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朱志邅以农业改革见长,在秦国推广的“轮作制”使粮食产量提升三成,但其行政风格过于保守。在联邦讨论宪法期间,秦国是少数投票反对“教育督导制”的国家,理由是“干涉内政”,这种态度让主张“联邦统筹”的虞国、宁国难以接受。
楚皇朱季埱的特点是军事强硬,楚国的陆军装备水平在小国中首屈一指,在这些年里楚皇就算是在武洲建藩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在南熙洲和煦洲北部搞事情。
但这种尚武的野心也让六大国有点不喜,如果他担任总理,绝对会和之前的沈皇一样,沈皇是想要拉拢小国发展科技,而楚国很有可能拉拢小国一起对外开拓,有了夏国和商国换国的先例,那些小国之前是没有机会,现在谁不想要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大更强呢。
相比之下,岷皇朱徽煣的“弱势”反而成为优势。岷国在徐珵变法后,实行“虚君制”,朱徽煣仅保留象征性权力,实际政务由内阁处理。这种“超脱于具体治理”的状态,使其在内政外交中更多扮演“协调者”角色。
六大强国的皇帝在玄中城聚头之后,经过两周的持续磋商,大家最终达成默契,那就是支持岷皇朱徽煣当选联邦事务总理。达成这样的默契之后,朱昭熙等人开始让手下的外交人员前往各国在玄中城的办事处展开合纵连横,说服第二级国家和第三级国家支持他们的决定。
这次会议与上一次的会议不同,上一次会议的第三级国家数量并不是很多,除了南元国之外,就只有越系的十个国家,现在经过南武洲封藩之后,南洋国家的宗室纷纷在南武洲落地生根,这一下子大明联邦增加了三十多个国家。
所以这次大明联邦的会议,已经不再是第一级的六个国家和第二级的十五个国家在议事大厅里吵吵个不停,增加了四十多个国家,以至于这次议事大楼一再搬迁扩建,也让六大国的外交部门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六大国就支持岷皇朱徽煣当选联邦事务总理达成默契后,其外交部门旋即进入高强度运转状态。这场斡旋的核心在于争取二级、三级国家的支持票,而难点集中在越系十国。
这十个位于南煦洲的国家,虽然属于第三级藩国,却因为资源禀赋与联合传统,形成了足以影响联邦内部平衡的力量。
南武洲的南洋系国家对斡旋的响应相对顺畅。这些刚在武洲废墟上建国的政权,面临着远超预期的重建压力:原武洲战场遗留的弹坑与工事需填埋平整,从南洋迁移的人口需分配土地与住房,钢铁、水泥等基础建材依赖外部输入。
据虞国对外情报局统计,南武洲三十三国的财政缺口总计超过五千万两白银,只能通过向六大国借贷维持运转。这种经济依附性使其难以对六大国的提议形成实质反对。
宁国外交官抵达南武洲最大的藩国,沈系的沈齐国时,其君主朱幼垣正忙于核定移民安置清单。当宁国提出 “支持朱徽煣可优先获得港口重建贷款” 时,朱幼垣根本没有多少犹豫便在支持书上签字。
类似的交易在南武洲各国同步上演:明国以纺织机械技术换取代秦国支持,扬国用科举教材编纂权换取庆吴国承诺,洪州共和国则通过开放铁矿勘探权,获得了秦系国家、周系国家的选票。
至斡旋启动第三周,南武洲三十多个国家全部承诺支持朱徽煣,交换条件涉及各类技术援助与资金支持。
真正的阻力来自越系十国。这十个由朱高煦的儿子们建立的国家 —— 越齐、越宣、越济、越临、越昌、越川、越东、越任、越丰、越泰,虽名义上属第三级藩国,实则具备与二级国家抗衡的实力。
其疆域覆盖南煦洲的黄金地带,金刚石、铜矿储量占联邦总量的三成,蔗糖、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出口额常年稳居联邦前十。
更关键的是,十国通过 “越系关税同盟” 实现了经济一体化:内部商品流通免征关税,对外采取统一税率,还建立了联合货币储备体系,货币汇率与越国银元挂钩。这种紧密协作使其在联邦贸易体系中拥有独立话语权。
越系十国的抵触情绪源于多重考量。从资格上看,越齐国君主朱瞻圻、越宣国君主朱瞻坦均已年过五十,符合联邦总理的参选条件。
越系内部早有共识,如果能推出本系候选人,可借总理职权推动南煦洲路网建设,将十国的矿产与作物更高效地运往全球市场。从利益上看,越系十国近年正计划联合开发中部高原的稀土资源,需联邦层面的政策倾斜。
而六大国支持的朱徽煣,其 “虚君制” 背景让越系担忧其会延续岷国的保守风格,难以满足资源开发的激进需求。
越齐国外交大臣在与虞国外交部部长胡一宁会面时直言:“十国每年向联邦缴纳的矿产税超过二百万两,却从未在联邦决策中获得对等话语权。
如果此次仍由六大国主导选举,我们将重新评估关税同盟对联邦的义务。” 这种表态并非虚言,越系十国控制着联邦大部分的黄金和金刚石供应,一旦缩减出口,虞国、越国的金融行业和制造业将直接受损。
六大国的外交团队迅速调整策略。在宁国都城召开的协调会上,各国达成共识:需向越系十国让渡部分实质利益,而非仅靠形式承诺。
胡一宁提出的方案获得一致认可:以 “南煦洲发展授权” 换取支持,核心是允许越系十国向北扩张至煦洲中部,并将联邦在该区域的矿产勘探权独家授予越系联合成立的 “南煦开发公司”。
为增强说服力,六大国同步承诺三项配套措施:其一,联邦技术共享基金向越系十国倾斜,三年内优先审批其提交的稀土冶炼技术研发项目,研发成功后越系可保留 40% 的专利收益。
其二,越国将其淘汰的第二代蒸汽机车生产线转让给越系,协助其建立本土机车制造能力;其三,明国开放纺织业市场,允许越系的棉纱免税进入明国,为期五年。
和越齐国的谈判持续了十一天。越系十国组成联合谈判团,由越齐国君主朱瞻圻亲自主持,逐条审核六大国的提案。
争议焦点集中在 “扩张边界” 的划定,越系要求以中部高原的分水岭为界,而六大国坚持以现有实际控制线向北延伸二百里为限。最终妥协方案将边界划定在分水岭以南三十里,同时约定 “五年后可根据开发进度重新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