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 第203章 北境立府:总督区的筹设与新明气象的延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3章 北境立府:总督区的筹设与新明气象的延伸

沙湖的玻璃珠串成第一挂“联盟图腾链”时,林远正在连湾港的交易所里核对账目。铁山的铁锭、红鲑河谷的稻米、沙湖的玻璃、雾湾的海獭皮,密密麻麻记了满满三页,最后结算的“贸易盈余”一栏,数字比去年翻了五倍。他用炭笔在页脚画了个圈,里面写着“足可养兵、建城、设官”——这是给新明区和朝廷的“底气”。

给王守仁的电报措辞郑重,只言其事,未提其人:“北美红鲑河流域已具规模:铁山有冶、沙湖有玻、河谷有稻、连湾有港,部落联盟稳固,贸易通路顺畅,恳请朝廷仿新明区例,设‘北美总督区’,统辖雾湾、铁山、沙湖诸地,以固北境,以拓新局。”

电报走安济港转递,半月后收到回电。信封上盖着“新明区总督府”和“大明户部”的双印,王守仁的字迹里带着几分审慎:“所请已奏朝廷,附《北美总督区筹设章程》草案。朝廷意,新明区与北美唇齿相依,此职非老夫兼任不可,然新明区亦需镇守,拟遣麾下参军吴兑暂代协理,主民政、贸易,你掌军政、勘探,二人互补,凡事需联署方可施行。”

林远对吴兑早有耳闻。此人是王守仁在浙江练兵时的旧部,精通商税、屯田,在新明区主持过“部落贸易所”,最擅长处理汉人与土着的纠纷,确是合适人选。他当即让人备文回复:“谨遵朝命,愿与吴参军同心,共护北境。”

吴兑抵达连湾港时,随身带的不是官样文书,而是半箱账簿和一捆绳索。账簿里记着新明区与部落交易的明细,绳索则是他自己编的“丈量绳”,说是“到了陌生地,先量土地,再算人心”。见了林远,他拱手笑道:“王总督嘱我三事:不贪功、不偏袒、不急躁,林将军只管军政大事,琐碎庶务交给我便是。”

两人第一件事便是敲定治所选址。林远带着吴兑沿红鲑河考察,雾湾虽靠海却太暴露,铁山偏内陆,沙湖过于偏远,最终还是定在连湾港——这里上通铁山、沙湖,下连雾湾、安济港,铁轨已铺到码头,红鲑河可通航,是天然的中枢。

吴兑铺开带来的《新明区治所图》,在地上用石子摆出格局:“内圈建官署、粮仓、军械库,用铁山的铁板加固;中圈设工坊、学堂、交易所,玻璃窗户多开些,亮堂;外圈留着给部落住,修三条水渠引红鲑河水,既方便灌溉,也能防火。”他指着河边空地,“再建个‘共乐场’,部落人能赶集,咱们能看戏,混个脸熟才好办事。”

部落首领们来看图纸,黑松林首领指着外圈的房子:“真能让我们住?”吴兑点头:“不仅能住,住满三年的,孩子上学免学费。”络腮胡首领摸着中圈的工坊标记:“能学造玻璃镜子不?”林远笑着接话:“建两座玻璃炉,一座官办,一座给你们学手艺,卖镜子赚的钱,你们分三成。”

治所动工那天,各部落都派了人来。雪松部落的人扛来最直的云杉做房梁,石溪部落的人用铁山的铁镐挖地基,黑松林部落的人则在吴兑指导下丈量土地,插上木牌写着“某部落某某家”——这是他们第一次有“私产标记”,个个摸了又摸。

吴兑特意让人在治所中心立了块“同利碑”,正面刻着“交易公平:一张海獭皮换铁刀三把,不多不少”,背面刻着“联防共担:每部落出十人守炮楼,月发盐三斤”,碑顶用红漆画了个简化的龙纹和渡鸦纹,交缠在一起。揭碑时,吴兑让人杀了三头野牛,煮成肉汤分给所有人,说:“碑上的字记不住没关系,记着肉汤的味——跟着联盟干,有肉吃。”

三个月后,治所初见规模。内圈的官署已盖好,吴兑让人在正厅摆了张长桌,铺着红鲑河的鱼皮,一边坐大明官吏,一边坐部落首领,议事时谁都能说话。中圈的学堂招了四十个孩子,一半是部落娃,一半是工匠子弟,先生是吴兑从新明区请来的老秀才,教汉文也教部落话,课本是用桦树皮做的,轻便又结实。

最热闹的是“共乐场”。每月逢五,部落人带着皮毛、矿石来赶集,用吴兑发行的“铁钱”(一面是龙纹,一面是部落图腾)换玻璃珠、铁农具;大明的工匠则摆摊修东西,有时还搭台唱江南小调,部落人听不懂词,却爱听那调子,跟着拍手。有次吴兑让盐粒表演吹玻璃珠,引得部落人围着看,他趁机说:“想学?学堂里教,学会了能换十斤盐。”

王守仁从新明区发来贺电,附了个好消息:朝廷准了北美开“互市税”,税率比新明区低两成,还派来三十名懂冶炼的工匠,要在治所建“官办铁坊”,专门铸造适合北美地形的短铳和农具。吴兑拿着电报笑:“王总督这是给咱们送‘铁饭碗’来了,铁坊招工时,优先部落人,工钱给稻子和铁钱,他们更认。”

西班牙人那边始终没动静。有斥候回报,墨西哥湾的西班牙据点换了新长官,正忙着和当地部落打仗,根本顾不上红鲑河。林远让人在治所沿河建了三座炮楼,每座配两门铁山造的短炮,吴兑则让人在炮楼挂上牌匾,写着“护商楼”——意思是“只保贸易,不惹是非”。

这日,吴兑拿着账本找林远:“治所工匠的工钱发了稻子,部落人的盐钱用了玻璃珠,铁坊的矿石抵了税,算下来还余三百斤铁、五十担稻,够撑到秋收了。”他指着账本上的“部落学徒”一栏,“盐粒带的三个徒弟已能独立吹玻璃珠,下个月能领全薪了。”

林远看着窗外,治所的玻璃工坊正冒着白烟,学堂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共乐场上部落人正用铁钱买新出炉的面包(新明区来的面包师教的)。吴兑突然说:“王总督让我问,冬天前能不能开个‘技艺赛’?比打铁、比种稻、比算帐,赢了给‘北美巧匠’牌子,能免一年税。”

林远点头:“好主意,让部落人知道,靠手艺也能出头。”他望向铁山方向,夕阳正把铁矿染成红色,“等赛完了,咱们把铁轨往沙湖再铺十里,让玻璃运得更快些。”

治所的钟声敲响时,吴兑已经带着人去给部落送新铸的铁钱了。林远站在刚建好的炮楼上,看着红鲑河上的蒸汽船缓缓靠岸,船上装着新明区的棉布和安济港的茶叶。他知道,北美总督区的根基,就像这治所的地基,用铁山的铁、沙湖的玻璃、河谷的稻、部落的信任一点点夯实,虽慢,却稳。

次日清晨,吴兑让人在治所门口挂起“北美总督区”的木牌,左边刻“通商”,右边刻“共守”。林远让人鸣炮三响,红鲑河上的蒸汽船、铁山的机车同时鸣笛回应,声震河谷。远处的山林里,传来部落人呼应的号角——这一次,再没人怀疑大明在北美的分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