎平行的曲线。
“这不可能……”她喃喃自语。两条曲线虽然相隔76年,但波动模式和峰值时间惊人地相似,就像某种周期性回声。
手机突然震动,是李墨飞发来的加密消息:“军方也拿走了我们的部分太阳活动数据。借口是‘国家安全’。但有件事他们不知道—1923年和1943年的太阳黑子记录都显示磁场异常反转模式。现在又开始了。”
陈曦正要回复,窗外突然亮起一阵奇异的光芒。她拉开窗帘,看到远处的夜空被绿色的极光笼罩——但这不是普通的极光,光带呈现出罕见的螺旋结构,就像一扇正在旋转的星门。
她的手机又响了,这次是艾瑞克:“看到极光了吗?特罗姆瑟的监测站刚刚记录到史上最强的地磁波动。而且……有个萨米老人说,这和1943年冬天他们见过的完全一样。”
陈曦望着窗外诡异的极光,想起铅封筒里可能藏着的秘密,以及军方不寻常的介入。她突然意识到,这次科学考察可能无意间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不仅是关于地球气候的真相,还有某些势力极力想掩盖的事实。
她快速回复道:“我们需要见面。带上所有关于周期性的资料。还有……小心行事。”
发送完毕后,陈曦注意到旅馆楼下停着两辆没有标志的黑色越野车,里面坐着人影。其中一人似乎正抬头看着她的窗户。
她迅速拉上窗帘,将硬盘藏进内衣暗袋。明天第一班飞机离开这里,她告诉自己。但内心深处,陈曦知道某些秘密一旦被发现,就再也无法轻易摆脱了——无论是冰封76年的气候数据,还是那些随着冻土融化而苏醒的古老恐惧。
很高兴继续为您创作《气候边缘》第122章!以下是关于太阳活动异常的精彩内容,聚焦科学团队应对危机的紧急方案与伦理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