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听着这一切,胸中的怒火几乎要凝成实质他想不通,他完全想不通!为何内乱刚刚平息,立刻就有人起兵谋反!
而且还是勾结外族!
难道谋反就如此简单吗?仿佛这大唐的边防、军纪,皆是纸糊的一般!
难道他一手建立的朝廷,难不成到了他那不孝子孙手里,对地方军镇,竟已没有半分掌控力了吗!
就在此时,李今越的声音再次响起:“两年后,唐代宗永泰元年,逃到甘州的杨志烈为继续抵抗吐蕃,前往玉门镇等地招募兵勇,意图再战。然而,他麾下的伊西北庭留后周逸,却早已与仆固怀恩暗通款曲。指示沙陀人在杨志烈前往西庭的途中,将其暗中杀害。”
“砰——!”
李世民猛地一拳砸在桌上。
“无耻叛贼!”他双目赤红,额角青筋突突直跳:“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此人身为朝廷将官,不思报国,反而勾结国贼,残害忠良!此等内鬼,比那吐蕃寇仇,更可恨!更该杀!!”
天幕之下,贞观群臣亦是勃然大怒。
“此獠当诛!”尉迟敬德更是气得须发戟张:“那杨将军在前线为国死战,这狗东西却在背后捅刀子!简直猪狗不如!”
而百姓们亦是义愤填膺,骂声震天。
[这个周逸也是个汉奸!]
[杨将军太惨了,一心为国,却死在自己人手里,这比战死沙场更让人憋屈!]
[仆固怀恩,周逸……这都什么玩意儿啊!此等内贼,就当凌迟处死!]
李今越叹了口气:“杨志烈的亲信曹令忠,亲眼目睹了这场刺杀。他拼死逃回沙洲,集结起五千兵马,杀回北庭,斩了周逸。从此,曹令忠执掌北庭大权,成为了安西唐军最坚实的后盾。”
听到忠臣复仇,李世民与天幕下众人的脸色稍缓,但心中对杨志烈这般忠良的枉死,依旧是意难平。
“而就在杨志烈遇害前一个月,仆固怀恩第二次引吐蕃、回纥二十万大军,意图再犯京师。但在行军途中,仆固怀恩却意外暴毙身亡。此时,吐蕃与回纥的联军已兵临泾阳,得知仆固怀恩已死,两军互不统属,便分营驻扎。郭子仪看准时机,认为可以分化二者,于是亲率数名骑兵,前往回纥营中谈判。最终,回纥统帅被郭子仪说动,与之达成共识,两军合力,大破吐蕃。”
[死得好!这老贼,活该!老天开眼啊!]
[这郭将军当真是有勇有谋!]
[是啊,单骑入敌营!这是何等的胆魄!]
天幕下,赞誉之声四起。李世民听闻此事,也不由得赞道:“这郭子仪有勇有谋,临危不乱,确是国之栋梁!”
“是啊,”李今越点头,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郭子仪一家,满门忠烈,皆是英雄。”
李世民立刻捕捉到了她话中的深意,再联想到她之前提及安西军时那复杂的眼神,心中已然明了,接下来要说的人,恐怕与郭家有关,且是安西局势中至关重要的人物。
“同年十月,杨志烈遇害的消息传至长安。唐庭以河西旧将杨休明,继任其位。同时,采纳了郭子仪的建议,遣使巡抚河西,并在凉、甘、肃、瓜、沙等州重设长史。而正是这一道旨意,将一位鲜衣怒马的青年,派往了安西。而这位青年,正是郭子仪的子侄,郭昕。”
李世民心中一动,果然。
“虽是如此,但此时与长安解围的喜讯相反,此刻河西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了。吐蕃攻克凉州后,即刻挥兵西进,先后攻破甘州、肃州。杨休明被迫将河西节度使的治所,迁往了沙州敦煌。并向安西四镇求援兵一万,但不知是何原因,在这封求援信发出后却不知所踪,”
“三年后,大历二年,杨休明在沙州病故,周鼎继任河西节度使。而原本由河西节度使兼任的伊西北庭节度观察使一职,则正式封给了实际掌控北庭事务的曹令忠。在此后漫长的十年间,安西的将士们,便是在这般四面楚歌的绝境里,一边苦苦抵抗着吐蕃的进攻,一边日夜期盼着大唐的王师西来。”
“期间,唐代宗为鼓舞守土将士,派遣使臣绕道回纥,给安西将士们带去了一封《喻安西北庭诸将制》。又三年后,赐北庭曹令忠国姓,赐名李元忠。至于诏书的详细内容,我就不念了。”
李今越顿了顿,声音带上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悲凉。
“简单来说,这封诏书,开篇便肯定了安西将士们的功劳,但……最令人悲哀,也最不知该如何评判的,是诏书的后半段。它告诉安西所有的将士们,郭子仪等将领,正率领百万雄师,厉兵秣马,准备西征,一举荡平吐蕃。待到凯旋之日,朝廷会为所有守土将士加官进爵,倾尽府库之资,以酬西北之忠勇。”
话音落下,天幕内外,一片死寂。
因为,在看过今日的光幕后,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个谎言。
一个用希望织就的谎言。
他们可以想象,当那些孤军坚守了十余年的将士们,听到这份诏书时,那军阵之中,该会爆发出何等惊天动地的欢呼。他们会激动,会落泪,会重燃斗志,相信大唐从未忘记他们。
可大唐,最终没能兑现这个承诺。
这一刻,所有人的心情都复杂到了极点,悲伤、愤怒、惋惜、无奈……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堵在喉间,无法言说。
李世民更是死死抿着嘴唇,他想开口,却又不知该说什么,最终,万般情绪,只化作了无言的悲哀。
他的目光,呆呆地落在屏幕之上。
他默默地看着屏幕,看着小女侠的身影,停在了一座古旧的城门前,他看着屏幕中闪过的三个白字。
【白头城】
李世民的心中涌上了无尽的悲凉,他没有再上前一步。
因为他知道,他能猜到,走进这座城里后,他将会看到何等令人心碎的景象。
就在此时,李今越的话语,又在他的心上补上了一箭。
“可以想象,在那封诏书之后,安西、北庭、河西三地的军民,会如何翘首东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苦等待着大唐王师,大唐天兵的到来。”
“然而……”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李今越此刻没有去看李世民的表情,只是继续说道:“后来,公元776年,也就是唐代宗大历十一年,吐蕃攻陷瓜州,随即挥师西进,攻打沙州。只是或许他们也未曾料到,这沙州一围,竟是十年之久。”
“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唐朝与回纥的关系有所缓和,安西的使者才得以再次借道回纥,抵达长安。当唐德宗得知,安西、北庭仍有大唐军民在浴血坚守时,内心大为感动,立刻下诏,加封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宁塞郡王;加封四镇节度留后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武威郡王。二郡所有将士,官升七级。而这,也是关于郭昕事迹,为数不多的记载之一了。”
“而同一年,吐蕃也发现了唐庭再一次通过回纥的道路稳固住了安西的人心,这对他们攻打安西的计划十分不利。于是,建中二年,吐蕃一边持续进攻沙州,同时向西,攻打陷北庭的门户——伊州。伊洲刺史袁光庭,自天宝末年,就率兵坚守伊州十余年,如今箭矢耗尽,粮草枯竭,城池已破。于是,袁光庭在城破之际,亲手杀死妻儿,随后自焚而死。”
听到此处,天幕下的人们不由得心头冰凉,弹幕中满是悲叹。
[袁刺史……何其壮烈!何其悲哉!]
[这是该是何等的绝望,才能做出这样的事啊!]
[守了十几年,最后却是这样的结局……他至死,都未曾想过投降啊!]
[伊州都已箭尽粮绝,安西其他各镇的情况,又能好到哪里去?]
[伊州一破,沙州唯一的退路也没了……安西,真的成了绝地。]
众人心中悲痛,可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李今越接下来的话。
“可饶是如此,安西、北庭、沙州的军民们,依旧不敢有丝毫松懈,全力抵御着吐蕃的进攻。那些唐军将士,此时几乎已在西域坚守了近二十年。可他们或许永远也想不到,不久之后,他们的皇帝,唐德宗,竟然想要就此让出整个安西。”
此言一出,李世民与天幕下的百姓顿时脸色大变。
李世民更是直接怒道:“什么!那个孽障,他敢!安西军民用命守着的土地!他凭什么让出去!谁给他的胆子!”
随即,李今越此刻看着李世民愤怒的表情,自己又何尝不气呢,她不由的深吸一口气,给自己缓了缓,随后说道:
“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当初由安西四镇调回中原平叛的将士,因为唐廷的刻薄寡恩,爆发兵变,唐德宗仓皇出逃。吐蕃见状,立刻联系唐德宗,表示愿意帮忙平叛。唐德宗闻言大喜,甚至愿意以安西、北庭作为答谢。”
“这条承诺,瞬间引起了朝野震荡,文武官员纷纷反对。而吐蕃大军也仅仅是在四月击败了一次叛乱将士后,便扬长而去。最终,唐庭还是倚靠自己的力量,才将动乱镇压下去。然而,这场动乱平息后,吐蕃立刻就派人来索要安西和北庭。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这样,唐德宗还真想给!”
“唐德宗立刻就准备下诏,召李元忠和郭昕回朝,就这么将西域割让给吐蕃!还颁布了撤回西域唐军的敕书。”
“直到这一刻,那些在西域死守,为安西、北庭、河西,奉献了一生的军民们,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沦为了皇帝换取自身利益的筹码!”
“若不是左散骑常侍李泌拼死劝谏,将其中利弊好坏,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唐德宗听,那安西,就这么白白拱手送人了!”
听到此处,李世民早已经是头昏脑涨,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胸口剧烈起伏,仿佛有一块巨石压在心头,让他喘不过气来。
听到此处,李世民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眼前发黑。他伸出手撑住桌子,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胸膛剧烈起伏,仿佛要炸开一般。
“孽障!这个孽障!”
李世民想不明白,大唐未来的皇帝怎么尽是这种货色!
明明之前听着那唐德宗还像个人!没想到是个刻薄寡恩,毫无骨气,甚至要拿国土与忠臣去换取苟安的无耻之徒!
皇帝做到这个份上!他怎么不拔刀自刎!
丢人现眼的玩意儿!
他对得起谁!对得起那些在沙海中化作忠魂的将士吗!对得起那些苦守数十年,望眼欲穿的军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