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记 > 第328章 大年初一大拜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腊月三十的夜,寒风裹着年的气息在巷子里打转,老张家的窗户却始终亮着一盏暖黄的灯。

张老太一辈子勤劳,从清晨天还没亮就忙着擦窗户、贴春联,到傍晚炖上一锅喷香的红烧肉,手脚就没停过。

这晚忙到深夜,她揉着发酸的腰准备休息,却忘了把客厅那盏老式台灯关掉 —— 那是儿子去年特意给她换的,说暖光不刺眼,夜里起夜也方便。

谁也没料到,这盏忘了关的灯,竟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后半夜,两个揣着作案工具的劫匪溜进了巷子,这一片老房子多,不少人家为了图清静,早早熄了灯准备守岁。

他们盯着张家对面那户黑着的窗户正要下手,眼角却瞥见隔壁张家的灯还亮着,暖黄的光透过窗帘缝洒在巷子里,隐约能看到屋内家具的轮廓。

“这家还没睡?” 一个劫匪嘀咕着,另一个也犹豫了:“万一里面有人醒着,咱们动手容易被发现。” 两人嘀咕了半天,最终还是放弃了对这片区域的觊觎,转身消失在漆黑的巷口。

第二天清晨,张老太起床拉开窗帘,才发现邻居家的大门虚掩着,门口还留着几个凌乱的脚印。

后来听派出所的民警说,昨晚那片儿差点遭了抢劫,多亏有几户人家亮着灯,才把劫匪给吓跑了。张老太这才后知后觉地想起,自己昨晚忘了关灯,没想到这无心之举,竟帮自己躲过了一场麻烦。

其实在咱们的传统里,灯光从来都不只是用来照明的,它藏着太多美好的寓意。

你看那暖融融的灯光,一点亮起来,就把屋子里的冷清都驱散了,让人心里也跟着暖洋洋的。老辈人常说,灯是 “光明的使者”,能照亮眼前的路,也能照亮往后的日子。

就像小时候过年,家里的每个房间都会点上灯,连院子里的灯笼也会挂得满满当当,长辈们总说:“灯亮着,福气就不会跑,希望也一直在。”

尤其是到了新年,点亮灯火更是必不可少的习俗。除夕夜里,家家户户都会把灯开一整夜,这叫 “守岁灯”。

老人们说,这盏灯能护住家里的平安,也能为新的一年招来好运。记得小时候,我总爱趴在窗边看外面的灯火,远处的灯笼连成一片,近处的窗户透出暖黄的光,整个世界都像是被温柔地包裹着。

大人们会一边包饺子,一边给我们讲关于灯的故事,说从前有户人家,年年除夕都亮着灯,后来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孩子们也都有了好前程。

那时不懂其中的深意,只觉得亮着灯的夜晚特别热闹、特别安心,后来才明白,那灯光里装着的,是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对生活的热爱。

除了点灯,过年时放鞭炮也是咱们刻在骨子里的习俗。三是晚上零点一到,鞭炮声就会此起彼伏地响起来,震得空气都带着喜庆的味道。

老辈人说,鞭炮的声光能驱走 “年兽”—— 传说中那只每到除夕就会出来捣乱的怪兽,最怕的就是热闹的声响和明亮的火光。

所以每当鞭炮响起,大人们会牵着孩子的手站在门口,看着红色的纸屑漫天飞舞,听着震耳欲聋的响声,脸上都带着笑容。那响声里,藏着人们告别过去一年烦恼的决心,也藏着迎接新一年美好的期盼。

就像张老太经历的那样,三十晚上不关灯,其实也是在借着灯光的力量,赶走那些不吉利的东西。

人们相信,明亮的灯光能驱散黑暗里的阴霾,也能护住家里的平安。很多地方都有关于 “年兽” 的传说,说只要除夕夜亮着灯、放着鞭炮,年兽就不敢靠近,一家人就能平平安安地度过新的一年。

虽然现在咱们知道,“年兽” 只是传说,但这些习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因为它们早已不只是简单的仪式,而是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

你看,无论是忘了关灯躲过抢劫的张老太,还是家家户户除夕夜亮着的守岁灯、响着的鞭炮声,都藏着咱们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那暖黄的灯光,照亮的不只是夜晚,还有人们心中的希望;

那热闹的鞭炮声,驱散的不只是传说中的年兽,还有过去的烦恼。新的一年里,当我们再次点亮灯火、点燃鞭炮时,或许会想起这些藏在习俗里的故事,想起那些关于光明、关于希望、关于平安的美好期盼。

而这些期盼,就像那永不熄灭的灯光一样,会一直陪伴着我们,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迎接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年。

初一的早晨七点,天刚蒙蒙亮,城市还裹在一层淡淡的薄雾里,我已经准时醒了。

他轻手轻脚地起床,怕吵醒还在熟睡的家人,洗漱时特意把水龙头开得很小,水流细细地淌过手心,带着清晨的微凉。

镜子里的他,眼底没有丝毫惺忪,多年的习惯早已让他形成了固定的生物钟 —— 每年正月初一,雷打不动要在七点前收拾妥当,开启拜年的行程。

洗漱完,他走到女儿房间门口,轻轻敲了敲门:“妞妞,该起床啦,咱们要去给小舅姥爷拜年咯。”

屋里传来女儿揉眼睛的声音,不一会儿,小小的身影就穿着粉色的棉袄走了出来,还带着刚睡醒的软糯:“爸爸,今天可以拿到小红包吗?” 我笑着揉了揉女儿的头:“当然啦,只要妞妞乖乖的,小舅姥爷他们肯定会给你发红包。”

父女俩一边说着,一边一起洗漱,女儿踮着脚尖够水龙头的样子,让这个清晨多了几分温馨。

收拾完毕,我拎起提前准备好的礼品袋下楼,女儿则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

打开后备箱,里面早已放好了给各家亲戚的礼物 —— 给小舅的是一袋手工元宵和一箱纯牛奶,元宵是前一天特意去老字号店里排队买的,小舅有糖尿病,不能吃太甜的,这家的无糖元宵正合适;

给二大爷家、三哥四哥家还有小叔家的,则是不同牌子的酒,有醇厚的白酒,也有清爽的啤酒,都是根据各家亲戚的喜好特意挑选的。我总说:“拜年不能空手,礼物不在贵重,关键是一份心意。”

坐进车里,女儿兴奋地趴在车窗边往外看。此时的街道格外安静,马路上的汽车寥寥无几,偶尔能看到一两个行人,也是慢悠悠地走着,不像平日里那样行色匆匆。

我开着车,看着窗外熟悉的街道,心里不禁感慨:“这初一的早晨,总显得特别清静。” 我知道,不是大家起得晚,而是昨晚除夕,要么是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熬到了后半夜;

要么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喝酒聊天,畅谈到深夜,所以清晨的城市才像还没睡醒一样,透着几分慵懒的惬意。

车子很快就到了小舅家。小舅早已在门口等着了,看到我父女俩,连忙笑着迎了上来:“快进来快进来,外面冷。” 进了屋,小舅母端上了刚煮好的元宵,甜甜的汤里飘着白白的元宵,女儿拿起勺子,小口小口地吃着,脸上满是满足。

我和小舅坐在沙发上,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从家里的近况聊到工作的趣事,偶尔还会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气氛格外融洽。临走时,小舅给女儿塞了个厚厚的红包,还叮嘱我:“路上慢点,有空常来家里坐。”

离开小舅家,我又开车去了二大爷的大哥家。

一进门,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二大爷的大哥正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忙活,看到我来了,笑着喊道:“来得正好,马上就能吃饭了,要不留下一起吃点?” 我连忙摆手:“不了不了,后面还有几家要去,等过几天兄弟们聚的时候,咱们再好好喝几杯。”

放下带来的啤酒,聊了几句家常,我便带着女儿往下一家赶。

就这样,我带着女儿,挨个儿去了三哥家、四哥家和小叔家。

每到一家,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亲情 —— 亲戚们热情地招呼着,给女儿发红包,拿出各种零食水果,聊着过去一年的收获,盼着新一年的美好。虽然每家待的时间不长,但那份温暖的情谊,却让人心头暖暖的。

有人曾经问过我:“现在通讯这么发达,拜年完全可以在电话里或者微信上聊,何必这么麻烦,一家一家跑呢?” 我总是笑着回答:“不一样的。我上有老下有小,亲自去拜访,是对长辈的尊重,也是给孩子做个榜样。

电话和微信里的祝福,总少了点烟火气,只有亲自上门,坐下来聊聊天,才能真正感受到那份亲情。”

而且我还有自己的小算盘,正月里大家都忙,趁着初一把亲戚都拜访一遍,后面就不用再特意跑了,各家可以安心伺候自己家的客人,等过段时间,兄弟姊妹再聚在一起,好好热闹热闹。

等我带着女儿拜完所有亲戚,回到家时,已经快到午饭时间了。

他从冰箱里拿出除夕夜里剩下的饭菜,有喷香的红烧肉、金黄的炸丸子、鲜美的鱼,还有热气腾腾的饺子。把饭菜倒进锅里热了热,不一会儿,屋子里就飘满了饭菜的香味。

女儿坐在餐桌旁,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我则坐在一旁,看着女儿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吃完饭,女儿困得打哈欠,我把她送到房间里,看着她沉沉睡去。

自己则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喝着一杯热茶,回想着今天拜年的点点滴滴 —— 小舅温暖的笑容、二大爷大哥热情的招呼、三哥四哥亲切的聊天、小叔关切的叮嘱,还有女儿拿到红包时开心的模样。虽然跑了一上午,有些累,但心里却格外充实、温暖。

我知道,这样的初一早晨,这样的拜年行程,他还会坚持很多年。

因为在他心里,这不仅仅是一个习惯,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对亲情的守护,一种对生活的热爱。而这份温暖与美好,也会像除夕夜里的灯火一样,一直陪伴着他,陪伴着他的家人,走过一个又一个幸福的新年。

初二的天刚蒙蒙亮,我就起身忙活起来。想着要去大姐家、老家大嫂家,还有大舅家拜年,他前一天特意去镇上的超市采购礼品。

听说大嫂新找的老伴喜欢抽烟喝酒,我没多犹豫,轻车熟路就挑了两条泰山烟 —— 这烟口感醇厚,是本地老人常爱抽的牌子,又搬了一箱南阜家酒,包装喜庆,味道也温和,很适合过年送礼。

之前大姐就跟他提过,那老头人不错,老实本分,我心里也盼着,只要大嫂愿意,两人脾气能合得来,往后有个伴儿,晚年也能多些热闹,毕竟大嫂快七十的人了,孤单了这么多年,能有个人互相照应,总是好的。

收拾妥当,我把礼品一一搬上车,后备箱很快就堆得满满当当:给大姐带的牛奶和水果,给二伯家堂兄弟、九十八岁还能自立的二大娘准备的营养品,还有给大舅家的烟酒茶。

每年过年回去拜年,这后备箱就从没空过,我总说:“都是自家人,空手去不像样,带点东西,心里也踏实。”

车子驶离城区,往老家的方向开。一路上,我看着窗外的景色,心里满是感慨。

以前回村的路坑坑洼洼,现在都是平整的水泥路,两旁的路灯整整齐齐,村口还建了小广场,种满了花草树木。

进村的时候,我特意放慢了车速,只见村里的大街两边、分道的两侧都停满了汽车,小轿车、SUV 应有尽有,跟城里的景象没什么两样。

这几年农村的变化是真不小,“四化” 建设搞得有声有色,亮化的路灯照亮了夜晚,美化的墙画装点了街巷,硬化的道路方便了出行,绿化的植被增添了生机,看着这生机勃勃的村子,我心里也跟着敞亮。

因为村里停车的地方紧张,我把车停在了大嫂家不远处的超市门口,然后拎着两条泰山烟、一箱南阜家酒,还有特意给大嫂孙子童童买的熟食品大礼包,朝着大嫂家走去。

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院子里传来说话声,我笑着提高了嗓门:“大嫂、大哥,过年好!”

话音刚落,大嫂和她的老伴就从屋里迎了出来。

大嫂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脸上满是笑容,拉着我的手就往屋里让:“好好好,祝六叔过年好!快进屋,外面冷。”

旁边的老头也跟着热情地招呼:“是啊,快进来坐,别在外面冻着。”

我跟着他们进了屋,把手里的礼品放在桌上。

大嫂一看,连忙说:“来就来呗,还拿这么多东西,家里什么也不缺,空着手来耍就行。” 老头也在一旁附和:“可不是嘛,家里啥都有,你这也太见外了。”

我笑着摆了摆手:“一年到头也没怎么来看你们,这点东西不算啥。听说大哥喜欢抽烟喝酒,就随便带了点,你们别嫌少就好。” 他知道,农村人实在,嘴上说着不用带东西,心里却记着这份情谊。

老头连忙去厨房冲茶,大嫂则忙着给我拿水果。正说着话,一个高大的身影从里屋走了出来,是大嫂的孙子童童。“六爷爷过年好!” 童童笑着打招呼,声音洪亮。

我抬头一看,不禁愣了一下。才一年没见,童童又长高了不少,目测有一米九几,身材壮实,看着得有一百八十斤往上。他笑着站起来,拍了拍童童的肩膀:“童童又长个儿了,越来越精神了!学习怎么样啊?”

“还行。” 童童有些腼腆,话不多,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知道,童童平时在学校里挺乖的,就是不太爱说话,一年也就见这么一两次面,难免有些生疏。

“一定要好好学习,” 我语重心长地说,“你奶奶还有你姥姥姥爷,都盼着你能有出息,可别辜负了他们的一片苦心。”

“好的,六爷爷,我记住了。” 童童认真地点了点头。

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红包,递给童童:“又过年了,给你涨岁钱,拿着。”

童童连忙摆手:“不用了,六爷爷,我都这么大了,不用再给我红包了。”

大嫂在旁边也笑着说:“是啊,他六叔,每年都让你花钱,多不好意思啊,不用给了。”

“花什么钱啊,” 我把红包塞到童童手里,“这是六爷爷的一点心意,不多,你拿着买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对了,那熟食品大礼包,也是特意给你买的,里面有你爱吃的酱牛肉和卤鸡腿。”

大嫂拉着童童的手,笑着说:“童童,快谢谢你六爷爷,年年都想着你,又给你钱又给你买吃的,可得记在心里。”

童童看着手里的红包,又看了看桌上的大礼包,不好意思地笑了:“谢谢六爷爷,我记着了。”

这时,老头端着沏好的茶走了过来,放在我面前:“六叔,快喝茶,刚泡的,还是去年你给我带的那罐茶叶,一直没舍得喝。”

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香四溢,心里也暖暖的。他看着屋里的景象,大嫂和老头说说笑笑,童童在一旁安静地坐着,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这一刻,我觉得特别踏实。他想起之前听大嫂说,老头之所以愿意跟她一起过,就是想以后有个病灾的,能有人陪伴着端水拿药,“指着谁都不行,还是身边有个伴儿靠谱”。现在看着两人相处融洽的样子,我心里也替大嫂高兴。

他跟老头聊着家常,问起村里的情况,老头一一跟他说着,谁家盖了新房子,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又添了新成员。

大嫂则在一旁插着话,偶尔跟我说起自己在城里当保姆时的经历,还有认识老头的过程。童童时不时地给他们添点茶水,虽然话不多,却很懂事。

不知不觉,就聊了快一个小时。我看了看时间,想着还要去大姐家和大舅家,便起身准备告辞:“大嫂,大哥,我还得去大姐家和大舅家看看,就不多待了,过几天再来看你们。”

大嫂和老头连忙挽留:“不再坐会儿了?吃了午饭再走吧。”

“不了不了,” 我笑着说,“大姐和大舅还等着呢,等下次有空,咱们再好好聚聚。”

童童也跟着站起来:“六爷爷,我送送你。”

我摆了摆手:“不用送了,你在家好好陪着你奶奶和爷爷。好好学习,下次来,六爷爷还问你成绩呢。”

走出大嫂家,阳光正好,村里的大街上已经有不少走动的村民,互相打着招呼,说着过年的吉祥话。我看着这热闹又祥和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

农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亲人之间的情谊也越来越浓,这大概就是过年最让人温暖的地方吧。我拎着剩下的礼品,朝着大姐家的方向走去,脚步轻快,心里满是期待。

童童应声的那一刻,我的思绪忍不住飘回了十九年前。那时大哥和大侄子刚走没多久,家里的气氛还带着挥之不去的沉闷,大嫂一个人拉扯着年幼的童童,日子过得格外艰难。

就是在童童一岁那年的春节,我第一次给孩子发压岁钱,攥着那皱巴巴的五十元钱,他心里满是酸楚 —— 五十元在当时不算多,却已是他能匀出的最大心意。

从那以后,每年春节给童童发压岁钱,成了我雷打不动的习惯。一开始是五十元,看着童童从襁褓里的婴儿长成蹒跚学步的孩童,会甜甜地喊他 “六爷爷”,我心里暖暖的,第二年就把压岁钱涨到了一百元。

再后来,童童上了小学,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地跟在大嫂身后,眼睛里满是对世界的好奇,我又把压岁钱涨到了二百元。

他总说:“孩子在长,我的心意也得跟着长。”

旁人或许不知道,这份看似简单的压岁钱,背后藏着我多少的不易。

家里有位常年躺在床上的病人,每天的医药费、护理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有个正在上大学的孩子,学费、生活费也得靠他一点点攒。

我自己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平时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吃饭也总是将就着来。就连给自己女儿发压岁钱,这么多年来也一直是二百元,从没有多给过。

女儿偶尔会打趣他:“爸,你对童童侄比对我还好呢。” 我总是笑着摸了摸女儿的头:“你不缺吃不缺穿,童童那孩子不容易,六爷爷能帮一点是一点。”

随着童童的年龄增长,学历也在不断提高,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如今已经是个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小伙子了。

我的压岁钱也跟着水涨船高,从二百元涨到了四百元。四百元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我而言,那是他省吃俭用攒下的心意,是他能为这个苦命的孩子做的唯一的事。

他知道,这点钱对于大嫂的家庭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他还是坚持着,一年又一年,从未间断。

他总觉得,哪怕只是这小小的一笔钱,能让童童在过年的时候多一份开心,能让大嫂感受到一点亲人的温暖,就足够了。

以往大嫂不在家,去城里当保姆的时候,童童就住在姥姥姥爷家。每到过年,我就会特意绕路去童童姥姥家,把压岁钱亲手交到孩子手里。

童童的姥姥姥爷每次都特别过意不去,拉着我的手不停地道谢:“他六叔,真是太麻烦你了,年年都想着孩子,还让你跑这么远的路。” 我总是笑着说:“都是一家人,说这些干啥,童童是个好孩子,我疼他是应该的。”

如今大嫂回来了,还找了个老伴互相照应,日子总算有了点起色。童童过年也能回奶奶家了,我再也不用跑远路去送压岁钱。

看着眼前身高一米九几、五大三粗的童童,我心里满是欣慰。这孩子虽然话不多,性格腼腆,但特别懂事,知道奶奶不容易,也知道王良的苦心。

我拍了拍童童的肩膀,轻声说:“童童,你代我向你姥姥姥爷问好。他们年纪大了,也不容易,你有空多回去看看他们,陪陪他们。”

童童用力点了点头,眼睛里满是认真:“好的,六爷爷,我记住了。我会经常回去看姥姥姥爷的,也会好好照顾他们的。”

看着童童坚定的眼神,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十九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当年那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如今已经长成了能为家里分担的小伙子。

而他这十九年的压岁钱,就像一粒小小的种子,在童童的心里种下了亲情的温暖,也种下了感恩的种子。

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多,但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这份心意,这份亲情,会一直陪伴着童童,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两人身上,暖洋洋的。我看着童童,又想起了自己的女儿,想起了家里的病人,心里虽然有压力,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盼。

他相信,只要一家人互相扶持,互相温暖,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而他给童童发压岁钱的习惯,也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童童成家立业,直到他再也走不动路的那一天。

童童打小在姥姥家长大,那时候大嫂为了生计,常年在城里做保姆,根本顾不上孩子。

姥姥姥爷心疼外孙,一把屎一把尿地把童童拉扯大,两个姨也把这个外甥当成亲儿子疼。

小时候童童发烧,姥姥姥爷半夜背着他往卫生院跑,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也不觉得累;

两个姨每次回娘家,都会给童童带新衣服、新玩具,还会辅导他写作业,有好吃的也总想着留给他。

我每次想起这些,心里都满是感激。他知道,若不是童童姥姥一家人的悉心照料,大嫂一个人根本撑不下去,童童也不能健康快乐地长大。

所以每年过年,不管多忙,我都会专门给童童的姥姥姥爷打个拜年电话,语气里满是真诚:“大爷大娘,过年好啊!这一年又麻烦你们照顾童童了,真是谢谢你们了。”

电话那头,姥姥姥爷总是笑着说:“都是一家人,说这些干啥,童童是我们的外孙,我们疼他是应该的。” 可我心里清楚,这份恩情他一直记在心里,不能让人家觉得自家不懂事,这通电话,既是拜年,更是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