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嫁不孕糙汉三胎生七宝全村下巴掉 > 第410章 干得好的人以后就等着发大财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0章 干得好的人以后就等着发大财吧!

傍晚时分,安春耕刚从地里回来,满身尘土,就在家门口被邮递员叫住了。

他今天帮家里去地里干活了。

安春耕现在干收山货的生意,夫妻俩守着一个孩子也不愁吃喝。

“春耕!有你的信!海市来的!”

安春耕在裤子上擦了擦手,接过那封厚厚的信,看到是青山哥从海市寄来的,他心里莫名地有些激动。

晚饭都顾不上吃,他就跑回屋和秋菊一起心翼翼地拆开了信。

信是安青山写的,字迹有些潦草。

先是报了平安,说了在海市安顿的情况,重点则放在了编织品上。

信里描述了那个草编包如何被海市人追捧,还分析了海市的市场需求和喜好。

最后附上了七八张林素素画的图。

当那些图纸展现在安春耕和秋菊面前时,两口子都惊呆了。

纸上画的哪里还是他们经常遍的那些筐篓?

纸上是造型别致的手提包,织着精美图案的杯垫,小巧可爱的动物摆件,还有看起来就很高雅的编织壁饰……

这、这真是用麦秸玉米皮能编出来的东西?

“我的个娘哎……”

孙美霞拿着那张画着双肩编织背包的图,感叹道,

“这包真俊啊!青山和素素的意思是,让咱照着这个样子编?”

安春耕深吸一口气,重重点头。

“信上是这么说的!还说海市那边有人等着要买,让秋菊和大娘赶紧先做一批样品寄过去!”

“这可是大事!”

秋菊立刻重视起来,“我这就去找大娘!她手最巧,素素那个包就是她教我,我才学会怎么编的!”

“我恨你一块去!”

很快,婆姨家就去了安大伯家。

当邱荷花看到那些设计图时,眼睛瞬间就亮了。

“这些样子真好看!我能编!我试试!”

秋菊和邱荷花拿着图纸,爱不释手。

她俩本身就手巧,又有之前在家编筐的经验打底。

两个人对着图纸琢磨了一会儿,心里就有了谱。

事不宜迟,安春耕立刻行动起来。

他先是召集了安大伯、自己爹还有赵小倩。

大家都觉得这是条好路子,不光自己能赚钱。

能给村里增加收入,纷纷表示支持。

接着,赵小倩这个村妇女主任出面去村里找那些平日里手就巧、做事细致的媳妇们,把情况一说。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寨子村传开。

听说青山和素素在海市发现了大商路,要收村里编的新式样子筐篮包,而且价格给得比卖粮食划算多了,妇人们都沸腾了!

尤其是看到秋菊拿出来的那些时髦得不像话的图纸,更是激起了大家的热情和好胜心。

“这花样,俺能编!”

“这包样子真不赖,俺家还有点染布剩下的蓝布头,正好能用上!”

“玉米皮俺家后院多的是,留着烧火的,还能有这用场呢?!俺这就去拿!”

不用过多动员,寨子村的巧手妇人们立刻自发地行动起来。

秋菊和邱荷花自然成了技术核心,她们先带着几个领悟力强的女人,严格按照林素素的图纸和要求,尝试编第一批样品。

玉米皮比麦秸更有韧性,处理起来需要技巧。

她们反复试验,摸索着如何让它更柔软、如何染色不掉色、如何与布料、木扣等配件完美结合。

安春耕家里成了临时指挥部。

安春耕则负责收大家做好的半成品、成品。

而且他把关质量非常严格,但凡有一点粗糙、不规整的,都要求返工或者不收。

就在安青山林素素望眼欲穿的时候。

一封来自寨子村的电报先到了。

“样品已寄出,共六十件,五日后到。”

安青山兴奋不已,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林素素。

林素素也很高兴,但同时也提醒他。

“青山,货到了才是第一步。咱们得想想怎么卖。价格怎么定?怎么跟人介绍?这些都得提前琢磨好。”

夫妻俩晚上凑在灯下,对着林素素画的设计图,一件件地商量定价。

他们综合考虑了材料成本、手工的复杂程度还有最重要的,海市的消费水平。

两个人定下了一个既保证有合理利润、又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区间。

安青山林素素都是行动派。

家里安顿得差不多,他们就开始实地考察海市的各个市场。

安青山揣着厉见明战友给的信息,骑着新买的凤凰自行车,几乎跑遍了海市区内几个有名的小商品市场和露天地摊聚集区。

海市的市场比他们那个小县城繁华一百倍。

人流如织,叫卖声此起彼伏。

卖服装的、卖电子表的、卖走私来的丝袜和化妆品的、卖各种小吃零食的……

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安青山仔细观察着,他发现卖类似手工编织品的摊位确实很少。

仅有的几家也多是卖南方本地风格的竹编、藤编,样式比较传统。

他相中了两处地方。

一处在商圈附近的一条小街上,这里游客多,购买力强,但租金昂贵,管理也严格,需要办理正式的营业执照,对于他们这种刚起步、货源还不稳定的小本生意来说,门槛有点高。

另一处则在稍微偏离中心城区的一个开放式居民区街口自发形成了一个跳蚤市场性质的摊贩聚集点。

这里租金便宜得多,管理相对松散。

人流虽然比不上豫园,但也不少。

而且多以附近居民和追求实惠、淘换特色小物的年轻人为主。

安青山更倾向于后者。

他回来跟媳妇儿商量。

“素素,我觉得街口那个市场更适合咱们。一是成本低,压力小;二是那边看起来更接地气,咱们这北方来的土特产放在那里不显得突兀,等咱们生意稳了,货也足了,再考虑换地方也不迟。”

林素素很赞同安青山的判断。

“对,循序渐进。那个市场听着不错,你先去把摊位定下来,咱们尽快把样品摆出去试试水。”

于是,安青山很快返回那个街口市场,找到了负责管理的一个街道办事员,递上烟,客气地说明了来意。

办事员见安青山说话爽快,又是卖些不常见的手工艺品。

也没多刁难,以一个很实惠的价格,将市场入口处一个不算太大但位置还不错的小摊位租给了他,安青山先租了两个月。

摊位搞定,安青山心情大好,立刻又去捣鼓他的展示架。

他弄来一些粗细均匀的竹竿和结实的麻绳,自己动手,绑了一个可拆卸、分层多的立体展示架,又找来一大块素色的粗布铺在摊位上,显得干净又质朴。

万事俱备,只等寨子村的东风了。

……

五天后,安青山一大早就去了火车站货运处,顺利取到了那几个沉甸甸的大箱子。

回到家,两人迫不及待地打开。

当看到六十件精心制作的编织样品后,连林素素都忍不住惊叹出声。

说是六十件,其实还有多寄来了几件。

秋菊和大娘带着寨子村的媳妇们,不仅完美地复刻了图纸上的设计,甚至在细节处理上更有灵气。

玉米皮染出的颜色古朴雅致,与各种布料的搭配恰到好处,那些小动物摆件更是惟妙惟肖,憨态可掬。

每一件都凝聚着这些女人们巧思。

“太好了!这质量,绝对拿得出手!”

安青山信心倍增。

“也不知道春耕他们是怎么和村里人说的,这些样品咱们还没给钱,秋菊春耕一定废了不少心思才说动村里人。”

林素素在一旁感叹。

实际上,没有林素素想的这么困难。

孙美霞在村里一嗷嗷,说她侄媳妇林素素和侄子安青山去海市弄大生意了,先找几个人试试活,干得好的人以后就等着发大财吧!

这么一嗷嗷,村里女人争先恐后。

都不用赵小倩动员就都来报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