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之初,万灵求道,皆遵循‘融灵聚元,升华己身;天境散灵,反哺天地’的御使乾坤之正途。”
这是包括三宗五家在内的诸多家族势力教导弟子修行时,开篇的第一句话。
其实就是在向弟子说明整体修行的大概方向——即融灵至散灵的过程。
而在那个时候,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异修之说,所有的修行者都是按照这个步骤与程序进行修行。
地阶属融灵阶段。
融灵,乃纳天地精华铸道基。
在此阶段的修行,即是吸收天地灵气入体,强化灵体,肉身,五感等各个方面。
在到达一定的程度后,便是要突破天境。
天境的修行是散灵的过程,而散灵,则是将自身灵体散去。
散灵,并非舍弃或自杀,而是升华,化己身为天地灵枢。
而所有突破天境的修士,会根据其散灵前灵体的强弱,在散灵后类似是形成了一个“领域”,而此“领域”内的天地灵气可以由修士自身随意调用。
也因此,天境修士可以使用远超自身所能容纳极限的灵力,更能以天境伟力行参天之举。
天境修士的强弱也与此有关。
在当时,这种修行方法是所有试图登上仙途的人,所能走的唯一一条路。
也是被所有人都认可的一条路。
之所以认可,是因为在天境时的散灵,会让自身灵力重新化为天地灵气。
而这样做,就相当于为天地补充自身在融灵阶段所吸纳的天地灵气,使其进入一个良好的循环。
这个循环,对所有后来者的修行,皆不会有任何影响。
那个时候,不乏天资卓越之辈,勘破天境之障后,便欲行仙门宗室之分。
灵虚观秉承“循天地之意志,修自我之真途”,最早屹立于西洲之地。
而后亦有青云剑宗以“剑承苍昊,气贯青云,以锋破妄,以心铸真”于南野立派。
更有玄冰阁承“冰凝大道,静契太虚,炼寒为骨,守一归真”同样于西洲落脚。
三宗率先成型,以其无上之仙法,境界之高超很快便吸引了两洲之地的修士登门拜师。
因三宗珠玉在前,后亦有诸多宗门纷纷建立,但皆不如三宗威势。
后,有宗室之人高呼“血脉承乾元,家道贯坤仪”,将在三宗之内修行的同宗之人请回,另立宗室,以求家族昌盛。
五家雏形便应运而生。
此时,整个天地一片欣欣向荣,蓬勃竞争。
但,时有一人于修行之中,忽而惊醒,哀乎己身。
有人出言问询,那人遂言。
原来,在其修行途中,竟意外发现一事。
那便是,天地在对特定修士的灵气调用似乎有异常之举!
也因此发现,让其得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天道...有私
这一发现被迅速传播,在当时所有修行者的心中都掀起了滔天巨浪。
有人惊恐,有人不屑。
因为当时所有人的观点都是:天道至公,无私无我,运行日月,泽被苍生。
但,这个消息却在之后流传的愈发广泛。
也因此,在流传的过程中,越来越多人的心中突然衍生出一个观点。
天道有私...那倘若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原因,天道想要对某人出手。
这种情况下,任谁也不可能在天道面前操控哪怕一丁点的天地灵气。
就如待宰之羔羊般,引颈待戮!
而天道有私,同样,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修行一生,一定不会忤逆天道意志。
那么,他们...该如何自保?
有了问题,自然就会有解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真让他们想到了...那就是不散灵!
即,将融灵阶段的灵力保留的前提下,继续吸收天地灵气,以达到不散灵,亦能匹敌天境的程度。
这是一个新的设想,没有人走过,他们不知道这样能不能成功,他们甚至都没有办法完成自己的设想。
直到此方出了一个天纵奇才,而他,便开启了这条新的路。
姑且将融灵散灵的过程称为正统,那在正统修行体系外,这位天才,硬生生的从无到有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这套新的修行体系,就如先前设想般不需要进行散灵,而是可以无限制的吸纳天地灵气,化作自身灵力为我所用。
当然,即使这样,也需要破境。
可这种破境,不是散灵,而是让自身灵体容纳的灵力上涨,这种上涨更是达到了指数级!
这套新的体系的出现,终于彻底引爆了整片天地。
在不确定天道到底是有私还是无私的前提下。
有相当一部分地阶修士觉得有备无患,于是开始转修新的体系。
可这样做就有了一个弊端。
那就是越是修行,所吸纳的天地灵气越多。
吸纳到灵体的灵气越多,天地灵气就会越少。
而天地灵气越少,便导致后来者要想突破所需要的天地灵气就不足。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个恶性循环不仅阻碍了后续修士的前行道路,还影响到了正统修行者。
因为他们到达天境之后,需要散灵,攻伐手段基本全部依靠自己能调用的天地灵气。
可随着新体系的进行,天地灵气终将减少,这样长此以往,会使他们的攻伐力度大大降低。
此消彼长之下,新体系的修士或许能轻易越境击杀高境界正统之修。
也正因此原因,大批的反对者出现了...
毕竟是正统的修行体系,而且还关乎到自身修行,因此基本上,所有的天境修士都加入了反对派系。
因为他们已经到达了天境,就算想修行新的体系也不能修行了,除非自废修为,但这样做,风险和难度都太高。
当然也不乏有人想试一试。
可自灵虚观中却传出了一段话:“汝习新途,盖以天道有私。恐日后行止触其忌讳,遭天刑加身,故有此选。
然汝自废修为,转习他道之时,可曾思此举或已触怒天道乎?
若谓天道本无私,则不必舍旧途而趋新境矣。”
灵虚观的当头警钟敲响了很多人。
然而分歧却没有平息,因此古早的第一波正异之战便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