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889集:医道传承,老学员回校授实践经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89集:医道传承,老学员回校授实践经验

晨光刚漫过济世学堂的青灰瓦檐,就把庭院里“医道无界”的匾额染得暖亮。堂前老槐树下,两个身影正蹲在药圃边,指尖捏着株刚冒芽的防风草,低声说着什么。

“先生您看,这防风的根须要是泛了黄,哪怕叶子看着精神,也得换土。”说话的是林生,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医袍,袖口还沾着些山间泥点——他是济世学堂首届毕业生,如今在百里外的清河镇开了家小医馆,这次是特意赶回来的。他指尖轻轻拨开根部的泥土,露出半截泛着浅黄的根须,“上次我医馆后院种的防风,就是看着叶绿,挖出来根都朽了,后来才琢磨出,这土得掺三成河沙,透水性才够。”

素问蹲在他身旁,指尖轻轻拂过草叶,眼底满是欣慰:“才两年,你倒把‘辨药先辨根’的法子用得比在学堂时还熟。当年教你们认药,只说看叶形、闻气味,却没说这土壤对药材的影响,倒是你在实践里补全了。”她起身拍了拍衣摆上的土,目光扫过药圃里整齐排列的药畦,“今年学堂新收的学员,总盯着书本认药,往后得多带他们来这药圃,跟着你学学‘接地气’的法子。”

林生挠了挠头,脸上露出几分腼腆:“先生您过奖了。去年镇上闹痢疾,多亏了先生教的‘鲜药榨汁’的法子,要是等药材烘干,不知要多等多少时辰。后来我就总想着,先生在学堂教的是‘理’,可到了地方,还得跟着风土改‘法’。”他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片晒干的草药,“您看这个,是清河镇后山特有的‘溪兰草’,去年治痢疾时,我在鲜药汁里加了点这个,患者退热快了一半,后来查医书,才知道这草能清湿热,倒是学堂的医书里没记载。”

素问接过草药,放在鼻尖轻嗅,一股清苦中带着微凉的气息扑面而来。她仔细翻看叶片的纹路,指尖在叶脉上轻轻摩挲:“这草看着像兰科,却带着菊科的清苦气,倒是少见。你把它的生长环境、用法用量都记下来,回头我加到《济世医录》的补编里,让更多学员知道。”

正说着,庭院外传来一阵喧闹,十几个穿着各式医袍的年轻人涌了进来,有的背着药箱,有的手里捧着卷泛黄的医案,见了林生,都纷纷围上来。为首的赵二郎跑得最急,医帽都歪了,手里紧紧攥着本写得密密麻麻的医案,额头上满是汗。

“林师兄!你可算来了!”赵二郎喘着气,把医案递到林生面前,“我上次遇到个产妇血崩,按学堂教的‘当归补血方’加了三钱当归,可血还是止不住,后来多亏秦先生让人送了止血的药膏,才稳住情况。你当年在学堂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周围的学员也纷纷附和,有人说遇到老人咳嗽总不好,有人说孩童积食用药后反而腹泻,七嘴八舌的提问声把庭院里的宁静搅得热闹起来。林生拉着赵二郎在石凳上坐下,又招手让其他学员围过来,从怀里掏出个磨损严重的布包,里面是一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纸边都磨得起了毛:“你们别慌,我这两年记了不少医案,咱们一个个说。”

他把医案摊开,指着其中一页给赵二郎看:“你看这个,去年我在清溪村遇到个产妇,情况和你说的一样,按方子加了当归,血还是流得厉害。后来村里的老药农告诉我,产妇是河边住的,湿气重,光补血不够,得加三钱益母草。我当时还犯嘀咕,后来试了,半个时辰血就止住了。”医案上不仅写着药方,还画着产妇的脉象图,旁边用红笔标注着“产后气血虚,益母草需选带花的,药力更足,若产妇体寒,还得加一片生姜”。

赵二郎凑着头看,手指在医案上轻轻划过,忽然抬头问:“林师兄,那要是产妇本身贫血,加了益母草会不会伤气血?”

“问得好!”林生眼睛一亮,拍了拍赵二郎的肩膀,“这就用到先生教的‘辨证施治’了。要是贫血严重,就先扎两针‘血海穴’,先稳住气血,再用药。我上次遇到个贫血的产妇,就是先扎针,再用益母草配当归,既止血又补血。”他边说边起身,拉过旁边一个学员,让他伸出手,指着手腕处的穴位,“你们看,这‘血海穴’在膝盖内侧,按下去有酸胀感,扎针时得斜着进针,不然容易伤着筋脉。”

学员们都凑过来,有的伸手摸着自己的膝盖,有的拿出纸笔飞快地记着,连路过的杂役都忍不住停下脚步,竖着耳朵听。庭院里的阳光渐渐升高,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织出斑驳的光影。

没过多久,秦斩也来了。他刚从城外的药材种植园回来,肩上还扛着捆新采的黄芩,枝叶上还沾着露水。见庭院里热闹,他把药材递给旁边的学徒,大步走了过来,声音洪亮:“林小子,去年你说清河镇有户人家,孩子得了急惊风,你用了‘针挑四缝’的法子,后来怎么样了?”

林生回头见是秦斩,连忙起身:“秦先生您还记得!那孩子后来好了,现在都能跑着喊我‘林大夫’了。不过我后来又遇到个类似的孩子,却不敢用同样的法子——那孩子出生时不足月,体质弱,针挑四缝怕伤了元气,我就改成了‘艾灸足三里’,连着灸了三天,也见效了。”他边说边比划着艾灸的手法,“艾灸时得用陈年艾绒,火力温和,隔姜灸,既能温脾胃,又不伤正气。那孩子灸到第二天,就能吃东西了。”

秦斩点了点头,伸手拍了拍林生的后背:“不错,懂得变通。当年教你们针灸,总有人死记硬背穴位,却忘了看患者的体质。你能根据孩子的情况改方法,这才是真学会了。”他目光扫过围在一旁的学员,语气严肃起来,“你们记着,行医不是背书,得看着患者的脸色、脉象、体质来定法子,不然再好的方子,用错了也会出乱子。”

学员们都低下头,认真地听着,赵二郎把秦斩的话记在医案的空白处,还特意画了个小圈做标记。素问站在一旁,看着林生耐心讲解、秦斩适时点拨的样子,想起两年前林生刚入学时的模样——那时他还是个只会认几种常见药材的山村少年,第一次见诊时紧张得手都抖,如今却能独当一面,还能把实践经验传给师弟师妹,心里满是感慨。

她转身回屋,抱出一摞新刊印的医书,走到学员们面前:“林生的这些实践经验,我已经整理到新的医书里了。”她把医书递给前排的学员,“不过医道无穷,光靠书本还不够,以后你们毕业出去,也要多记、多问、多试,把济世学堂的医道传承下去。”

学员们纷纷接过医书,看着封面上“济世医录·实践篇”几个字,指尖轻轻抚摸着书页。赵二郎捧着医书,激动地说:“等我毕业,也要像林师兄一样,到偏远的地方去,把先生教的医术用在实处,再把遇到的情况记下来,回来教给师弟师妹!”

其他学员也跟着点头,有人说要去山区,有人说要去渔村,庭院里满是少年人的热血与憧憬。林生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自己刚入学时的誓言,眼眶微微发热——当年他只想学好医术,给村里的人治病,如今却觉得,这医道传承,比治好几个病人更重要。

夕阳西下时,学堂的庭院里依旧热闹。林生带着学员们去了后院的药材库,库房里堆满了各种药材,有的装在陶罐里,有的挂在房梁上,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清香。林生拿起一束晒干的益母草,递给身边的学员:“你们看,这是带花的益母草,花穗越饱满,药力越足;要是没花的,就得选茎秆粗壮的,不然药效差很多。”

他又指着角落里一堆用麻布包着的药材:“那是秦先生从西域带来的‘锁阳’,治肾虚的,不过这药性烈,得配着甘草用,不然容易上火。上次有个老农用了没配甘草,流了三天鼻血,后来我在方子里加了三钱甘草,就没事了。”

学员们围在药材堆旁,有的拿起药材闻气味,有的用手掂量重量,不时向林生提问。秦斩则在库房外劈柴,斧头落下的声音与库房里的问答声交织在一起,格外热闹。他偶尔抬头看向库房,嘴角露出几分笑意——他知道,素问想传承的不仅是扁鹊的遗志,更是这份“医者仁心、薪火相传”的信念,而现在,这份信念正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慢慢生根发芽。

夜色渐深,学员们才恋恋不舍地散去。林生收拾好医案,准备回住处,却被素问叫住了。素问递给他一个布包,里面是些新采的药材,还有一张写着药方的纸:“明天你去给清河镇的老人们送些药,顺便把这个带去——这是新改良的感冒药方,加了紫苏和陈皮,适合老年人用,不容易伤脾胃。”

林生接过布包,指尖触到温热的药材,心里一阵暖。他重重地点了点头:“先生放心,我一定送到。等下次回来,我再给师弟师妹们讲更多实践的案子,还有清河镇后山的‘溪兰草’,我挖了些幼苗,明天带来种在学堂的药圃里,让学员们也认认。”

素问笑着点头:“好,我让学徒把药圃的地留出来。你在清河镇行医,要是遇到解决不了的病症,就托人捎信来,咱们一起琢磨。”

看着林生远去的背影,素问和秦斩并肩站在庭院里,望着满天繁星。晚风拂过槐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回应他们的话。远处的街上传来几声犬吠,更显学堂的宁静。

秦斩轻声说:“这学堂没白建,这些孩子也没白教。当年你说要建学堂时,我还担心没人来学,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

素问微微一笑:“是啊,医道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事。只要有人愿意学,有人愿意教,有人愿意把医术用在实处,这医道就不会断。”她抬头望着星空,目光悠远,“当年扁鹊走遍天下行医,留下无数经验,如今我们建学堂、编医书,也是想让这些经验传下去,让更多人能治病,少受些病痛的苦。”

秦斩伸手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以后我多去各地跑一跑,找些稀有的药材,再把各地的病症情况记下来,帮你完善医书。咱们一起把这医道传承好。”

庭院里的槐树上,一只夜莺轻轻叫了一声,随后又恢复了宁静。月光洒在“医道无界”的匾额上,镀上了一层银辉。而在这宁静之中,一份关于医道传承的希望,正悄然生长,如同庭院里的药材,在晨光与夜露的滋养下,愈发茁壮。

林生回到住处,把布包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展开那张药方。灯光下,药方上的字迹工整清晰,每一味药材的用量都标注得详细。他想起明天要去给清河镇的老人们送药,想起学堂里学员们求知的眼神,心里忽然充满了力量。他拿出笔墨,在医案的最后一页写下:“医者,当以仁心为根,以实践为叶,方能枝叶繁茂,庇佑众生。”

写完,他把医案收好,吹灭了灯。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桌上的布包上,也洒在他脸上,映出几分坚定的神色。他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而他的医道之路,还有很长很长,传承的火种,也将在他的手中,继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