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流贼也可以燎原 > 第504章 榆林战后事宜(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榆林城内的秩序逐渐恢复,战争的创伤被迅速清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忙碌而带着收获喜悦的气氛。

当义军开始系统性地清点这座九边重镇的积累时,即便是见惯了缴获的刘处直和李自成,也不禁为将门世家两百年的积累感到震惊。

在原本由尤世威、侯世禄等将门掌控的府库、私宅以及依附于他们的巨商仓库中,清查出来的物资可谓堆积如山。

一箱箱的银锭、金元宝、各色珠宝玉器、古玩字画被从地窖、夹墙中搜出,在总兵府前的校场上堆成了小山,在阳光下反射着诱人而又刺眼的光芒。负责清点的书办手都在发抖,记录的数字一再被刷新。

来自江南的上好丝绸、松江的棉布、西域的毛毯,一匹匹、一捆捆,塞满了数个巨大的库房,足够数万人制作新衣。

至于粮食储备那就更多了,官仓和将门私仓里的粮食更是多得惊人,小米、麦子、豆类堆积如山,许多陈粮甚至已经板结,粗略估算,足够十万大军食用一年以上。

“我的个老天爷……这……这得搜刮多少民脂民膏啊!”新任把总老张看着眼前这难以想象的财富,喃喃自语。

他身边的义军士卒,包括一些被临时征调来帮忙搬运的榆林本地军户,也都看得目瞪口呆,他们平日里连饭都吃不饱,何曾见过如此泼天的富贵?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义军入城后,严令不得骚扰普通军户和百姓,违令者斩,军纪得到了严格执行,这让原本提心吊胆的榆林军民逐渐安心。

而当义军将一批平日里放高利贷盘剥军户、与将门勾结囤积居奇的奸商押到校场,宣布其罪状并当场斩首时,围观的人群中爆发出了震天的喝彩声!

“杀得好!”

“这些吸血的蠹虫,早就该死了!”

“闯将万岁!大帅万岁!”

民心,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对比中,开始悄然倾斜。

武库的打开,更是让义军将领们喜出望外。里面存放着大量的武器铠甲,崭新的鸟铳、三眼铳,成捆的长矛、腰刀,以及上万领各色铠甲,从轻便的锁子甲到精良的铁甲、布面甲,应有尽有,还有堆积如山的火药、铅弹、箭矢。

孔有德抚摸着一门保养良好的大将军炮,爱不释手:“大帅咱们发财了!这里的家伙,别说装备咱们现在的人马,就是再扩编五万人也绰绰有余!”

而更大的惊喜来自于城外的马场。榆林作为优质兵源地,马匹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左光先家族世代经营的马场,规模宏大,经过清点,各处马场共缴获了堪用的战马、驮马近两万匹!

(历史上左光先的儿子左勷在郏县被李自成击败获罪,左光先直接拿出了两千匹战马给他儿子抵罪,家底还是十分丰厚的。)

看着漫山遍野、膘肥体壮的骏马,李自成激动得难以自抑,他用力拍着刘处直的肩膀:“大帅!看到了吗?有了这些马,咱们就能组建起强大的骑兵!来去如风,官军再也别想轻易咬住咱们!”

刘处直也是心潮澎湃,他深吸一口气,压下激动:“闯将,这些马匹,你我两家,平分如何?”

“正该如此!”李自成大笑,“每家万骑!从此这陕西乃至中原大地,任我驰骋!”

面对如此巨大的收获,如何处理那些被俘虏的以及投降但不愿加入义军的明朝军官,成了一个需要智慧的问题,众人对此意见不一。

刘宗敏说道:“这些军官,冥顽不化,留着也是祸害,依我看,不如全都砍了,首级送往各边堡,以儆效尤!”

宋献策摇着蒲扇反对:“刘总哨,杀俘不祥,何况是这些有家有业的军官,与其杀了结仇,不如放了示恩。”

刘处直沉吟道:“军师言之有理,我们终究是要走的,榆林虽好,却非久留之地,洪承畴、孙传庭的大军正在逼近,把这些军官放了,让他们去长乐堡、响水堡。”

“等我们撤走,他们自然可以收复失地,朝廷那边也算有个交代,这算是送他们一个顺水人情,也显得我义军并非嗜杀之辈。”

李自成点头赞同:“大帅思虑周全,咱们也把左光先的家眷也一并放了,左家在榆林树大根深总有人会照应,这样一来,左光先即便恨我们,也得承这份情,至少以后碰到我们两营兵马,他不会像打其他义军一样拼命。”

决议已定,几十名被俘和投降的军官被集中起来,当他们得知自己不仅不会被杀,还能带着家眷离开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许多人面露复杂之色,既有庆幸,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感激。

一位年老的游击将军对着刘处直和李自成深深一揖,声音沙哑:“多谢……多谢两位不杀之恩……老夫……唉!”他长叹一声,终究没再多说,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

关于带不走的巨量物资,尤其是粮食和笨重的军械,也有人提议:“一把火烧了,不能留给官军!”

这次,刘处直的态度异常坚决:“不可!绝对不可!”

他看着众人说道:“我们都是陕西人,我也是延绥的军户,他们很多人和我们一样,这年头不是被逼得活不下去谁愿意去当兵吃粮!这些粮食,是救命的粮!我们若是烧了,等我们一走这里的父老乡亲、军户弟兄吃什么?难道要活活饿死吗?”

他走到门口,指着外面忙碌的士卒和偶尔走过的榆林的军户:“大家都是陕北子弟乡里乡亲,之前各为其主是没办法。”

“现在我们要是断了他们的生路,那和那些贪官污吏、黑心将门有何区别?这些粮食、军械,我们带不走的,就留下,在定鼎天下之前我们也不会再来打榆林了,有这份情在日后咱们收取三边,延绥这里阻力会小很多。

李自成感慨道:“大帅仁心!就按大帅说的办!咱们只带走铠甲、火炮、足够的金银和马匹,还有愿意跟咱们走的弟兄!其他的,留给这片土地吧!”

最终,义军在榆林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军,李自成和刘处直各招揽了约一万新兵,主要以无地军户余丁为主,虽然并非所有人都愿意背井离乡,但这个结果已经让两位首领非常满意。

当义军带着满载金银、精锐装备和一万匹战马的队伍,以及膨胀至四万余人的大军,即将离开榆林时,许多榆林军民自发聚集在街道两旁,目光复杂地送行。

这支被称为流寇的队伍,带来了破坏,也带来了清算,但最终,却留下了一条生路,现在官军还没有来收复,流寇留下了不少的粮食,足够他们将今年扛过去了。

视角转向其余战场,连年荒旱,战火不绝,陕北一带百姓苦厄已极,攻取米脂的闯营田见秀、李友等人轻易就拿下了米脂,处死知县温应星,同时开仓放粮。

攻打青涧的刘国能、拓养坤两人也轻易拿下此处,两人都扩充了不少兵力,拓养坤现在也有一万多兵马了。

至于打绥德州城的后营、右营以及郭汝磐和高汝利虽然前两天进攻出了点问题,但是城内的延绥巡抚高斗光觉得守城兵力太少,强迫城内百姓上城助战,结果又不给粮食银钱安家,城内遂爆发了民变,刘体纯抓住了机会,指挥大军拿下了绥德,高斗光带着几百残兵逃往葭州,后面因为延绥失陷,被崇祯皇帝拿下进了诏狱蹲了五年。

刘处直部还是遵循原则没有招募太多百姓从军,而闯营那边大多都是绥德一带的人,很多活不下去的人都纷纷要求加入义军,田见秀只得全部打包带走,尤其是米脂地区的人,大半的人口都跟着闯营走了,本地的村子都空了。

在绥德所有义军会师后,闯营已经膨胀到了七万人,其中三万战兵四万家眷,刘处直部有四万人,两万五千战兵,剩下的都是辅兵和新入营弟兄的家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