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将至,药膳馆的院子里已有了几分暑气。我正在整理新摘的茉莉花,小林捧着竹筛快步走来:\"程教授,您看这茉莉的成色。\"
筛中茉莉花朵朵洁白如雪,花苞饱满如珠,轻轻一碰就散发出清幽的香气。这是福建福州的\"重瓣茉莉\",每日寅时采摘,带着晨露的清凉。
\"茉莉花辛凉。\"我拈起一朵轻嗅,清香醒脑,\"《本草纲目拾遗》说'茉莉花解郁散结,清心安神',最宜初夏清心。\"
郑淮安从后院摘来新鲜薄荷,叶片肥厚如钱,叶脉清晰似网,轻轻揉搓就溢出清凉的汁液。老人小心地摘去老叶:\"这是种在药圃井边的'龙脑薄荷',日出前采的。\"
\"老郑,这薄荷...\"我捻碎一片嫩叶,凉气透指,\"怎么这么冲鼻?\"
\"井水浇灌的。\"老人眯眼笑着,\"要等叶缘微卷时采。《本草备要》说'薄荷辛凉,发散风热'。\"
程明从库房捧出新磨的糯米粉,色如初雪,质地细滑。他小心地过筛:\"爸,这米粉...怎么比去年的更细?\"
\"改用太湖边的'香雪糯'。\"我取些米粉置于掌心,\"要等霜降后收的糯米,用荷花露浸泡三日,石磨碾制后经九次过筛。《随息居饮食谱》说'米粉贵细,细则不伤脾'。\"
制作从处理茉莉开始。茉莉花需用竹镊摘去花萼,保留完整花苞。小林抢着要摘,却把花瓣扯得七零八落。
\"要顺着花形摘。\"我示范着,\"三分力在镊,七分意在巧。\"
薄荷要取嫩叶,用石臼轻捣取汁。程明拿着铁杵要帮忙,被我拦下:\"金属会让薄荷发黑,石臼才保得住原色。\"
和糕最见功夫。青瓷盆中先调茉莉花露,再入薄荷汁,最后拌入糯米粉。揉糕时要\"三揉三醒\"——初揉成形,醒发半刻,再揉至光润。
蒸糕最讲究火候。竹制蒸笼先垫新鲜莲叶,倒入糕浆。灶火要\"三嘘三吸\"——猛火催香,文火定形,余火收味。
\"为何不用铜笼蒸?\"小林看着我们往灶里添樟木。
\"竹笼性凉。\"我调整着火候,\"《考工记》说'竹器蒸食,得清凉之气'。\"
前厅传来烦躁的抱怨声。我出去一看,是位面红耳赤的少年书生,正扯着衣领扇风:\"这几日...头目昏沉...咽喉肿痛...\"
我注意到他舌尖红点和额角汗珠:\"可是贪凉饮冷?\"
他苦笑:\"备考苦读...终日...冰水不离手...\"
典型的心火上炎。我切了块刚出笼的茉莉薄荷糕:\"慢慢含,需徐徐咽下。\"
糕体洁白如脂,茉莉的清香与薄荷的凉冽交融。书生含了片刻,忽然长舒一口气:\"好清凉...像有甘露...浇灭了心口的火...\"
\"辛凉泻火。\"我解释道,\"茉莉清心,薄荷散热,最宜初夏食用。\"
半盏茶后,他摸着咽喉讶然:\"不痛了...头脑...清醒些...\"
这段插曲被小林绘入《江南消夏录》。最惊喜的是位从钱塘来的老郎中,他带着医案来讨教:\"此糕正合书生心火上炎之症。\"
次日,药膳馆来了几位赶考的学子,个个面红耳赤。为首的老廪生摇着折扇:\"这些后生...苦夏难熬...文章都写不下去...\"
\"试试这个。\"我端出改良版,添了少许莲芯和竹叶,\"清心消暑糕\",午时含服最佳。\"
旬日后回访,烦热、咽痛、口疮皆见轻减。最显效的是位长期口舌生疮的寒门学子,终于能安坐读书三个时辰。
\"这不科学!\"某位太医署的院使摇头,\"区区米糕,怎能清心火?\"
\"舌为心之苗。\"我翻开《医宗金鉴》,\"《内经》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现代研究证实茉莉花素能调节5-羟色胺。\"
此事在杏林引发热议。小满前夕,药膳馆举办了\"药膳与暑热调理\"雅集。最令人称奇的是位老翰林的记录——其孙连食此糕三月,十年口疮竟愈。
\"茉莉素能镇静。\"
\"薄荷脑可散热。\"
\"竹蒸笼的特殊凉气有宁神之效。\"
最精妙的发现来自一位隐士,他指出此糕暗合\"热者寒之\"的医理。
质疑声中,有位游方道人尝了糕后大笑:\"何必究其药理?书生吃着清凉,便是良方!\"
随着暑气渐盛,我们推出\"江南消夏糕\":芒种加西瓜翠衣,夏至入绿豆粉,小暑添芦根汁。不讲究配伍理论,只求应时应景。
最动人的是位老秀才,他送来手抄的《心经》:\"这块糕,让我想起了少年时在蕉窗下读书的清凉。\"
小满那日,那位钱塘郎中带着弟子来访:\"求教此糕制法。\"我教他们辨认好茉莉:要花苞未开,色白如玉,香幽远。有位学子突然哽咽:\"这香气...像极了恩师消夏时分的茶点...\"
暮色中,药膳馆的蒸笼仍飘着清香。程明整理着病例记录,小林描绘着新的糕样,郑淮安则在院中翻晒新编的竹笼。糕香混着初夏的晚风,在江南的夜色中轻轻浮动。
这香气里,仿佛又见祖母的身影。她常说:\"消夏的糕点,是要就着诗文慢慢品的。\"如今看来,这块清凉的糕点里,藏着最温柔的医道——不必苦口良药,只需一块能让人静心读书的滋味。
窗外,流萤点点,星河渐明。明日又有新的\"暑热客\"要来,新的故事要写。而这一块清凉,将继续诉说着江南最含蓄的养生之道:最好的消暑药,是让人重拾笔墨;最真的调理,不过是教人记起读书的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