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曹操那些事 > 第206章 北征乌桓(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曹操除了魏武之风外,还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喜欢造沟渠。

饱汉不知饿汉饥,只有真正经历过饥饿之人才能明白没有粮食的恐怖。

东汉末年,农耕社会,曹操曾经深切地体会过百姓种地的不容易。

所以他颁布了屯田制度,稳定了人口,同时兴修水利,以沟渠来保障农田用水,关键沟渠还能用来运送军用粮草,一举两得之事。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九月,平定青徐叛乱的曹操将目光放到了一直在北面捣乱而无人顾及的乌桓,以及袁氏家族最后的势力袁尚和袁熙。

这些年,北方游牧民族乌桓逐渐强大起来,并入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内。

当时喀左属右北平郡,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的乌桓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史称“三郡乌桓”。

袁绍逐鹿河北四州之时,曾联合乌桓灭了公孙瓒。

为了酬答乌桓,袁绍曾假借汉献帝的的名义封乌桓众首领为单于,还与乌桓联姻,袁绍将宗人的女儿嫁给乌桓首领为妻,巩固了联盟。

故而近几年来,乌桓与幽州及周边关系相对融洽。

乌桓当中,以辽西乌桓单于蹋顿势力最为强悍,袁绍与其关系也最为紧密。

袁尚和袁熙之所以投奔单于蹋顿,也是考虑到这一点。

凭借着他们的关系,袁尚和袁熙不断怂恿单于蹋顿出兵幽州,想要借助单于蹋顿的力量从曹操手中夺回失地。

乌桓也以此为借口,趁着天下大乱,时常到幽州等地掠夺大汉子民,前前后后加起来已经有十余万户。

曹操颇为愤怒,誓击退乌桓,平定北方。

依照先前的思路,出兵之前曹操依旧把工作重点放在打通漕运,以便运送粮草。

他命董昭引滹沱水入泒水,便是平虏渠,又由泃河口凿入潞水,并以通海,便是泉州渠。

两条渠皆是南北走向,几乎连同了从青州一路北上,穿过冀州到幽州的漕运大动脉。

有了这条漕运路线,粮草便可源源不断从青州和兖州腹地,经过黄河到支流清河再到滹沱河进入冀州东部沿海地带路线,随后一路直达北面幽州界。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董昭想尽了办法,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两条渠的开挖当中,终于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开春之前完成了任务。

建设沟渠,开通漕运的这段时间里,曹操其他部将也没有闲着,大部分都在探讨北上的必要性和具体时机。

很多将领提出当前出兵北上并不合适,他们认为袁尚已成流寇,势力已经不成气候,而夷狄向来贪婪无亲,没有什么利益的事不会去做,袁尚已经落到这个地步,无法操控夷狄。

换言之,袁尚此事不必操之过急。

相反,此时若大军北伐,深入辽东之地,南面的荆州刘表还有新野刘备大概率会对许县发动攻击。

到时候大军无法掉头,周边驻守人马又不对,无法抵抗刘备和刘表的大军,那就危险了。

道理并不是没有,曹操乃身经百战之人,对于四方的形势评估都有自己的把握。

南面刘表和刘备二人确实是一个隐患,但也在曹操的掌控范围之内。

这一点曹操心里清楚,自然也已经考虑到。

领军史涣见曹操并没有被其他将领说动,便想着与韩浩共谏。

史涣认为道远深入非完计,若要出兵,需另择良机。

韩浩虽然与史涣有着相同的想法,但他却劝阻史涣不可进言。

史涣不解。

韩浩解释道:“曹公英明神武,那些将领说的话十分清楚,但曹公没有采纳,定然是已经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我们再次进言,若是没有新的说法,定然无法说动曹公,还会影响曹公的判断,或许会引来责罚。”

史涣却说:“曹公不是那样的人。”

韩浩笑道:“我自然知道曹公不是那样的人,但相同的道理不必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明。”

史涣便放弃了进言的念头。

韩浩猜得没错,曹操既然想着要出兵了,自然各方面因素都会考虑,包括漕运、粮草、军械、周边势力等等。

郭嘉更是了解曹操,此时此刻的曹操需要有一股力量来支持他。

面对上述言论,郭嘉给曹操做了一个深入而又精辟的分析。

他说:“主公现在虽然威震天下,但乌桓人倚仗距离遥远,一定不会预先防备,我军若是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可以一战告捷。

况且,袁绍对这一地区的百姓以及塞外的异族有恩德,而袁尚兄弟现在还活在世上。如今冀、青、幽、并四州的百姓,只是因畏惧而服从我们,并没有受过我们的恩德。

如果我们离开这里而率军南征,袁尚利用乌桓的武力作资本,招集愿为恩主效死的部属,乌桓人一动,四州的百姓及异族都会纷纷响应,这会使蹋顿动心,生出非分的打算,恐怕青州与冀州就不会再在您的控制下了。

刘表不过是个只会坐在那里发议论的人,他自知才干不能驾御住刘备,重用刘备则害怕控制不住,轻用则刘备不会为他所用。

因此,即使我们调走全国兵力远征,主公也不必担扰。”

郭嘉的分析彻底解开了曹操的心结。

曹操唯一担心的就是刘备。

他不怕刘表,却担忧刘表给刘备物资和人力来攻打许县,那事情就麻烦了。

郭嘉如此一说,一语道破其中关键。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当即决定北征乌桓。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春,一切准备就绪的曹操亲率大军从邺城出发,正式踏上了远征乌桓之路。

这条路充满了未知,充满了艰难困苦。

从邺城到柳城,放在现在驾车都需要十几个小时,若是贯通高铁,也起码得六七个小时,堪比杭州到北京的直线距离。

这段路程放在东汉末年,那几乎是一条漫长而又危险的行军路线。

北方的气候恶劣,狂风肆虐,黄沙漫天,崎岖的山路和茫茫沙漠都给行军带来了巨大挑战。

曹操大军抵达易县时,将士们已经疲惫不堪,病倒者众多。

就连郭嘉也因水土不服卧病在床。

面对如此困境,曹操一度萌生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