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红楼之王狗儿科举记 > 第236章 王成的农书出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成趁着冬季农闲的时候,把自己的种植经验都写了出来,他写的都是大白话居多,没有王信他们做文章那般的华丽辞藻和典故。

就是那般的实实在在。

王林觉得这样子的书不是很符合他的心意,毫无文采可言,这要是出版了,能够有人看?

王信却说:“爷爷,我爹这书可不是写给读书人看的,而是那些略微识字的农户,或者是家有读书人的农户,他们可以读给那些农人听。

我爹这样写就很好,只要语句通顺能让人明白就行。我们在给我爹提到的庄稼和花朵都配上图片就更好。”

王信一想也是这么一个道理,再说了,天下皆知他爹王成读书不成,能写出来什么用词华美的书籍,这样正是真实。

王成的农书不光是有各种庄稼的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

这都是他的经验总结,还有他特意询问了很多皇庄上的农官和老庄稼户们。

听说是要写农书,这些人都很积极的配合,也没有敝帚自珍的想法。

要是把自己的经验写成书让更多人看到,人们都种好庄稼,这个天下岂不是就没有饿死这一说。

不得不说,这些人都是很朴实的,他们用自己最微薄的力量来为这个社会贡献力量。

王成特意和王信说,书的扉页上一定要写上这些人的名字,也许这是他们唯一可以在书本上露头的机会。

王信答应了,他想把自己爹爹写的这些人名都写在书本的最开篇,作为种植专家出现。

给这些人最大的尊重。

农书中第二项就是种花部分,这一点王成把这些年他种过的花都写了一遍。如实让更多人学会也好,他不在乎这些。

王信得给他通顺语句,稍加修改,所以他很忙,几乎都没有时间写自己的律法书。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成的书在年前还是出版了。

他的这本书没有大宣传,毕竟比较小众,书铺子也觉得买的人不会很多,所以只是在门口用很小的地方略微宣传了一番。

更多的宣传还是给那些诗集和话本子,这都是赚钱的书。

比如王信写的《江湖侠客行》这几年一直都卖得不错。还有他的《警世恒言》也是供不应求。

爷爷王林的四本书一直都是爆品,这还是实际出售的印刷书籍数量。

那些抄书的还不知道有多少。

王成的农书一出来,根本就激不起一点浪花。

还是圣上有一次在和林如海他们谈事的时候,忽然就想起来他的人探听到的这个消息。

就问到:“林卿家,朕听说那王成写了一本农书,你们可曾看过他写的书如何?若是可以,就发给各个州府。让他们看一看,给那些农户们讲一讲,能够把庄稼种的更好也是一件好事。”

林如海思索如何对答,他听王信提起过这本农书,听说是用大白话写的。王信说这是贴近农民,大家一听就懂。

他斟酌了一下用词,说道:“圣上,臣听小徒说起过,这本书没有文采,都是白话所书,那王成说这书是为了广大的农民写的,所以就没有特意的修饰。”

圣上听闻之后,倒是很稀奇的说道:“这倒是第一次有人这样子写书。估计是不好卖吧。”

他又对着夏公公说:“让人去给朕买一本瞧瞧。对了多买几本,也让朕的几个儿子都学学怎么种庄稼,来年春耕也可以和我一同下田。”

夏公公领命,出门去安排人去买书。

室内的几位大人却都暗暗思考,圣上这是什么意思,推广农书,还让皇子们学习。

他们的孩子要不要学?别想了,那必须要学,皇子们都学了,他们的孩儿不学,岂不是要被落下了。

不行,一会就吩咐人去买,看一看,这本书有什么好的地方。

于是在圣上带头之下,这本农书在年前大火了。

第一批买的人不是农民,倒是各位大人们。

林掌柜非常惊讶,他问了好几家人,才拼凑出一个事实。

好像是皇帝老爷知道了王大人在写农书,自己买了好多本。还让各位殿下们读。

结果,众位大人们都紧跟皇帝老爷的脚步,都来给自家子弟买书。

后来,京城中的富商也开始跟风购买,最后农户中有点闲钱的也都买了一本。

为了迎合农民的购买能力,王成的这本农书几乎就是成本价格,每一本书也就赚几文钱,当初王信家人都做好了这本书赔钱的准备。

反正也是为了广大的农民,王家虽然是损失一部分出书的钱财,可是却能够迎来好名声,这也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圣上出手了,他的带货能力那是杠杠的,很快这本白话农书就销售一空。

林掌柜盘算了一下,不但没有赔钱,还小赚了一点。

他请示了一下王成,就又加印了几百本。

没想到,很多来京城的商人在年前回家的时候,也都每人买了一些,说是拿回去卖卖看。这一下子就又卖光了,不得不重新加印。

就这个状况,《京城小报》还用了一个专门的篇幅来介绍这本书的大概内容。

还特意报道了这本书不光是王成一人的经验之作,还包括了圣上皇庄内的所有农人和农官的经验。

小报写到,这本农书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精深的典故,可是确有农人们十年如一日的各种经验,有他们为了天下农人进步的期盼。

是一本所有农人都值得学习的好书。

王信看了报道之后,都觉得人家不愧是编辑,看看这用词,比他们的策论都写的精彩。

也不知道是哪一位大人的手笔。他是如何昧着良心夸奖出这么多字的?

王信没有猜错,这还真的朝中大人的手笔,他是自愿夸赞的吗?当然不是,他是被圣上逼着投稿的。

此人正是户部管理农业的裴大人。

除此之外,小报上也有一篇文章夸赞王成这本农书,这篇文章就显得真情实意了很多,从实际出发,这一篇文章写了这本书为何这般用白话,写了王成的良苦用心。

比裴大人的文章,这一篇更加让人觉得王成是一个品性高尚的人。让人觉得这本书上写的那些专家都是一心为民,为了他们能够多收三五斗。

王信觉得这肯定是他爹的熟人写的,否则不会夸的这么真情实感。

不错,这一篇文章正是王成的好友史文明的大作。

因着这本农书的走红和登上小报,皇庄上的所有人都非常感激王成。

若不是王成,他们此生都没有上报的可能,也没有被记载书中,可能被后代人看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