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 > 第298章 水脉贯南北(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夜幕已深,火把的光芒在禹工遗迹的石门上跳跃。

李明衍深吸一口气,双手按在冰冷的石门上。这扇门已经封闭了千年,门上刻满了古老的符文和水纹图案,在火光下显得神秘莫测。

\"退后。\"他轻声说道。

众人纷纷后退几步,都屏住了呼吸。经历了白天的血战,能够站在这里见证遗迹开启的,都是各族的核心人物,他们在内心中,也很好奇这封闭了百年的禹工遗迹里,到底藏了什么。

李明衍闭上眼睛,回忆着在其他遗迹中学到的开启之法。每一处禹工遗迹的机关都不相同,但核心原理却是一致的——顺应水之道。

他的手指沿着门上的水纹缓缓移动,寻找着关键的节点。突然,他感觉到了一处微妙的凹陷。

\"找到了。\"

他按下那个节点,同时另一只手在门的另一侧找到了对应的机关。当两处机关同时被触发时,一阵低沉的轰鸣声从门内传来。

咔咔咔——

古老的机括声响起,石门开始缓缓向两侧移动。一股混杂着潮湿、苔藓和千年尘封气息的古老空气扑面而来。

众人举着火把,小心翼翼地踏入遗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向下延伸的石阶。与其他地方精心打磨的石阶不同,这里的每一级台阶都保持着最原始的状态——石头表面还能看到开凿的痕迹,有些地方甚至还残留着未清理干净的碎石。这种粗犷的工艺,反而透露出一种远古的力量感。

\"这些凿痕...\"巫明俯身仔细观察,

李明衍点头:\"看这些痕迹的深浅和角度,当年的工匠是用最原始的方法,一点一点凿出这条通道的。\"

通道两侧的石壁上,覆盖着厚厚的苔藓。在火光的照耀下,这些翠绿色的生命体泛着幽幽的光泽。水珠不断从岩缝中渗出,在地面汇成细流,发出叮咚的声响。

\"水声...\"阿漓侧耳倾听,\"这里的地下水很丰富。\"

继续深入,通道逐渐变宽。墙壁上开始出现壁画,但与想象中的精美不同,这些壁画极其古朴——没有华丽的色彩,只有简单的线条刻画。然而正是这种简朴,反而透露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壁画描绘的是治水的场景。无数个小人形象在挖掘河道,他们的姿态各异,有的挥舞着工具,有的搬运着石块,有的似乎在指挥。虽然线条简单,但却生动地展现了那个远古时代的劳动场面。

\"看这里。\"李明衍指着一处特殊的图案,\"这是在画什么?\"

那是一幅地图般的刻画。三条蜿蜒的线条代表着河流,在某些关键位置,有五个特殊的标记——圆圈中间有一个十字。

\"三江五地...\"无诸若有所思,\"这是指什么?\"

李明衍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继续观察。他发现这些标记的位置都很特殊——正好处在河流的咽喉要道,或是两条水系的分水岭上。

通道的尽头是一个巨大的石室。当众人踏入时,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整个石室呈圆形,直径约有二十丈。地面上刻着一幅巨大的地图——不是平面的,而是有着微妙起伏的立体地形图。山川河流的走向清晰可见,每一处地形的高低都通过石头的打磨精确表现出来。

\"这种工艺...\"译吁宋惊叹道,\"是怎么做到的?\"

确实,在没有现代测绘工具的远古时代,能够制作出如此精确的地形图,简直是不可思议。

李明衍蹲下身,手指轻抚着那些起伏的地形:\"这需要无数人的实地勘察,需要对水文地理的深刻理解,更需要超越时代的智慧。\"

地图的北方,是浩荡的长江水系,无数支流如同毛细血管般密布。南方则是珠江水系,同样支流众多。而在两大水系之间,赫然标注着三条主要的河流——湘江、漓江,还有一条李明衍认不出的古河道。

\"三江已明,那五地呢?\"吕括问道。

李明衍站起身,开始在地图上寻找那五个特殊标记。很快,他就找到了——五个位置都用特殊的符号标注,每一个都恰好处在关键的地理位置上。

第一处,在湘江上游的一个峡谷中。 第二处,在漓江源头的分水岭上。 第三处,在两江最接近的地方。 第四处和第五处,分别在南北两个方向的要冲之地。

\"妙啊...\"李明衍越看越觉得惊叹,\"这五个地方,每一处都是控制南北水路的关键。\"

他指着第三处标记:\"你们看这里,湘江和漓江最接近的地方,相距不过三十里。如果在这里开凿运河,就能连通南北。\"

\"但是,\"他话锋一转,\"如果在这里设置障碍,彻底封死通道,那么南北水路就永远无法贯通。\"

巫明恍然大悟:\"所以说'凿通就是链接南北,刻意封闭就是万夫莫开'!\"

\"正是。\"李明衍点头,\"这就是大禹的智慧。他不是简单地规划一条运河,而是设计了一个可以控制的系统。和平时期,打开这些节点,南北贯通,促进交流。战乱时期,封闭节点,南北阻隔,各自为政。\"

石室的墙壁上,还有更多的文字记载。这些文字极其古老,有些甚至各族族长都认不出。但通过上下文,李明衍大致理解了意思。

\"水者,万物之本也。\"

\"南北之地,山川阻隔。然山非不可凿,水非不可引。关键在人心——欲合则合,欲分则分。\"

\"设五地为关键,控三江之要冲。开则舟楫通行,物通南北;闭则天堑难越,兵阻千里。\"

李明衍读着这些古老的文字,心中的震撼难以言表。大禹的格局之大,远超他的想象。这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更是一个控制天下的战略布局。

\"还有这里。\"阿漓指着墙角的一处铭文,\"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

李明衍走过去查看。那是一系列奇特的符号,看起来像是某种计算公式。经过仔细辨认,他惊讶地发现,这竟然是在计算水流量和工程量!

\"十万人,十年之功...\"他喃喃自语,\"原来先民连所需的人力和时间都做过测算。\"

石室的中央,有一个石台。台上摆放着几件器物,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李明衍小心地拂去灰尘,露出了器物的真容。

一件是青铜制的水平仪,虽然简陋,但原理与后世无异。 一件是测量工具,可以用来计算距离和高度。 还有几块石板,上面绘制着更详细的工程图。

\"这些工具...\"子它惊叹道,\"千年前的人就有如此智慧?\"

李明衍心中感慨。是啊,我们总是低估古人的智慧。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帮助下,他们凭借着对自然的观察和无数次的实践,创造出了这些超越时代的成就。

石室的深处,还有一个小门。推开后,里面是一个更小的密室。这里的墙壁上刻满了文字,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技术细节。

\"分水之法:高处建坝,低处开渠,使水自然分流...\" \"引水之要:顺势而为,不可强求。水往低处流,此天理也...\" \"控流之术:宽处缓之,窄处急之,深处蓄之,浅处导之...\"

这些都是最朴素的水利原理,但在那个时代,能够总结出这些规律,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李明衍还发现了一段特殊的记载:

\"后人当知,此工程非一时可成,亦非一地可就。若时机未到而强行之,必生祸乱;若时机已至而犹豫之,则失良机。智者当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此非工程也,乃南地之枢机。用之以合,可通南北;失之者,永困一隅。\"

\"最关键的是这一句。\"李明衍指着最后一行文字:

\"三江五地,开合由心。后人慎之。\"

所有人都沉默了。

\"李君,\"译吁宋小心地问道,\"你打算...?\"

李明衍没有立即回答。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四族的族长、阿漓、子它、韩谈...这些人因为各种机缘聚集在他身边,现在又共同见证了这个惊天的秘密。

\"诸位,\"他终于开口,\"今日我们所见,乃是先人留给后世的重托。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族的事,而是关乎天下苍生的大事。\"

火光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他们的表情各异——震撼、兴奋、恐惧、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