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炽热的阳光炙烤着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区。在市中心一栋现代化的写字楼顶楼,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打破了午后的宁静。
中江国际集团(一家大型国企)驻东非区域分公司总会计师,52岁的张建国,被人发现倒在楼顶平台边缘,生命体征消失。初步现场勘察结论为“失足意外坠楼”。警方在楼顶护栏处发现了疑似滑倒的痕迹,以及死者一只掉落的皮鞋。
消息通过国际通讯社的快讯,第一时间传回了国内。在宁州,这则看似普通的海外意外伤亡新闻,却像一道惊雷,在林悦、陈志明和覃枫的心中炸响。
张建国,这个名字在破译出的“白梅花”核心账本中,占据着关键位置。账目清晰显示,他所在的国企海外分公司,是“终极通道”中负责将巨额资金“洗白”并转入特定渠道的核心环节之一。他并非核心决策者,却是具体操作的关键执行人,掌握着资金流向最详细的原始凭证和账务记录。他是林悦他们名单上,极少数可能从内部突破、提供实证的关键证人之一!
他的死,是意外?太巧了!就在香港“外交邮袋”事件引爆全球舆论,调查压力骤增的敏感时刻,这样一个关键人物突然“意外”死亡?
陈志明立刻通过特殊渠道,联系了他在国际刑警组织的可信关系,要求获取更详细的现场报告和尸检信息。覃枫则尝试黑入分公司内部网络,搜寻张建国死前一段时间的通讯记录和行踪。
反馈回来的信息,让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且毛骨悚然。
首先,尸检报告显示,张建国体内残留有微量镇静类药物成分,虽未达到致死量,但足以影响人的判断力和平衡感。这给“失足”说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其次,更惊人的信息来自现场勘察的一张未被公开的高清照片。照片拍摄于张建国倒卧的位置附近,在粗糙的水泥地上,有几道用鲜血书写的、极其潦草模糊的字迹,似乎是在生命最后时刻,用尽力气划出的。经过图像增强技术处理,勉强可以辨认出几个断续的词组:
“邮袋……白梅……快逃……”
“邮袋……白梅花……快逃……”!
这几个血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在每个人的心上!张建国在临死前,用最后的气力,写下了指向性极其明确的警告!他分明是知道了致命的危险,试图留下线索!这绝不是意外,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灭口!
“他们开始清理关键环节的人了!”覃枫声音低沉,带着愤怒,“张建国知道太多‘邮袋’操作的内幕,香港的报道让他们慌了,必须掐断所有可能的活口!”
林悦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对手的反应速度和组织执行力太可怕了。跨境灭口,干净利落,还能影响当地警方做出“意外”的初步结论。这背后组织的能量,深不可测。张建国的血书,是控诉,也是最后的警报——“白梅花”正在全面清除隐患,下一个会是谁?
“张建国死前,一定接触过什么,或者感觉到了什么。”陈志明分析道,“他写下的‘快逃’,是警告他自己要逃,还是警告其他知情人?”
他们立刻重新审视张建国近期动向。覃枫艰难地恢复了他死前删除的部分邮件和通讯记录碎片。发现他在一周前,曾与一个加密的境外Ip地址有过短暂联系,内容无法破译。同时,他预订了三天后返回国内的机票,理由是“述职兼休假”。
“他可能已经准备回国,甚至可能打算……坦白?”林悦推测,“但被对方察觉,抢先一步灭口。”
张建国的死,使得通过内部证人瓦解“终极通道”的希望变得渺茫。但也更加确凿地证明了“白梅花”组织的存在和其手段的残忍。那血写的“邮袋”和“白梅花”,是用生命换来的、无法抹去的铁证!
“我们必须加快速度!”林悦下定决心,“张建国不能白死!他的血,必须成为浇灭‘白梅花’的最后一滴燃油!”
她指示陈志明和覃枫,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尽可能搜集张建国生前可能留下的任何备份资料或隐藏线索。同时,她将通过最机密的渠道,将张建国血书的信息和初步判断,再次向上汇报。张建国的死,国际关注度更高,或许能成为推动案件取得突破的又一契机。
内罗毕的夕阳染红了天际,仿佛映照着那未干的血迹。远在宁州的三人,心情沉重而紧迫。清算的时刻正在逼近,但黎明前的黑暗,也最为血腥和危险。每一条线索的浮现,都伴随着生命的消逝。他们必须在对手完成所有清理之前,找到那把能给予致命一击的关键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