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 第202章 玻璃之光:沙湖探宝与联盟的新技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2章 玻璃之光:沙湖探宝与联盟的新技艺

红鲑河谷的稻茬还没来得及翻耕,勘探队就带回了新消息。赵武风尘仆仆地闯进连湾港的交易所,怀里揣着块半透明的石头,对着光一照,竟能映出人的影子。“玻璃沙湖找到了!”他嗓门洪亮,震得棚顶的积雪簌簌往下掉,“湖边的沙子堆得像小山,王工匠说,这沙子烧出来就是这‘透明石头’。”

林远接过石头,指尖冰凉。这是块粗制玻璃,边缘还带着火烧的焦痕,显然是王工匠的徒弟用沙湖的石英砂试烧的。“能做成窗户?能做成镜子?”他追问——新明区的玻璃都靠商船从欧洲转运,贵比白银,若北美能自产,不仅能省运费,更能让部落人见识“大明技艺”的厉害。

赵武点头,从背包里掏出张地图:“沙湖在黑松林部落以北三日路程,湖边有片空地,能建工坊。黑松林的人说,那片沙子是‘太阳的碎片’,以前只敢远远祭拜,不敢碰。”林远立刻让人给新明区发报:“红鲑河以北发现优质石英砂,可制玻璃,恳请派玻璃工匠三名,带坩埚、纯碱配方,另需耐火砖十箱。”

这次王守仁的回电附了张《玻璃简易制法》,上面用图画标注着“砂、碱、石灰按三成、一成、半成配比”,还特意写了句:“玻璃易碎,却能照见人心——部落人见其神奇,自会更信联盟之力。”末尾加了个批注:“可先造玻璃珠、小镜子,易携带,好交易。”

半月后,玻璃工匠抵达连湾港。领头的是个山东老匠人,姓周,随身带着个小木箱,里面装着他祖传的“试砂勺”——把石英砂放进铁勺里,在火上烧熔,能看出纯度。到了沙湖,周匠人舀了勺沙子,烧熔后凝成透亮的玻璃珠,当即拍板:“这砂比江南的好,杂质少,能造‘亮瓦’(玻璃瓦)。”

建玻璃工坊比建铁山熔炉省劲。黑松林部落的人帮着砍树搭棚,石溪部落的人从红鲑河运水,雪松部落则按周匠人的要求,在沙湖边挖了个沉淀池,把沙子淘洗干净。周匠人没藏私,教大家辨认“好砂”:“白得发亮、捏在手里发滑的是上等砂;发灰、带土的要淘三遍。”

开工那天,周匠人让人在棚里砌了座小熔炉,用的是铁山的煤和新明区的耐火砖。他亲自掌勺,把淘净的石英砂、草木灰(代纯碱)、石灰石按比例混合,倒进坩埚,再塞进熔炉。部落人围着看,只见火苗舔着坩埚,里面的沙子渐渐化成糖浆似的液体,散发出奇异的光。

第一炉出了五十颗玻璃珠,颗颗透亮,周匠人往里面掺了点红鲑河的铁矿砂,珠子竟变成了淡红色。黑松林部落的巫医捧着珠子,对着太阳看了半晌,突然对着周匠人鞠躬:“你能把太阳碎片变成红鲑的颜色,是神人。”

玻璃珠很快成了比铁网还抢手的硬通货。海狸部落的酋长用十张海獭皮换了串红珠,说要给孙女当嫁妆;石溪部落的年轻人则用铁矿石换珠子,串成项链挂在胸前,比挂熊牙更神气。林远让周匠人多烧镜子——巴掌大的小镜,背面涂着银汞,能照出人影,部落人见了都啧啧称奇,说“比水面照得清楚”。

沙湖的玻璃工坊也成了新的“联盟学堂”。周匠人教部落人吹玻璃小瓶,盐粒学得最快,能把玻璃液吹成圆滚滚的瓶子,再用铁钳夹出花纹。“这瓶子能装盐,能装药,比陶罐轻便。”他举着瓶子对林远说,眼睛里的光比玻璃还亮。

西班牙人大概是听说了玻璃的事,竟派人来了。不是士兵,是个传教士,穿着黑袍,带着个木箱,说是“来传教,顺便换玻璃”。林远让他在连湾港等着,派人去沙湖取了串玻璃珠,却没直接给,只说:“想换玻璃,用你们的火枪图纸来换;想传教,得先学我们的话,学我们的耕种——联盟不拒外人,只拒空手来要的人。”

传教士碰了钉子,灰溜溜地走了。络腮胡首领看着他的背影,对林远说:“他们想要玻璃,却不想给我们铁。”林远笑着摇头:“他们给不了我们想要的——我们要的是沙湖的砂、铁山的矿、红鲑河的稻,是能让日子越来越好的本事,不是祷告。”

这日,林远在玻璃工坊看着周匠人做镜子。一块透亮的玻璃板,背面刷上锡汞合剂,晾干后就能照见人影。他拿起一面小镜子,递给黑松林部落的一个小姑娘,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突然捂住嘴笑了,跑着去找同伴炫耀。周匠人看着这一幕,对林远说:“这镜子比火枪管用,能让他们打心眼儿里服。”

林远把第一批镜子和玻璃珠装上蒸汽船,发往雾湾、安济港,最后送抵新明区。给王守仁的信里,他附了张玻璃珠的图纸:“沙湖玻璃已能量产,拟造一批‘联盟珠’,上面刻‘明’字和部落图腾,当作联盟信物。”

回电很快传来,只有四个字:“珠成寄样。”林远知道,这意味着玻璃不仅是商品,更成了联盟的“身份标记”——就像铁轨连起了路,盐铁连起了利,玻璃珠则连起了人心。

雪又下了起来,落在沙湖的玻璃工坊上,像给这座神奇的小屋盖了层白毯。周匠人在教盐粒做玻璃油灯,灯芯一燃,光透过玻璃罩,照得棚里亮堂堂的。林远望着窗外,黑松林的人正踩着积雪往工坊送沙子,脚印一串接一串,像条通往未来的路。

他知道,从雾湾到铁山,从红鲑河谷到沙湖,联盟的版图还在扩大。而每一项新技艺的传播——冶铁、制盐、种稻、造玻璃,都像一粒种子,在北美大陆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等到春天,这些种子会长成森林,那时,不用枪炮,不用条约,这片土地上的人会明白:他们早已是“大明联盟”的一员,因为他们的日子里,满是彼此的印记——铁山的锅、雾湾的盐、河谷的米,还有沙湖的玻璃光。

林远拿起一面刚做好的镜子,镜中映着他的脸,也映着窗外飘雪的沙湖。他突然觉得,这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容貌,更是一条看不见的路——从新明区出发,铺到了北美深处,路上走着大明的工匠、部落的族人,走着铁车、帆船,走着盐、铁、稻、玻璃,走着越来越近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