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沙漠中的绿洲
刘宇摘下防沙眼镜,镜片上已经蒙了一层细密的沙尘。他用力眨了眨干涩的眼睛,汗水顺着太阳穴滑落,在下巴处汇聚成滴,最终落在滚烫的沙地上,瞬间蒸发得无影无踪。
“刘先生,这边请。”
走在前面的沙特向导穆罕默德回头招呼,白色长袍在热风中飘动。刘宇加快脚步跟上,运动鞋深深陷入沙中,每一步都像踩在刚出炉的面包上。手机上的气象应用显示气温48c,但地表温度计已经指向72c——这还只是五月中旬的天气。
远处,NEom新城的临时指挥部像海市蜃楼般在热浪中摇曳。这个位于沙特西北部的超级工程号称要打造世界上第一个“气候免疫城市”,预算高达五千亿美元。刘宇作为特邀气候工程师,刚下飞机就被直接带到了施工现场。
指挥部的自动门滑开,冷气如潮水般涌来,刘宇不禁打了个寒战。长条会议桌尽头,项目总指挥哈立德·阿尔拉希德正和几位欧洲工程师讨论着什么。看到刘宇进来,哈立德立即起身,白色长袍袖口的金线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刘博士!终于见到您本人了。”哈立德的中文带着英式口音,握手力道恰到好处,“您在迪拜太阳能公园的设计让我们印象深刻。”
刘宇接过助手递来的冰镇柠檬水,一口气喝了半杯,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的感觉简直像久旱逢甘霖。“谢谢邀请。不过坦白说,我不确定沙漠中心能实现真正的气候免疫。”
哈立德微笑着按下遥控器,会议桌中央升起全息投影,NEom新城的立体模型在桌面上方旋转。那是由两座500米高、170公里长的镜面建筑组成的直线型城市,像一柄闪亮的剑劈开金色沙漠。
“五千亿美元预算。”哈立德的手指划过投影,建筑模型随即分解展示内部结构,“最先进的纳米反射涂层,全域地冷系统,人工智能温控网络。我们要让建筑表面温度比环境低至少9c。”
刘宇凑近观察建筑截面图。镜面外墙、真空隔热层、相变材料矩阵...技术参数确实令人惊艳。但当他放大细节时,发现鸟类撞击预警系统被标记为“二期工程”。
“哈立德,这些镜面会杀死多少候鸟?”刘宇直接问道。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一位年轻沙特工程师的钢笔掉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哈立德的笑容僵了一秒。“刘博士,NEom是沙特2030愿景的核心项目。国王要求3年内完成首期工程。”他敲击平板调出另一组数据,“每年经过这片沙漠的候鸟不超过两万只,碰撞概率计算显示……”
“是生命,不是概率。”刘宇打断他,“我在迪拜见过太多被玻璃幕墙撞死的信天翁。它们的尸体堆在建筑物脚下,像一堆破布。”
空调的嗡嗡声填满了沉默。哈立德深吸一口气,重新挂上职业微笑:“所以我们需要您的智慧。既要降温效率,又要生态友好。”
刘宇望向窗外。热浪扭曲了远处的山丘,像融化的蜡笔画。他突然想起出国前导师的叮嘱:“技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有时候得向当地人要答案。”
“我需要实地考察。”刘宇放下水杯,“不仅是工地,还有周边传统村落。了解这片土地原本的降温智慧。”
哈立德与助手交换了一个眼神:“当然可以安排。不过请注意,有些贝都因部落对新城项目……持保留态度。”
3天后,刘宇驾驶着租来的丰田陆地巡洋舰,沿着干涸的河床向北行驶。副驾驶坐着项目组派来的翻译兼向导——年轻的沙特女孩娜迪亚。后座堆满了测绘仪器、样本袋和几箱矿泉水。
“前面就是最后一个贝都因人定居点。”娜迪亚指着远处几座棕褐色的建筑,头巾上的银色装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政府给他们盖了混凝土房子,但老人们还是喜欢住泥屋。”
刘宇减速驶入村庄。与想象中的原始部落不同,这里干净整洁,几座传统泥屋环绕着中央水井,太阳能板在屋顶闪着蓝光。几个孩子追逐着跑过,好奇地打量这辆陌生车辆,他们赤着脚,却能在滚烫的沙地上奔跑如飞。
“那栋屋子……”刘宇突然刹住车,指着东南角一座造型独特的圆形泥屋。即使在正午阳光下,它周围似乎萦绕着某种凉意,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娜迪亚点点头:“那是阿里长老的家。据说有三百多年历史了,经历过无数次沙暴。”
刘宇抓起红外测温仪跳下车。泥屋外墙的温度显示只有39c,比环境温度低了近10c。这简直不可思议。
“打扰了。”刘宇用刚学的阿拉伯语向门口的老人问好。阿里长老至少有八十岁,皱纹像沙漠中的沟壑般深刻,但眼睛依然明亮如少年。他盘腿坐在手工编织的羊毛毯上,面前摆着一套铜制咖啡壶。
娜迪亚快速解释来意。老人笑了笑,露出仅剩的三颗牙齿,做了个邀请的手势。
刘宇脱鞋走进屋内,瞬间被凉爽包围。没有空调的嗡嗡声,只有微风穿过高处小窗带来的自然气流。红外测温仪显示室内温度稳定在28c。
“怎么做到的?”刘宇忍不住问,手指抚过墙壁。泥墙摸起来干燥凉爽,隐约能看到稻草的痕迹,就像某种活着的皮肤。
阿里长老说了几句话,声音沙哑却有力。娜迪亚翻译:“他说秘密在墙的肚子里。黏土混骆驼毛,再加……”
老人突然起身,动作比刘宇想象的灵活得多。他从墙角挖下一块土递给刘宇。断面显示墙壁竟有三层结构:外层是普通黏土,中层夹杂着黑色颗粒,内层则是细腻的白泥。
“这是……”刘宇小心地将样本装入密封袋,手指因为兴奋而微微发抖。
“黑的是火山灰,白的是石膏。”娜迪亚继续翻译老人的话,“冬天吸热,夏天吐凉。他祖父的祖父从也门学来的。”
刘宇如获至宝。这种被动式降温原理与现代相变材料异曲同工,却更环保、更廉价。他拿出手机,给墙壁结构拍了十几张照片,每个角度都不放过。
日落时分,刘宇坐在阿里长老的屋顶,看着沙漠从金黄变成暗红。老人递给他一杯苦咖啡,小铜杯已经被摩挲得发亮。阿里指向远处的NEom工地,说了几句话。
“他问,”娜迪亚翻译道,“为什么你们要在真主的沙漠里造镜子?难道天上的太阳还不够亮吗?”
刘宇苦笑。他该如何向一个用泥巴造房子的老人解释,人类需要镜面城市来反射阳光、对抗自己造成的气候变化?如何说明这个五千亿美元的项目,其实是为了弥补人类过去两百年犯下的错误?
“告诉他,我们在学习。”最后刘宇说,“学习如何像他的祖先那样,用智慧而不是电力来保持凉爽。只是我们走得太远,已经忘记了很多简单的事。”
阿里长老听完翻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指向西边天空,那里金星刚刚亮起,像一枚银钉钉在渐暗的天幕上。“星星的位置变了。”老人说,“现在的夏天比小时候长一个月。雨季来得晚,走得早。”
刘宇心头一震。这位不识字的老人,用肉眼观测到了气候学家用卫星数据证明的事实——阿拉伯半岛的夏季每十年延长6.4天,雨季缩短了12%。他急忙记下这个观察,准备加入项目报告。
当晚回到营地,刘宇彻夜未眠。他把泥屋样本放在简易实验台上,用便携显微镜观察结构。凌晨三点,当沙漠的寒气开始渗入帐篷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成形。
两周后的项目评审会上,刘宇站在全息图前,手指因为连续熬夜而微微发抖。投影显示的是他重新设计的NEom外墙系统。
我们放弃全镜面方案。\"他点击平板,建筑模型的外层从闪亮的镜面变成哑光表面,“改用三明治结构。”
哈立德皱起眉头,金丝眼镜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线:“这会牺牲反射效率。国王喜欢闪亮的外观。”
“但能拯救候鸟和降低维护成本。”刘宇放大截面图,“外层是多孔陶瓷板,嵌入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反射率85%但无眩光。中层是改良气凝胶,用骆驼毛纤维增强——灵感来自贝都因泥屋。内层则是相变石膏复合材料。”
会议室里议论纷纷。一位德国顾问摇头:“这会让造价增加7%,工期延长两周。”
“但运营能耗降低23%。”刘宇调出模拟数据,“更重要的是……”他播放了一段视频,显示候鸟在测试墙前轻松转向避开,而不是像对待镜面墙那样直直撞上去。
哈立德沉默地翻看报告。刘宇注意到他停在成本分析页的时间特别长,指节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9c温差?”沙特人突然问,“你保证?”
刘宇点头,调出实验室报告:“测试已经达到9.3c。我们还在陶土配方中添加了微量金属氧化物,可以随温度变化调节红外辐射……”
“不必细节。”哈立德抬手打断,“国王下周视察,我要用这个方案说服他批准二期资金。准备好模型和演示。”
散会后,娜迪亚在走廊追上刘宇,高跟鞋在大理石地面上敲出清脆的声响。“哈立德叔叔其实很喜欢你的设计,”她小声说,薄荷香水味飘进刘宇的鼻子,“但他不能表现得太积极。王室里有传统派反对任何'向游牧民族学习'的提议……”
刘宇望向窗外。沙漠的黄昏来得突然,最后一缕阳光在NEom的临时围栏上跳动,像一条金色的蛇。远处,阿里长老的泥屋已经隐入暮色。两个世界,两种智慧,此刻因为一堵墙的设计而产生了微妙联系。
5个月后,刘宇站在NEom首期工程竣工的屋顶花园。时值八月正午,室外气温51c,但建筑表面温度计显示只有42c。他的红外测温仪扫过各个部位——阴影区甚至低至39c,超额完成目标。
“刘博士!”哈立德快步走来,长袍下摆随风飘动,身上散发着昂贵的乌木香水味,“cNN想采访你,关于那个……”他做了个搅拌的手势,“骆驼毛配方。他们称之为‘沙漠智慧结晶’。”
刘宇笑了笑。自从NEom的降温效果被媒体报道,他的手机就被各种咨询塞爆。麻省理工要合作论文,绿色组织询问生态影响,甚至还有迪拜富豪想用这种材料给私人动物园降温。
“先不说这个。”刘宇指向西边,手臂因为连日的暴晒而脱皮,“看到那些黑点了吗?”
哈立德眯起眼睛。大约两公里外,十几个贝都因人正骑着骆驼向新城走来,领头的正是阿里长老,他的深蓝色长袍在金黄沙漠中格外醒目。
“老天,他们来干什么?”哈立德紧张地整理头巾,“今天有王室成员在场……”
刘宇已经朝电梯走去:“我邀请的。没有他们的泥屋,就没有我们的外墙。阿里长老应该看到他的智慧如何在现代建筑中延续。”
在NEom华丽的接待大厅里,穿着传统服饰的贝都因人与西装革履的投资商形成了奇异对比。阿里长老拒绝坐沙发,坚持盘腿坐在地毯上。他摸着大厅的墙壁,粗糙的手指抚过那些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材料,对刘宇说了几句话。
“他说,”娜迪亚翻译道,眼中闪着笑意,“这些冰冷的石头没有灵魂,但至少懂得向老泥屋低头。”
现场爆发出一阵礼貌的笑声。刘宇却感到鼻子发酸。他单膝跪地,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小盒子,里面是块手掌大的复合材料板。
“这是我们研发中心根据您的配方改良的。”刘宇打开盒子,“外层反射阳光,中层隔热,内层调节湿度——就像您家的墙。只是我们用了纳米技术来强化效果。”
阿里长老仔细端详着这块现代材料,突然咧嘴笑了。他从腰间解下一个旧皮袋,倒出几颗黑色石子。
“火山玻璃。”娜迪亚翻译老人的话,“他说你们的中层材料还缺这个。真正的沙漠之骨。”
现场突然安静下来。刘宇接过石子,在灯光下观察。这种天然矿物多孔结构正是他实验室一直寻找的理想载体,能大幅提升气凝胶的稳定性。
哈立德第一个鼓掌,接着是整个大厅雷鸣般的掌声。摄像机闪光灯中,刘宇看到阿里长老困惑的表情,仿佛不理解为何人们要为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喝彩。
当晚的庆功宴上,NEom宣布将与贝都因社区合作成立传统智慧研究中心。刘宇端着石榴汁站在露台,看无人机表演在夜空中拼出\"未来之城\"的字样,照亮了下面闪闪发光的镜面外墙。
“想什么呢?”哈立德走过来,手里拿着香槟,金丝眼镜反射着无人机彩光。
“我在想……”刘宇望向远处沙漠中零星的火光,那是贝都因人的营帐,“这种技术如何用在普通住宅上,而不只是五千亿美元的富豪乐园。如何让开罗的贫民窟、孟买的棚户区也能享受这种降温技术。”
哈立德沉默片刻,长袍在夜风中微微飘动。“你知道吗?”他最终说,声音罕见地柔和,“国王批准了你的二期鸟类保护系统。虽然预算砍了40%。”
刘宇碰了碰他的杯子。这算不上答案,但至少是个开始。夜空中的无人机现在变成了候鸟形状,在NEom的镜面外墙上投下流动的光影。那些墙现在既反射星光,也吸收着沙漠千年的智慧。
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阿里长老独自站在观景台边缘,仰望着星空。他不需要翻译也能明白,这座城市最终会成为沙漠的一部分,就像他的泥屋一样。而沙漠,终究会教会所有人如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