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894集:刺史罢官,朝廷派新政官员接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94集:刺史罢官,朝廷派新政官员接任

凉州城的晨光刚漫过城墙,刺史府外的青石街上就聚满了人。昨日李嵩被禁军押走时的狼狈模样还在百姓口中传着,此刻大家攥着衣角、扶着老人,目光都紧紧盯着府门——按消息说,朝廷派来的新政官今日便到,这关系着满城灾民往后能不能吃上饱饭,没人敢怠慢。

素问站在人群前排的老槐树下,青布裙上还沾着昨日整理赈灾粮册的墨渍。她手里捧着那本揭露李嵩罪行的账簿副本,指尖轻轻摩挲着泛黄的纸页,心里却没多少轻松。李嵩倒了是好事,可新官是什么脾性?会不会和前任一样只想着中饱私囊?这些疑问像石子沉在她心里,让她不敢放松警惕。

“让让!都让让!官车来了!”街口突然传来差役的吆喝声,人群瞬间安静下来,纷纷往两侧退开。只见三辆青布马车顺着石板路驶来,头一辆车的车帘被风吹起,露出里面端坐的男子——一身藏青色官袍,腰间系着素银带,面容清瘦,眉宇间带着几分沉稳。

马车刚停稳,男子便扶着车夫的手下来,目光扫过围拢的百姓,没有半分倨傲,反而先拱手行了一礼:“在下王砚,奉朝廷之命接任凉州刺史,今日初到,还望诸位乡亲多担待。”

他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百姓们愣了愣,随即有人小声议论:“这王大人看着倒和气,不像是摆架子的人。”“可和气有什么用?能给咱们分粮食才是真的!”

素问往前站了半步,抱着账簿上前:“王大人,民女素问,有一事想向您禀报。”

王砚转头看向她,目光落在她手中的账簿上,眼神里没有惊讶,反而带着几分了然:“姑娘便是日前揭发李嵩恶行的素问姑娘吧?陛下在京中已听闻你的事迹,特意嘱咐我到任后,先与你核对赈灾事宜。”

这话一出,周围的百姓都松了口气——连陛下都知道素问,看来这新官是真的为赈灾来的。素问也放下心来,将账簿递过去:“大人,这是李嵩任内的赈灾粮银记录副本,上面详细记载了他克扣的数目,还有粮商与他勾结的证据,民女已核对过三遍,绝无差错。”

王砚接过账簿,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数字问道:“姑娘可知,李嵩私自变卖的三千石赈灾粮,最终流向了何处?”

“流向了城东的‘丰裕粮行’,”素问立刻答道,“那粮行的老板是李嵩的远房表亲,上个月他们还以三倍市价,将粮食卖给逃难的灾民。民女曾偷偷去过粮行后院,看到里面堆着的粮袋,上面还印着朝廷赈灾的火漆印。”

王砚点了点头,转头对身后的随从吩咐:“立刻带人去丰裕粮行,查封所有粮食,将粮行老板押回府中审讯。另外,传我命令,即日起,所有赈灾粮银的收支,必须由三名官员共同核对,每日张榜公示,接受百姓监督。”

随从领命而去,百姓们听到这话,纷纷欢呼起来。一个拄着拐杖的老汉走上前,对着王砚作揖:“王大人,您真是为民做主的好官!要是早来几个月,我那小孙子也不会饿肚子了……”说着,老人的声音就哽咽了。

王砚连忙扶起老人,眼眶也有些发红:“老人家,是朝廷来晚了,让乡亲们受苦了。从今日起,我王砚若有半分私吞赈灾物资的行为,任凭乡亲们处置!”

他话音刚落,刺史府的差役便抬着几袋粮食走了出来。王砚指着粮食对百姓们说:“这是我从京城带来的应急粮,先分给老弱妇孺,每人两斗。后续的赈灾粮已经在途中,不出三日便能运到凉州。另外,我已让人在城西搭建了临时医棚,请来的大夫今日午后便到,若有生病的乡亲,可随时过去诊治,分文不取。”

人群中爆发出更热烈的欢呼声,不少人激动得抹眼泪。素问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她没看错人,这王砚是真的想为百姓做事。

可就在这时,人群后面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个穿着绸缎衣裳的中年男子被差役押了过来,他挣扎着喊道:“王大人!我是凉州商会的会长周元宝!我与李嵩只是生意往来,并未参与他的恶行,您不能抓我!”

王砚冷冷地看着他:“周会长,据我所知,你上个月曾给李嵩送过五百两银子,换来了凉州食盐的专卖权,可有此事?”

周元宝脸色一变,强装镇定:“大人,那是我给李嵩的贺礼,并非行贿!”

“贺礼?”王砚从袖中取出一张纸条,“这是从李嵩书房搜出的账本,上面清楚地写着‘收周元宝银五百两,许食盐专卖’,你还想狡辩?”

周元宝看着纸条上的字迹,再也说不出话来,瘫软在地上。王砚吩咐差役:“将他押下去,连同丰裕粮行的老板一起,明日公开审讯,让百姓们都来做个见证。”

处理完这些事,王砚便邀请素问和几个德高望重的乡老一同进入刺史府,商议后续的赈灾事宜。府内的景象与昨日截然不同——李嵩原本摆满金银珠宝的书房,如今已被清理干净,只留下几张桌椅;后院里,李嵩为自己修建的暖阁也被下令拆除,腾出的地方要用来存放赈灾粮。

“王大人,”素问坐在桌前,看着面前的粮册说道,“如今凉州城内有灾民三万余人,若按每人每日一升米计算,每月需粮食九千石。朝廷之前拨的五千石已被李嵩克扣大半,后续的粮食必须尽快运到,否则恐怕会出问题。”

王砚点头:“我已让人快马加鞭去催,预计三日内必定能到。另外,我还想请姑娘帮忙,协助官府登记灾民的姓名和家庭情况,避免有人冒领粮食。”

“民女愿意效劳!”素问立刻应下。

旁边的乡老也纷纷开口:“大人,我们也能帮忙!城西的灾民我们都认识,登记姓名的事交给我们,保准不会出错!”

“还有,城里的空房子不少,我们可以帮忙收拾出来,让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住进去!”

王砚看着众人积极的模样,心里十分感动:“多谢诸位乡亲。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让凉州的百姓尽快度过难关。”

接下来的几日,凉州城渐渐有了生气。城西的粥棚里,终于能看到浓稠的米粥,灾民们拿着碗,有序地排队;临时医棚外,大夫们忙着为生病的百姓诊治,孩子们的哭声少了,笑声多了;刺史府门前的公告栏上,每天都会贴出赈灾粮银的收支情况,百姓们路过时,都会停下来看一看,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第三日午后,朝廷派来的赈灾粮终于运到了凉州。十几辆马车停在城门口,车上装满了粮食和棉衣。王砚亲自带着差役和百姓去卸粮,素问也跟着帮忙,她看着一袋袋印着朝廷火漆印的粮食被搬进粮仓,心里满是欣慰。

“素问姑娘,”王砚擦了擦额头的汗,走到她身边,“多亏了你的账簿,才能让李嵩的罪行水落石出,也让朝廷能及时调整赈灾方案。陛下在京中多次提及你,说你有勇有谋,是难得的人才。”

素问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大人过奖了,民女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若不是乡亲们愿意站出来作证,若不是大人及时赶到,仅凭民女一人,也做不成这些事。”

王砚看着她,点了点头:“你说得对,赈灾不是官府一人的事,需要百姓们的支持。等凉州的事情稳定下来,我会向朝廷举荐你,你的才智,不该只埋没在凉州。”

素问摇了摇头:“大人,民女只想留在凉州,看着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等这里的灾民都有饭吃、有房住,民女再考虑其他的事。”

王砚没有再劝说,只是拍了拍她的肩膀:“好,那我们就一起努力,让凉州早日恢复往日的模样。”

夕阳西下时,凉州城的街道上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在巷口追逐嬉戏,大人们坐在门口缝补衣裳,远处的粥棚里还飘着米粥的香气。素问站在老槐树下,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李嵩的倒台只是一个开始,凉州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城,皇宫里,皇帝正拿着王砚送来的奏折,嘴角露出了笑容。他对着身边的太监说道:“王砚果然没让朕失望,素问这个女子,也真是难得。传朕的旨意,赏赐王砚黄金百两,绸缎五十匹;另外,赐素问‘忠义女子’的匾额,让凉州知府亲自送到她手中。”

太监领旨而去,皇帝看着窗外的暮色,轻声说道:“百姓是江山的根本,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江山才能稳固。凉州之事,也该让其他州府引以为戒了。”

夜色渐浓,凉州城的灯火渐渐亮起,星星点点,像撒在黑夜里的珍珠。刺史府内,王砚还在灯下核对粮册,素问坐在旁边,帮他整理着灾民的登记名单。灯光映在他们脸上,满是认真与坚定——他们知道,守护这座城,守护城里的百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