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 > 第146章 工程计算器与陶土湿度检测仪的对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6章 工程计算器与陶土湿度检测仪的对峙

会议室的百叶窗将午后阳光切得支离破碎,在浅色木纹桌上投下长短不一的阴影,像赵环摊开的建筑图纸上那些精确到毫米的轴线。郭静带来的陶土样本袋斜斜靠在桌沿,袋口露出的土褐色边缘,在一片冷调的蓝黑色cAd打印图里,显得格外有温度。

“湿度18.7%。”郭静报出数字时,指尖还沾着一点陶土的粉末,她刚用检测仪的探针刺入那块被反复揉捏过的泥坯。仪器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数字渐渐稳定,像她工作室里窑火冷却时的余温,带着自然造物的松弛感。

赵环的工程计算器正发出细微的按键声,他抬眼时,镜片反射着窗外的天光:“根据《建筑装饰材料物理性能规范》,陶土制品安装时的含水率不得超过12%,否则会导致后期收缩率超过0.3%,影响幕墙嵌缝的密封性。”他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调出一组数据转向郭静,“你看这里,环境湿度每上升5%,陶片的横向膨胀系数会增加0.02毫米每米。”

郭静伸手拿起那块陶坯,指腹摩挲着表面细密的纹路。泥料里混着的细沙粒硌着皮肤,像她记忆里故乡河滩的触感。“但陶土不是冰冷的建材,”她把泥坯轻轻放在赵环的计算器旁,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在桌面上形成奇妙的对峙,“它需要保持一定的活性才能在烧制后呈现出‘冰裂纹’的肌理。就像人需要呼吸,太干燥的泥料烧出来会发脆,像失去水分的河床。”

桌对面的结构工程师老李推了推眼镜,把保温杯往远处挪了挪:“郭小姐的意思是……要牺牲结构稳定性来追求艺术效果?”他翻着手里的材料检测报告,纸页翻动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

郭静摇头时,耳坠上的陶制星星轻轻晃动,那是她自己捏的小玩意儿,釉色里还留着窑火的痕迹:“不是牺牲,是找到平衡。我在工作室做过实验,16%左右的湿度烧制后,收缩率会稳定在0.2%,既不会影响安装精度,又能让釉面在开片时形成自然的层次感。”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厚厚的笔记,翻开的页面上画着密密麻麻的曲线图,横轴是湿度,纵轴是收缩率,曲线旁用铅笔写着“春分日试烧”“雨前取土”等字样,像某种古老的农耕记时。

赵环的目光落在那些曲线的拐点上,指尖无意识地敲着计算器边缘。他习惯了用bIm模型模拟上万种受力情况,却第一次见到有人用如此感性的方式记录物质变化。那些带着泥渍的纸页边缘,甚至能看出被茶水洇湿的痕迹,不像严谨的实验报告,更像一本关于泥土的日记。

“0.2%的数据来源是什么?”他终于开口,声音比刚才柔和了些,“实验室恒温恒湿环境下的检测,还是自然条件下的观测?”

“都有。”郭静指着其中一条用红笔标出的曲线,“这条是在工作室窗边记录的,白天有日晒,晚上温度下降5度,湿度波动在3%以内。你看,收缩率反而比恒温环境更稳定。”她的指甲划过曲线的波峰,“泥土记得环境的变化,就像老房子的木头会记得四季的风,这种记忆会让它更坚韧。”

赵环的计算器屏幕还亮着,上面显示着他刚算出的安全阈值:11.85%。这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像他设计的梁柱节点,容不得半点模糊。但他看着郭静指尖下那条起伏的红曲线,忽然想起上周去看她工作室时,墙角堆着的那些待烧的坯体,有的上面还留着指印,有的边缘故意做了不规则的弧度。当时他觉得那是工艺误差,此刻才明白,那是郭静留给泥土的呼吸空间。

“建筑规范里没有‘记忆’这个参数。”他调出规范条文投影在幕布上,白色的宋体字在暗下来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权威,“幕墙陶片的安装缝隙只有5毫米,任何超出预期的收缩都会导致结构胶失效。”他的激光笔点在“失效”两个字上,光斑像个固执的惊叹号。

郭静忽然笑了,伸手从样本袋里捏出一小块陶土,在指间搓揉起来。泥土被体温焐得渐渐柔软,她把搓成细条的泥放在桌上,用赵环的直尺量了量:“15厘米。”然后她转向空调出风口,“现在室温24度,湿度45%,我们可以等半小时再量。”她抬头看赵环时,眼里有细碎的光,像阳光透过他设计的天窗落在水面上,“让数据自己说话,好不好?”

老李想说什么,被赵环抬手制止了。他看着郭静把那根泥条小心地摆在图纸空白处,泥条边缘微微发毛,和旁边打印的精确到0.1毫米的尺寸线形成奇妙的对照。计算器还在手里,金属外壳的冰凉透过掌心传来,而桌角的陶土湿度检测仪,屏幕上的绿色数字正随着空调的启停轻轻跳动。

窗外的云影移过幕墙,会议室里的光线忽明忽暗。郭静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粗陶杯,给自己倒了半杯水,杯沿的釉色不均匀,像落了些星星的碎屑。“我爷爷是烧瓦的,”她忽然开口,声音比刚才低了些,“他教我看泥的时候,从来不用仪器,就用手捏一捏,凑到鼻尖闻闻。他说潮湿的泥有土腥味,太干的泥会发涩,刚好的泥,捏起来像棉花,却能站住形状。”

赵环的目光落在她捏过泥条的指尖上,那里还沾着浅褐色的痕迹,像某种自然的印章。他想起自己刚入行时,师傅让他用三个月时间徒手画直线,说手感比尺子更可靠。后来他习惯了用cAd的正交功能,却偶尔会在深夜画草图时,怀念铅笔在纸上运行的阻力。

“半小时到了。”郭静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她拿起直尺量那根泥条,赵环也凑了过去。午后的阳光恰好落在桌面上,把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泥条的长度变成了14.9厘米。

“收缩了0.1厘米。”郭静报出数字时,眼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得意,“换算成比例,刚好0.2%。”

赵环没说话,拿起计算器重新输入参数。这次他加了环境变量系数,屏幕上的数字跳动了几下,最终停在15.32%。他抬头时,正对上郭静含笑的眼睛,像刚才量泥条时那样,她的睫毛上落了点光,比幕布上的规范条文要生动得多。

“我需要三天时间,”他缓缓说道,“让实验室按15%的湿度重新做抗压测试。”他按下计算器的关机键,屏幕暗下去的瞬间,仿佛听见自己心里某个紧绷的角落,传来细微的松动声,“如果各项指标达标,我们可以调整安装节点的预留量。”

郭静把那根泥条小心地收进样本袋,动作像在收藏一段时光。“泥土不会骗人的。”她轻声说,指尖擦过袋口的泥渍,“就像好的设计,最终要落地到人的感受里。”

老李看着他们,忽然笑了:“你们一个像精密仪器,一个像自然观测站。”他合上报告,“不过我倒觉得,建筑和陶艺,或许本来就是一回事——都在跟材料对话,只是用的语言不同。”

夕阳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斜切进来,在桌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赵环的工程计算器和郭静的湿度检测仪并排放在图纸上,一个冷硬的金属外壳,一个带着陶土色泽的塑料机身,像两个刚刚达成和解的信使。桌角的泥条还留着淡淡的指痕,在渐渐暗下来的光线里,仿佛真的在呼吸。

郭静收拾东西时,发现赵环在她的笔记本上放了一张便签,上面用钢笔写着一行字:“预留缝可调整至8毫米,采用弹性密封胶。”字迹严谨,却在末尾画了个小小的星号,像她耳坠上那个陶制星星的倒影。

她拿起便签时,指尖不小心碰到了他留在桌上的计算器,屏幕忽然亮了一下,显示出刚才未保存的计算过程,在一连串冰冷的数字末尾,不知何时多了一行小字:“允许误差±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