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上善若水,寻安 > 第216章 薄荷绿豆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芒种将至,药膳馆的竹帘外蝉鸣渐起。我正在石臼旁研磨新收的绿豆,小林捧着个青瓷碗快步走来:\"程教授,您看这绿豆的成色。\"

碗中绿豆粒粒饱满如珠,表皮翠绿带光,在晨光中泛着玉石般的光泽。这是太湖边沙地种的\"鹦哥绿\",每年小满前后采收,经晒干后愈发青翠。

\"绿豆甘寒。\"我捻起几粒轻嗅,清香沁脾,\"《食疗本草》说'绿豆解热毒,除烦渴,利小便',最宜入夏食用。\"

郑淮安从后院摘来新鲜薄荷,叶片肥厚如钱,叶脉清晰似网,轻轻一揉就溢出清凉的香气。老人小心地摘去老叶:\"这是种在药圃背阴处的'龙脑薄荷',晨露未干时采的。\"

\"老郑,这薄荷...\"我捻碎一片嫩叶,凉气透指,\"怎么这么冲鼻?\"

\"井水浇灌的。\"老人眯眼笑着,\"要等芒种前叶缘刚见微黄时采。《本草纲目拾遗》说'薄荷辛凉,发散风热'。\"

程明从库房捧出新磨的糯米粉,色如初雪,质地细滑。他小心地过筛:\"爸,这米粉...怎么比去年的更细?\"

\"改用石磨碾的。\"我取些米粉置于掌心,\"太湖边的'香雪糯',浸泡时加了少许枇杷叶。《养小录》说'米粉过百目筛,蒸糕最宜'。\"

制作从处理绿豆开始。绿豆需用山泉水浸泡一夜,再用石磨轻碾去皮。小林抢着要磨,却把豆子碾得粉碎。

\"要掌握巧劲。\"我示范着,\"三分力在磨,七分意在匀。\"

薄荷要取嫩叶,用石臼轻捣取汁。程明拿着铁杵要帮忙,被我拦下:\"金属会让薄荷发黑,石臼才保得住原色。\"

和糕最见功夫。青瓷盆中先调绿豆泥,再入薄荷汁,最后拌入糯米粉。揉糕时要\"三揉三醒\"——初揉成形,醒发半刻,再揉至光润。

蒸糕最讲究火候。竹制蒸笼先垫新鲜荷叶,倒入糕浆。灶火要\"三嘘三吸\"——猛火催香,文火定形,余火收味。

\"为何不用铜笼蒸?\"小林看着我们往灶里添樟木。

\"竹笼性凉。\"我调整着火候,\"《考工记》说'竹器蒸食,得清凉之气'。\"

前厅传来烦躁的抱怨声。我出去一看,是位面红耳赤的少年书生,正扯着衣领扇风:\"入夏以来...头目昏沉...咽喉肿痛...\"

我注意到他舌尖红点和额角汗珠:\"可是贪凉饮冷?\"

他苦笑:\"备考苦读...终日...冰水不离手...\"

典型的心火上炎。我切了块刚出笼的薄荷绿豆糕:\"慢慢品,需含化。\"

糕体碧绿如玉,绿豆的清香与薄荷的凉冽相得益彰。书生含了片刻,忽然长舒一口气:\"这清凉...竟像儿时...母亲给含的薄荷糖...\"

\"辛凉泻火。\"我温声解释,\"绿豆解毒,薄荷散热,最宜夏月食用。\"

半盏茶后,他摸着咽喉讶然:\"奇怪...这灼痛...竟消了些...\"

这段插曲被小林绘入《江南消夏录》。最惊喜的是位从钱塘来的老郎中,他带着医案来讨教:\"此糕正合书生心火上炎之症。\"

次日,药膳馆来了几位赶考的学子,个个面红耳赤。为首的老廪生摇着蒲扇:\"这些后生...苦夏难熬...文章都写不下去...\"

\"试试这个。\"我端出改良版,添了少许金银花露和淡竹叶,\"清心消暑糕\",午时含服最佳。\"

旬日后回访,烦热、咽痛、口疮皆见轻减。最显效的是位长期口舌生疮的寒门学子,竟能安坐读书三个时辰。

\"这不合医理!\"某位太医署的院使摇头,\"区区米糕,怎能清心火?\"

\"江南读书人,自有一套消暑之法。\"我翻开《儒门事亲》,\"《食疗本草》说'绿豆解热,薄荷醒脑,一清一透也'。\"

此事在杏林引发热议。夏至节气,药膳馆举办了\"江南消夏糕雅集\"。最令人称奇的是位老翰林的记录——其孙连食此糕三月,十年口疮竟愈。

\"绿豆皂苷能解毒。\"

\"薄荷脑可散热。\"

\"竹蒸笼的特殊凉气有宁神之效。\"

最精妙的发现来自一位隐士,他指出此糕暗合\"热者寒之\"的医理。

质疑声中,有位游方道人尝了糕后大笑:\"何必究其医理?书生吃着清凉,便是良方!\"

随着暑深,我们推出\"江南消夏糕\":小暑加莲芯,大暑入西瓜翠衣,立秋添麦冬。不讲究配伍理论,只求应时应景。

最动人的是位老秀才,他送来手抄的《心经》:\"这块糕,让我想起了少年时在蕉窗下读书的清凉。\"

小暑那日,那位钱塘郎中带着弟子来访:\"求教此糕古法。\"我教他们辨认好薄荷:要叶厚色深,掐之出汁。有位学子突然哽咽:\"这味道...像极了恩师消夏时分的茶点...\"

暮色中,药膳馆的蒸笼仍飘着清凉。程明整理着食客记录,小林描绘着新的糕样,郑淮安则在院中翻晒新编的竹笼。糕香混着书卷气,在江南的夏夜中轻轻浮动。

这香气里,仿佛又见祖母的身影。她常说:\"消夏的糕点,是要就着诗文慢慢品的。\"如今看来,这块应时的糕点里,藏着最温柔的医道——不必苦口良药,只需一块能让人静心读书的清凉。

窗外,流萤点点,星河渐明。明日又有新的\"暑热客\"要来,新的故事要写。而这一块清凉,将继续诉说着江南最含蓄的养生之道:最好的消暑药,是让人重拾笔墨;最真的调理,不过是教人记起读书的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