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是袁氏王氏和李玉兰齐齐倒抽冷气的声音。
她们都没买过一匹布,赶上过年能扯几尺布给家里男人们做一双鞋,根本没算过,也是算不出来一匹布要这么多钱。
两匹布都快赶上小毛驴了。
刚才还侥幸娘可能会给她买布做新衣的李玉兰侥幸不了了。
袁氏也蔫吧了下去,想着能有一块碎布做鞋面也很好。
“老板娘。你这价实惠得我都不太想买了。”秦芳慈实话实说。
老板娘脸上的笑意就是一僵,“一匹布是贵一些。我这都是上好的棉和麻,你要是觉得贵,可以扯几尺,一尺两尺我也卖的。”
一番激烈的厮杀,秦芳慈以一匹棉布八百八十文的价买了一匹,深青色的棉布就给潘鹤做一身圆领长袍。
给李柏松买了一匹浅青色麻布,也做一身长袍,一匹麻布也花了三百九十文。
又买了一匹褐色麻布,给李老大李老二李老三各做一身短打还是够的。
至于秦芳慈自己就买了半匹靛蓝色的麻布,到时候由秦芳慈带着李老大李老二李老三赶着牛车和李柏松一起去拜师。
答应给家里人们一人做一双鞋子,秦芳慈毫不犹豫买了碎布,一袋子二十文,秦芳慈看了一下,不止鞋子,拼起来还能够给三蛋儿四丫三丫都做一身衣裳。
一下又花去小二两银子,出来的时候秦芳慈都肉疼了一下。
不是不想肉疼更久,既然都决定花了,再肉疼也没用,不如回去好好干活挣钱,所以就让自己肉疼一下下就好了。
“我的个老天爷啊。”
“娘,咱们今儿花了十两多啊!”袁氏说到十两时几乎是用气音说的。
不花都不知道他们能这么有钱。
秦芳慈淡淡嗯了一声,没说她还给了李柏松一两多。
“回去都好好干活,花没了得使劲挣了。”
“娘,咱们去买肉吧,回去我们还能去附近村子转。”袁氏雄赳赳气昂昂。
“镇上送来的肉够了。回去就炖上。”
“那不是要明天送到城里来?”
“那也够了,走吧,还要牵牛牵驴,再多拿不回去了,再急也不急在这一时。”
袁氏感觉她很急。
每时每刻都很急,她也想下次进布店直接给自己来一匹布。
没有一匹,半匹也是好的。
王氏想着回去跟婆婆挑一些碎布再抽时间做一些荷包,她之前练习好的花样子可以做了,下次进城拿去布庄,带图样的荷包一个至少二十文。
做十个,她也能卖半匹布了。
李玉兰感慨还以为她已经挣了很多钱,和娘出来一转发现她啥也不是,还得跟着娘好好干!
她现在就是干劲满满。
李柏松这边带着孩子们在潘鹤这高高兴兴的吃了一顿白米饭大餐。
孩子们都很高兴,而才吃过一顿白米饭大餐的杜氏有些心虚,表示自己吃不下了。
李柏松知道大嫂跟着娘在聚福楼吃过了,没有勉强,和潘鹤借了一间客房给她休息。
杜氏拘谨得不好意思睡,大丫二丫三丫一起劝,李柏松表示一会给四丫吃了饭也会把她送回去和杜氏一起睡,杜氏这才去了客房。
她以为自己会紧张的睡不着,没想到躺在柔软床铺上的她只是片刻就睡了过去。
实在是累了。
孩子们吃完饭也都昏昏欲睡,潘鹤又让人开了两间客房,男孩儿一间,大丫带着三丫四丫一间,二丫则去陪杜氏。
“你不歇一会?”潘鹤笑看着李柏松。
李柏松的一时没回潘鹤的话,眼睛看向潘鹤身后的花盆,不太确定地轻声问:“潘先生,那花盆里的花是什么?”
潘鹤顺着李柏松目光看去,“那啊,红番果,你大师兄从番外给我带回来的,说开花好看,结果红彤彤的喜庆,让我赏玩,我给取的名红番果,番邦来的红果子,也倒应景。”
潘鹤狐疑看过去,“你小子看上我这盆花啦?”
“潘先生,红番果你吃过没?”
“那可吃不了,碰一下果子揉了眼睛,眼睛得瞎,有下人嘴馋尝过,嘴都吃肿了,说是跟吃了火一样,一路从嘴烧到肚子,可不敢吃。”
“那真是太好啦!”李柏松激动得原地蹦起来!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辣椒让他找到啦!
哈哈哈!
李柏松算是一个情绪内敛之人,平日里高兴时也只是微微一笑,好似只是陪你乐呵一下,他其实没有那么高兴。
情绪这么外露,潘鹤很少见。
“你高兴些什么?你认识这红番果?”
“先生你说,我要是拿红番果当茱萸放进肉干里,味道会更好吧?”
“这……”
“先生你说吃了这个红番果的下人,他还活着吧?”
“活着……”潘鹤咂吧一下嘴,想到了放了辣蓼叶那呛辣的肉干,好像也不是不可以。
“他不舒服的状态持续了多久?除了先生刚才说的还有其他症状吗?”
潘鹤:“……我只有这一盆,之前倒是有三盆,死了一盆,一路奔波,又死了一盆。”
李柏松:“所以先生还愿意把这一盆独苗割爱吗?”
潘鹤:“……”
虽然这花他也没有梅兰竹菊那么喜爱,但也是大徒弟的一片心意。
在那种荒芜之地为他寻来一株花。
潘鹤看看红番果,又看看眼巴巴的李柏松……
“行吧。等你拜师时以你大师兄的名义送给你,想来他知道了也不会介意。”
“多谢先生,今儿回去我们就翻黄历选日子。”
“呵呵……合着你还没看日子呢?”潘鹤眼神幽幽。
李柏松讪笑,“先生,要不你现在翻一个,我家好像没有老黄历。”
潘鹤:“……”
他真的要收这小子为徒了?
李柏松带着人离开潘宅时,潘鹤的笑容叫人头皮发麻。
“小子,三日之约,我等着你。”
李柏松拱手,“定不负先生,先生不必远送,留步。”
潘鹤:“……”
一家人再一次汇合在一起,得知孩子们也吃了好饭菜的袁氏和王氏:“……”
所以今儿这一趟,只有她们两个是大冤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