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朝年间,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在西北边陲,有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当地人称之为“眠龙脊”。这山脉形似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山势雄浑,云雾缭绕,远远望去,仿佛真有一条巨龙沉睡其中。
关于这“眠龙脊”,民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上古时期,天降灾劫,大地动荡,一条神龙不忍生灵涂炭,便以身化山,镇压地脉,护佑一方安宁。从此,这条山脉便被称为“眠龙脊”,而山中时常传来的低沉轰鸣声,被百姓认为是“龙鼾”,是神龙沉睡时的呼吸。
起初,这“龙鼾”并不频繁,只是偶尔在深夜或阴雨天响起,声音低沉,如同远雷滚动,山间也会随之微微震颤。百姓们虽觉奇异,但见山中并无灾祸,便渐渐习以为常,甚至将其视为神迹,时常上山焚香祭拜,祈求平安。
然而,近些年来,这“龙鼾”却愈发频繁,声音也越来越大,有时甚至能震得山石滚落,树木摇晃。更奇怪的是,每当“龙鼾”响起,山下的村庄便会莫名其妙地发生一些怪事——井水变浑、家畜惊慌、孩童夜啼……百姓们人心惶惶,纷纷传言:“神龙被惊醒了!”
这一日,镇上来了位风水师,名叫沈玄机。他身形清瘦,双目如电,手持一柄桃木罗盘,走南闯北,专为人看风水、解灾厄。他听闻“眠龙脊”的异象后,便主动登门拜访镇上的里正,询问详情。
里正是个年过半百的老者,愁眉苦脸道:“沈先生,这‘龙鼾’近年来越发频繁,前几日夜里,山中轰鸣震天,次日便有村民家的房屋裂开缝隙,牛羊惊窜,连井水都变得浑浊不堪。若再这样下去,恐怕要出大事啊!”
沈玄机点头沉吟,取出罗盘,在镇上四处走动,时而驻足观望,时而闭目掐算。片刻后,他眉头紧锁,对里正道:“此事蹊跷,‘眠龙脊’本是神龙化山,镇守地脉,如今‘龙鼾’频繁,必是地脉受扰,龙魂不安。”
里正忙问:“先生,可有化解之法?”
沈玄机叹道:“神龙沉睡千年,若非大扰,断不会轻易苏醒。如今‘龙鼾’愈烈,恐怕是山外有人大兴土木,破坏了地脉平衡,惊动了龙魂。”
原来,近些年来,朝廷为修筑边防要塞,在“眠龙脊”附近征调民夫,开山取石,砍伐林木,修建道路。沈玄机推测,正是这些工程破坏了地脉,惊扰了神龙。
里正闻言,面露难色:“先生,这工程乃朝廷所命,我等小民如何能阻?”
沈玄机沉思片刻,道:“若要平息‘龙鼾’,须得安抚龙魂,或引导其‘翻身’,使其重新安眠。否则,一旦龙魂彻底苏醒,恐怕会引发大地震,届时山崩地裂,生灵涂炭。”
里正忙问:“先生可有办法?”
沈玄机点头:“我需上山一探,寻龙脉所在,再以风水之术安抚龙魂。”
翌日清晨,沈玄机背负罗盘,手持桃木剑,独自登上“眠龙脊”。山中雾气弥漫,古木参天,越往深处走,轰鸣声便越是清晰,仿佛有巨兽在山腹中低吼。沈玄机循声而行,来到一处山坳,只见此处地势低洼,山石嶙峋,地面时有微颤,显然正是“龙鼾”源头。
他取出罗盘,细细测算,又以桃木剑在地上画下符阵,口中念念有词。片刻后,符阵微微发光,地面竟缓缓裂开一道缝隙,一股浊气从中涌出,伴随着低沉的轰鸣声,仿佛巨龙在回应他的召唤。
沈玄机神色凝重,从怀中取出一枚古旧玉佩,正是他师门传下的“镇龙佩”,据说能沟通龙魂,平息地脉动荡。他将玉佩轻轻放在符阵中央,双手结印,低声诵咒。
霎时间,山中轰鸣声骤然加剧,地面剧烈震动,仿佛整座山脉都在摇晃。沈玄机稳住身形,咬牙坚持,额头上渗出冷汗。就在此时,玉佩突然绽放出耀眼光芒,一道青色龙影自符阵中升腾而起,盘旋于半空,仰天长啸。
沈玄机心中一喜,知道龙魂已被唤醒,当即高声道:“神龙在上,千年镇守,功德无量!今因地脉受扰,龙魂不安,晚辈特来请罪,愿以风水之术,助龙魂重归安眠!”
龙影在空中盘旋片刻,似乎听懂了他的话,随即缓缓降下,重新没入符阵。地面震动渐渐平息,轰鸣声也随之减弱。沈玄机长舒一口气,收起罗盘,转身下山。
回到镇上,里正见他面色苍白,却神情振奋,忙问:“先生,如何?”
沈玄机微微一笑:“龙魂已安抚,短期内‘龙鼾’不会再起。不过,若要彻底平息地脉动荡,还需停止山外工程,让地脉自然恢复。”
里正闻言,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赶往县城,向官府禀报此事。不久后,朝廷下令暂停“眠龙脊”附近的工程,百姓们也纷纷上山焚香祭拜,感谢神龙护佑。
此后,“龙鼾”果然渐渐平息,山中恢复宁静。百姓们都说,是沈玄机以神通感动了神龙,才避免了灾祸。而沈玄机却只是淡然一笑,收拾行囊,继续云游四方,替人消灾解难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