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远推掉了所有紧急会议,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半天,接受了《时代》周刊一名资深记者的线上专访。
在所有人看来,这简直是不可理喻!
公司都要被拆骨扒皮了,您还有心情去接受敌方阵营媒体的采访?
那不是送上门让他们抹黑吗?
孟远力排众议,没人知道他跟那个叫凯瑟琳的记者聊了啥。
这件事,成了压在众人心头的一块巨石,也无形中加剧了内部的惶恐与不安。
烟雾缭绕的会议室,气压很压抑。
远新集团的“战时最高决策会”,已经开了三个小时。
“孟总,顶不住了。”
说话的是集团元老,生产副总曹坤,这位跟着孟远打江山的老人,此刻两眼布满血丝。
“美国的极限绞杀令,就是冲着要咱们的命来的!下游供应链断了七成,欧洲那帮墙头草也开始跟风,订单一夜之间归零……”
“再不想办法,不出一个月,咱们数万员工就得喝西北风去!”
曹坤一拳砸在桌上,震得烟灰缸嗡嗡作响。
会议室里死寂一片,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被现实反复捶打后的绝望。
孟远坐在主位,面沉如水,一言不发。
老曹这是在逼宫啊,说是汇报困难,其实是在代表所有人的恐慌,动摇军心。
不过也好,不把这半个月积压的脓包彻底挤破,队伍就没法带了。
他扫视一圈,将所有人的表情尽收眼底。
有焦虑的,有惶恐的,甚至有几个年轻高管的眼里,已经流露出了退意。
所以,老曹你的意思是?”
曹坤脖子一梗,豁出去了:
“我的意思……是壮士断腕!放弃幻想,收缩业务,必要时……甚至可以向对方低头,用技术换市场,先活下来!”
“放屁!”研发主管猛地站起来,
“技术是咱们的命根子!交出去,跟跪着要饭有什么区别?”
“那总比站着饿死强!”
“你……”
眼看内部就要吵作一团,会议室的门突然被猛地推开。
是孟远的秘书,她脸色煞白,连敲门都忘了,手里紧紧攥着一个不断震动的手机。
“孟……孟总……您的电话,是从大洋彼岸打来的……她说她叫凯瑟琳,是《时代》周刊的……”
一瞬间,所有争吵戛然而止。
《时代》周刊?
在这个节骨眼上?所有人都知道,这家全球顶级媒体,向来是美国舆论的风向标。
许多人的心猛地一沉,想起了半个月前老板那个让人费解的举动。
曹坤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喃喃道:
“完了……他们连舆论的绞索都套上来了……那次采访,果然是个陷阱……”
会议室的气氛,瞬间从绝望,跌入了冰点。
在所有人惊惧的目光中,孟远掐灭了烟,他平静地接过电话,按下了免提。
一道优雅流利的中文女声传了出来:
“孟先生,我是《时代》周刊的凯瑟琳。我打电话来是想恭喜您,您是我们最新一期的封面人物,杂志刚刚付印。”
整个会议室,落针可闻。
曹坤的嘴巴张成了“o”型,研发主管的眼镜险些掉到地上。
封面人物?
不是来落井下石的?而是……封面人物?
孟远靠在椅背上,仿佛一切早在预料中,淡淡回道:
“谢谢,希望你们的摄影师拍得不错。”
挂掉电话,他将手机轻轻放在桌面上,环视着一张张呆若木鸡的脸:
“诸位,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在敌人对我们进行全面绞杀的时候,在大洋彼岸,在我们对手的心脏地带,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媒体,选择让我做封面人物。”
他顿了顿,眼神陡然锐利起来。
“你们现在还觉得,他们能一手遮天吗?这不叫绞杀,这叫刮骨疗毒!他们用最极端的方式,让咱们彻底放弃了幻想!”
他站起身,走到巨幅的世界地图前。
“当初接受采访时,记者问我,怎么看待财富?”
“我说,财富不属于我,我只是保管者,责任是把它用到创造更大价值的地方去。”
这套话术,就是说给华尔街那帮伪君子听的。
告诉他们,我跟他们一样,是文明人,不是野蛮的掠夺者。我要的不是钱,是定义未来的权力。
“记者又问我,面对打压是否恐惧?”
“我说,绝不恐惧。今天卡住我们脖子的每一项技术,都会变成我们明天更锋利的剑。”
这句话,是说给国内看的,是立人设,是立军令状。
我要让所有人相信,跟着我就能赢!
孟远转过身,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他们以为能用政令扼杀我们,却没想到,资本和媒体,比政客更懂得谁在重塑未来。”
他指着电话。
“这张封面,不是一份荣誉,它是我们反击的号角!是我们掀翻牌桌的底牌!”
“现在,”
他一字一顿地问,“谁还觉得,咱们顶不住了?”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下一秒,不知是谁,第一个站起来鼓掌。
紧接着,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席卷了整个房间!
曹坤的脸上,老泪纵横,充满了劫后余生的狂喜,和对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内心崇拜。
他明白了。
从一开始,这位年轻统帅所思考的,早已不是如何“活下去”。
而是在这场全球瞩目的绞杀战中,如何赢,并且赢得漂漂亮亮!
《时代》周刊的封面故事,如同一场飓风,迅速席卷了全球金融与科技界。
华尔街的论调悄然转变,开始讨论远新集团的未来价值与孟远本人的领袖魅力;
欧洲那些见风使舵的合作伙伴,态度从决绝变得暧昧,试探性的邮件塞满了远新海外事业部的邮箱;
国内舆论更是彻底沸腾,将孟远塑造成了新一代商业英雄的图腾。
集团股价应声反弹,短短三天,收复了近半失地。
可孟远比任何人都清楚,舆论胜利,只是暂时的喘息。
真正的绞索,依然套在脖子上——那条被斩断的供应链,并未因此接上。
这场极限绞杀,像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敌人的凶残,更照出了内部存在的问题:
核心技术依赖海外、管理团队良莠不齐、面对复杂局面缺乏足够多的多面手人才。
攘外,必先安内。
要打赢这场持久战,光靠他一个人的神机妙算远远不够。
他需要一支能打硬仗、能独当一面的现代化的团队。
于是,在《时代》封面事件发酵的一周后,远新集团内部的“黄埔军校”——远新学院,一期“将校班”秘密开课。
能坐进这间教室的,都是集团未来的栋梁。
既有跟着他从零打天下的草根元老,也有他重金从世界各地挖来的精英才俊。
孟远要做的,就是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完成一次残酷的内部“筛选”与“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