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零一年二月三日的东京,寒意未消。神田区一处不起眼的町屋内,一场即将影响东亚历史走向的隐秘仪式,正在酝酿。
屋子外表与周边民居无异,但内部戒备森严。低矮的二楼会议室,遵循着极简而压抑的风格:榻榻米上摆放着数张乌木矮桌,纸灯笼散发出昏黄的光线,映照着墙上那幅由内田良平亲笔书写的“大亚细亚共荣”条幅,墨迹酣畅,笔力狰狞,是这间屋子里唯一显眼的“装饰”,宣告着此地的野心。空气里弥漫着线香和旧木头的味道,更添几分诡秘与肃杀。
参与者陆续抵达,皆褪鞋净手,以示与“旧我”决裂。首批核心成员约十五人,多是玄洋社中最为激进的“大陆派”骨干,囊括了浪人、退役军官、偏激记者乃至失意政客。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同样的光芒:对现状的不满,对扩张的渴望,以及不惜以身涉险的决绝。
玄洋社(Genyosha)是日本近代第一个右翼民族主义团体,成立于1881年2月,地点在福冈。社名“玄洋”指日本与朝鲜之间的玄海,象征“越海登陆、向外扩张”的抱负。创始成员多为明治维新后失业的下级武士,核心三人被称为“玄洋社三杰”:头山满、箱田六辅、平冈浩太郎,首任社长为平冈浩太郎。
其公开标榜三条纲领:
敬戴皇室
钟爱本国
维护人民权利
前期曾参与自由民权运动,但1880年代中期后迅速转向“国权扩张”,提出“征韩”“征清”,成为早期对外强硬派的民间大本营。
玄洋社采取秘密结社形式,内部等级严密,资金来源包括土地投机、成员捐献以及替军部、外务省执行“大陆任务”的津贴。
1880-90年代长期派人潜入朝鲜、中国东北,进行兵要地志测绘和情报搜集;1894年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中均派社员随军担任翻译、密探。
1898年创办“东亚同文书院”(上海),培养精通汉语的“大陆浪人”,为日后侵华政策储备人才。
玄洋社开创了日本右翼“民间团体+对外扩张”模式:
思想上:把“尊王攘夷”与“大陆经营”结合,提出“大亚洲主义”包装下的日本本位扩张论。
组织上:形成“浪人-军部-财阀”三角网络,其会员或接受外务省津贴,或受军部指令,成为政府“灰色外交”工具。
后继团体:黑龙会、浪人会、大日本生产党等均以玄洋社为母体,头山满终身是幕后“总帅”,直至1944年去世。
平冈浩太郎作为玄洋社元老,以苍老而坚定的声音开场,告诫众人需“继承玄洋社未竟之志,为大和民族开拓万里波涛”。他的存在,象征着玄洋社向黑龙会的衣钵传承。
真正的核心是那三人:
内田良平,年轻的脸上已具枭雄之气,目光锐利,动作果决,是今日仪式的主持与灵魂;
葛生能久,面色冷硬,身形挺拔,负责宣读那将指引未来数十年行动的纲领;
头山满,静坐于上首,看似低调,却如定海神针,他的出席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权威,象征着来自玄洋社最高层的背书与掌控。
此外,还有约十名匿名的浪人,他们是即将执行脏活累活的刀,沉默而危险地散布在会场四周。更有十余名“影子支持者”未曾露面,他们通过心腹代理人传递意志——外务省高官(如小村寿太郎的秘书)的默许,财阀(如三井物产山本条太郎)对资源与市场的贪婪,乃至对俄情报线人(如明石元二郎的联系人)的需求,如同无形的丝线,将这个小团体与日本帝国的扩张机器紧密相连。
仪式在内田良平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中正式开始。
第一幕:净身与誓词
众人肃立,内田领读《黑龙会誓词》:
“吾等誓以大和魂为刃,破西洋之桎梏,立亚洲之新秩序。驱俄虏于满洲,扶汉民于水火,使日本领亚洲之牛耳!若有背誓,天诛地灭!”
声音在斗室中回荡,压抑却充满爆炸性的力量。语毕,全体成员面色凝重,以传统右翼盟誓方式,低沉地击掌三次。掌音短促而坚决,仿佛敲响了未来无数冲突与阴谋的开场锣。
第二幕:纲领宣读与讨论
葛生能久展开一卷文书,宣读《黑龙会纲领草案》。内容条条激进,直指核心:
对外,“以武力与谋略,先取满洲,再图支那,最终驱逐列强,主宰亚洲”;
对内,“煽动国民大亚细亚主义情绪,反对政府软弱外交,推动扩军备战”;
手段,“组织浪人武装,策反列强殖民地民众,制造边境冲突”。
当读到具体行动时,被称为朝鲜问题专家的佐藤正立刻亢奋地提议:“应立即派遣得力浪人,潜入清国间岛(延边)地区,策动朝鲜移民叛乱,为我方介入制造口实!”内田良平微微颔首,将此议记录为“首要任务”之一。讨论的氛围并非民主,而是在共同野心驱动下的行动细化。
第三幕:领导机构选举
选举流程迅速而高效,实为内定人选的确认。
内田良平众望所归,当选“主事”,总揽全局;
葛生能久任“行动部长”,执掌未来的间谍与武装活动;
头山满被尊为“最高顾问”,保留对重大决策的最终否决权。
会议同时决定设立“满洲支部”、“朝鲜支部”、“俄国支部”等海外前哨,架构初成,一张针对大陆的黑色情报与破坏网络,于此悄然织就。
第四幕:尾声:密约与告别
最后,所有核心成员在一式两份的《黑龙会密约》上签署化名或按下手印,承诺“严守秘密,终身效忠”。原件当场于火盆中焚毁,灰烬象征着无法回头的不归路。头山满在此刻起身,以精神领袖和长辈的身份做最后训诫,他目光扫过每一张狂热或坚定的脸,声音缓慢却重若千钧:“黑龙会非寻常团体,汝等需以命相搏,方不负日本之未来!”
仪式持续约两小时,结束后,成员们面色沉毅,分批悄然离去,迅速消失在东京傍晚的街巷中,如同水滴汇入大海,了无痕迹。
几乎在仪式结束后的第一时间,一份详尽的密报,便通过王月生苦心经营数年的最高机密渠道,跨越山海,送到了他的案头。
密报署名“三浦友和”。
看到这个名字,王月生一直悬着的心,终于稳稳落下。六年前的布局,今日终见成效。当年在广州宝芝林,那个重伤昏迷的日本浪人在呓语中露出的福建口音,引起了他的警觉。待其伤愈,一番恩威并施,终于将这个拥有中国血统、身份尴尬的浪人,发展成了自己的暗子。凭借对历史走向的预知,他精心安排“三浦友和”在西伯利亚的“巧遇”,救下了当时仍显青涩但已野心勃勃的内田良平。数年鞍前马后的追随与表现,“三浦”成功赢得了内田的信任,得以以首批核心成员的身份,参与了黑龙会这个日本未来海外军事间谍与政治挑衅核心机关的初创。
王月生深知,这个在原本时空中将深度介入日俄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乃至关东军诸多阴谋,直至1945年才被解散的极端组织,其危害性有多大。它脱胎于1881年成立的玄洋社,继承了其“亚细亚主义”的旗号和对华、对朝进行谍报策动的“使命”。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面对俄国在东北的强势,玄洋社的激进骨干认为原有模式已不足应对,遂决定成立一个更隐秘、更富攻击性的新组织。
从1900年夏末开始,内田良平、头山满、平冈浩太郎等人便频繁密议,确定了先对俄开战、夺取黑龙江流域、将满蒙与西伯利亚连成日本势力圈的三大目标。为掩人耳目,他们弃用“玄洋社”旧名,新取“黑龙”之名,意喻以黑龙江为中心经营大陆的野心。
手中这份密报清晰地显示,1901年2月3日的成立仪式,绝非普通黑帮聚会,而是一场“隐秘的野心宣告”。它标志着日本右翼大陆扩张政策从相对分散的活动,转向了系统化、组织化的新阶段。接下来,刊行机关报《黑龙》、设立“黑龙语学院”培养精通中俄语言的间谍、向内务省备案并同时向陆军参谋本部递送《对俄开战建议书》……一系列动作将迅速展开。其成员构成复杂,从浪人、退役宪兵到学者、妓女、毒贩,无所不包;资金既有财阀秘密输血,亦在东北经营鸦片、妓院自筹,形成了一张庞大的“官民协同,黑白并行”的扩张网络。
“黑龙会,终于还是登上了历史舞台……”王月生放下密报,指尖轻轻敲击桌面,眼神深邃。这个在前世时空中侵华的急先锋,如今在其心脏部位,已被他悄然打入了一根深不见底的楔子。这根楔子在未来将发挥何种独特作用,扭转多少既定轨迹,此刻,还只是一个埋藏在东京神田区昏暗灯光下的绝密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