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 > 第157章 材料清单的感性词汇注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7章 材料清单的感性词汇注释

赵环的笔尖在材料清单上悬了三毫米。

cAd图纸上的美术馆中庭方案已经进入深化阶段,玻璃幕墙的参数标注像一串冷静的密码:6+12A+6Low-E中空玻璃,抗风压性能≥3.0kpa,可见光透射比控制在40%-50%。但他此刻盯着的不是这些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而是郭静昨夜用红铅笔在页边画的小符号——一个歪歪扭扭的陶土罐子,罐口飘出三缕波浪线,像窑火升起的烟。

“材料会呼吸的。”她当时蜷在他身边翻这份清单,指尖划过“铝型材支撑框架”时忽然抬头,发梢蹭过他的耳廓,“你看这块陶片。”她从围裙口袋里摸出半片开片的青瓷,釉面冰裂纹路里还沾着细密的陶土颗粒,“窑变时釉料和胎体的收缩率差了千分之三,才会裂开这些缝。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它能吸住晨露。”

赵环把青瓷片举到台灯下。灯光穿过冰裂纹时碎成星星点点,落在材料清单的“密封胶”一栏上,像谁撒了把碎钻。他忽然想起上周在工地看到的场景:工人正在给玻璃幕墙打胶,黑色胶体从枪口中挤出来的瞬间,郭静蹲在旁边看了很久,后来在笔记本上写:“像陶轮上没捏匀的泥条,努力想把两个世界粘起来。”

手机在桌面震动了两下。郭静发来一张照片:她的工作室窗台上摆着排玻璃试管,里面插着不同颜色的陶土粉末,标签上写着“铁锈红”“蟹壳青”“云沫白”。配文是:“帮我想想,哪种颜色的陶土和你的玻璃幕墙最像在说悄悄话?”

赵环起身走到落地窗前。凌晨三点的城市还浸在蓝灰色里,远处工地的塔吊轮廓像沉默的巨人。他想起第一次带郭静去看这个场地时,她踩着碎石地转圈,说这里的风裹着沙砾的质感,让她想起家乡窑厂旁边的河滩。“你听,”她当时闭着眼睛,“风穿过钢架的声音,和陶土在窑里膨胀的声音是一个调子。”

材料清单第17项是“穿孔铝板”。规范要求孔径必须控制在18mm±0.5mm,确保声学性能达标。但郭静昨天送来的样品上,用细铁丝绑着块陶片,陶片上的孔洞大小不一,最大的像枚五角硬币,最小的只能穿过一根棉线。“你看这些洞,”附来的纸条上是她潦草的字迹,“雨天会漏进星星的。”

他翻开笔记本新的一页,在“穿孔铝板”条目旁画了个小小的陶土罐。然后开始在规范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标注出三组不同的孔径参数:靠东侧的区域用17.8mm,让晨光斜照时能在地面拼出细条纹;西侧用18.3mm,适合傍晚的落日筛成碎金;而正中央那片,他写了行小字:“留3%随机孔径,像郭静揉泥时故意留下的指痕。”

打印机吐出新修订的材料清单时,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赵环把青瓷片塞进衬衫口袋,那里正好对着心脏的位置。他想起郭静总说他的设计图像被月光洗过的青砖,严谨里藏着温柔。此刻他忽然明白,那些精确到毫米的标注里,其实早就藏着她陶轮上的弧度——当6+12A+6的玻璃遇见会呼吸的陶土,当18mm的孔径装下漏进来的星星,理性的框架里便长出了感性的根须。

手机又亮了。郭静发来段视频:她正把陶土揉成条,在玻璃培养皿里摆出幕墙的形状,然后往上面淋水。“看,”她的声音带着笑意从听筒里飘出来,“水会顺着陶土条的缝隙走,像风穿过你的钢架。”视频最后,她翻转培养皿,陶土碎成几块,在桌上拼出个歪歪扭扭的笑脸。

赵环拿起红笔,在材料清单的封皮写下标题:《关于美术馆中庭材料与风的对话记录》。然后在第一页顶端,补了行郭静式的注释:所有参数都应记得,材料首先是有体温的。

晨光爬上图纸边缘时,他发现自己在“密封胶”那栏画了串省略号,后面跟着句:建议选用半透明款,让阳光能看见胶水如何拥抱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