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 第204章 双港联珠:物流中枢的构建与海运脉络的延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4章 双港联珠:物流中枢的构建与海运脉络的延展

红鲑河谷的稻垛刚堆成小山,吴兑就在连湾港的码头竖起了一根木杆,顶端挂着面蓝底白纹的旗子——这是新定的“物流旗”,旗子升起,就表示当日可以卸货。林远站在旗杆下,看着吴兑带着人丈量码头宽度,他手里的“丈量绳”上打着密密麻麻的结,每个结代表“一艘中型蒸汽船的宽度”。

“王总督回信了。”吴兑收起绳子,从怀里掏出电报,“说‘万吨巨轮’是远景,眼下先造‘千吨货船’,码头按千吨船的标准加固,预留三倍空间,以后再扩。”他指着连湾港的水面,“红鲑河最深的地方能走三百吨船,出海口能走五百吨,先把这两段吃透,再想更远的。”

给新明区的回电很快拟好:“连湾港、雾湾按千吨船标准加固,建中转栈三座,配蒸汽起重机(仿制新明区样机)、恒温粮仓(用沙湖玻璃做窗,透光保暖)、防潮货柜(铁山铁板包木框),另请玛雅工匠指导水下作业,确保码头能经住涨潮冲击。”

玛雅工匠抵达雾湾时,带来了独特的“水下夯土法”:用棕榈绳捆着巨石,沉到码头基脚处,再让潜水的工匠(带着新明区造的简易潜水钟)在石缝里填黏土和碎铁,比单纯用石头结实。海狸部落的人看得新奇,酋长跳进水里试了试潜水钟,冒出头来大喊:“这铁罐子能让人在水里喘气!”

连湾港的中转栈先搭起骨架。三座货台沿着河岸排开,每座长三十丈,够停两艘中型货船。王工匠带着徒弟仿制的蒸汽起重机立在货台尽头,铁臂能吊起重达千斤的铁锭,比十个壮汉还省力。吴兑让人在货台旁种了排云杉,说“树能挡风浪,也能让部落人看着亲切——他们信树灵”。

最费心思的是“分类货棚”。玻璃怕震,单独建了铺着干草的棚子,地面铺木板防硌;铁器怕潮,棚顶用铁皮加固,墙角开通风口;稻米和皮毛要通风,就用竹篾编墙,透光透气。吴兑在每个棚子门口挂着木牌,画着对应的货物图案(玻璃珠、铁斧、稻穗),部落人一看就懂。

望海港的动作更快。王守仁按“联动”原则,让那边的中转栈和连湾港用一样的图纸,连货棚的尺寸、起重机的型号都分毫不差。他还派来个“物流通”——老船工出身的周管事,带着《跨洋货物清单》,上面详细记着“从新明区运什么来(棉布、茶叶、小型农具),从北美运什么回(铁锭、玻璃、海獭皮)”,连装载顺序都写得明明白白:“重的铁锭放底层,轻的玻璃放上层,怕压的皮毛放中间”。

两个月后,连湾港的蒸汽起重机第一次试运行。吊的是铁山刚炼出的铁锭,重达八百斤。当铁臂稳稳把铁锭吊到货船上时,围观的部落人爆发出欢呼,络腮胡首领举着酒杯敬王工匠:“这铁胳膊比山神还有力!”王工匠嘿嘿笑:“等造更大的,能吊动整船稻米。”

雾湾的码头加固也见了成效。玛雅工匠指挥着把最后一块巨石沉到水下,海狸部落的人往石缝里灌熔化的铁水,冷却后,石头和铁牢牢粘在一起,用镐头都砸不动。林远让人开了艘中型货船试靠岸,船身撞在码头上,只晃了晃,码头纹丝不动。

物流通了,贸易像活过来的水。红鲑河谷的稻米经连湾港运到雾湾,再转望海港,比以前用马车运节省一半时间,损耗从四成降到一成;新明区的棉布运到连湾港,三天就能分到各部落,价格比以前低了两成,部落人买得起的多了,吴兑的账本上,“棉布税”一项涨了三成。

有个小插曲。沙湖的玻璃珠第一次经望海港转运回大明,江南的商人见了,说“这珠子比欧洲的透亮”,竟加价订购。吴兑抓住机会,让黑松林部落多烧玻璃珠,专门按商人要求的尺寸做,赚的钱换了十台纺纱机,在连湾港开了个“织布坊”,教部落妇女学织布。

“你看这账。”吴兑拿着最新的贸易清单找林远,“以前运十船货,有三船要补损;现在只有半船。以前从连湾港到望海港要十五天,现在走直航,十天就到。”他指着“部落货运队”一栏,“他们用马车运矿石到中转栈,我们给铁钱,再用铁钱换他们的皮毛——这叫‘循环’,王总督教的。”

林远望着河面上往来的货船。最大的那艘是新明区送来的“顺流号”,能装五百吨货,船身刷着红漆,船头画着渡鸦图腾,既是大明的船,又带着部落的印记。船长是个老水手,见了林远就喊:“这船在红鲑河跑了三趟,没搁过浅,比在新明区的河上还顺!”

王守仁的电报又来了,这次是好消息:朝廷准了“北美-新明区定期航线”,每月发两艘船,一艘运货,一艘载人(工匠、农匠、学堂先生)。“以后不用再等顺风,按日子发船,这才叫‘物流’。”吴兑把电报贴在中转栈的墙上,让所有人都能看见。

这日,连湾港的分类货棚里,玻璃珠、铁锭、稻米堆得满满当当,等着装下月的“定期船”。吴兑让人在货棚外搭了个台子,请来部落首领和大明工匠,宣布“物流分红”:中转栈赚的钱,三成给总督区当军费,三成给部落当“修路钱”,四成用来造新货船。

黑松林首领拿着分到的铁钱,突然对吴兑说:“我们想造自己的货船,用沙湖的玻璃当窗户,铁山的铁当钉子。”吴兑笑了:“王总督早想到了,让新明区的造船匠来教你们,材料算总督区的,造好的船归你们,只要帮着运玻璃就行。”

夕阳下,连湾港的蒸汽起重机还在忙碌,吊臂的影子投在红鲑河上,像个巨大的惊叹号。林远知道,这还只是开始。等千吨货船跑顺了,码头再加固,说不定真能等来万吨巨轮;等部落人学会了造船、织布、算账,北美总督区就不再需要新明区“输血”,能自己“造血”了。

“明天去看看织布坊?”吴兑拍了拍林远的肩膀。那里的部落妇女已经能织出带红鲑图案的粗布,虽然不如江南的丝绸精细,却比兽皮耐穿。林远点头:“再让王工匠打些织布机零件,教她们造更好的机子。”

货棚的灯亮了,玻璃灯透过竹篾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传来蒸汽船的鸣笛声,是从雾湾来的“顺流号”,正缓缓靠岸。林远知道,这条连接北美与新明区的物流线,就像这红鲑河的水,会越流越宽,越流越畅,最终把两片土地,连成真正的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