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桐脸颊微红,轻轻点头:“领证了,就是还没办婚礼。” 她抿了抿唇,解释道,“怀孕的时候本来想简单办一下,可我总觉得太仓促,想等生完孩子、研究生课程也稳定了再说。结果一拖就到现在,安安和乐乐都能叫‘爸爸妈妈’了。”
“那可得补办!” 刘敏立刻接话,眼睛亮晶晶的,“这么曲折的缘分,必须风风光光办一场!我来给你当伴娘!”
崔琰看着李桐,眼里满是宠溺:“她怎么说就怎么来,只要她开心。其实我早就准备好了戒指,就等她点头选日子。戒指我也准备好了,她一直说这对素戒挺好,不肯要其他的。” 他从口袋里掏出个丝绒盒子,打开后里面躺着枚黄钻,不大却很璀璨,“现在有条件,用更好的补上。”
李桐的眼泪瞬间涌了上来,掉在桌子上,晕开小小的水痕。她捶了崔琰一下:“谁让你现在拿出来的,这么多人看着呢。” 嘴上抱怨着,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小胖在旁边抹了把脸,不知是醉了还是感动:“看看!看看!这才叫神仙爱情!从初中草坡摔倒,到高中舍身挡伤,再到现在龙凤胎绕膝,这缘分早就把俩人缠得死死的了!” 他举起酒杯,“这杯必须敬我琰哥和桐姐!祝你们婚礼早日举办,也祝当年的伤疤都变成幸福的勋章!”
“干杯!” 满桌人都站起来举杯,酒杯碰撞的声音清脆响亮,盖过了窗外的烟花声。
林晓燕看着崔琰和李桐,突然感慨:“以前总说‘缘分天注定’,现在信了。有些人从遇见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互相守护一辈子。” 她看向李桐,“你嫁给崔琰,值了。”
李桐靠在崔琰肩上,看着满桌为他们开心的老同学,心里暖暖的。她想起高中时崔琰肩膀上的伤,想起怀孕时他熬夜冲奶粉的身影,想起研究生他抱着孩子来看她的模样,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等婚礼的时候,一定要请我们都去!” 王莉拉着李桐的手,“让孩子们当花童,穿着小西装小裙子,肯定特别可爱。”
“一定请!” 崔琰笑着答应,握紧了李桐的手。
返程时。李桐靠在副驾上,“今天真像做梦。” 她轻声说,转头看向崔琰,“没想到大家还记得这么多往事。”
崔琰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暖气开得很足,车窗上凝着层薄薄的雾:“有些事啊,就算自己忘了,总有人帮你记着。” 他想起小胖说的高中挡伤往事,“不过下次别让他再喝这么多了,说起来没完没了。”
李桐被他逗笑,刚想接话,手机突然响了,是婆婆打来的。“你们啥时候回来呀?安安和乐乐闹着找爸爸妈妈呢,刚哄睡着又哭醒了。” 电话里传来孩子模糊的哭声,还有婆婆无奈的叹息。
“马上就到了,还有十分钟。” 李桐应道,崔琰脚下轻轻踩了踩油门。
车刚停在院门口,就听见屋里传来安安的哭喊:“妈妈…… 要妈妈抱……” 李桐推开车门就往里跑,刚进堂屋,两个小团子就从崔母和崔琬身上下来,跌跌撞撞抱住她的腿。“妈妈!” 安安把脸埋在她裤腿上,眼泪蹭得到处都是,乐乐则伸出小手要抱抱,小嘴瘪得能挂油瓶。
“妈妈回来了。” 李桐蹲下身把两个孩子都抱进怀里,心都揪成了一团。崔琰跟进屋时,看见妈妈正站在灶台边擦手,眼圈红红的:“这俩孩子,一下午没合眼,就盼着你们回来。”
爸爸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看见他们回来,也只看了看,没说话。气氛突然有些沉闷,李桐抱着孩子的手紧了紧,隐约觉得不对劲。
“爸,妈,我们回来了。” 崔琰把外套挂在墙上,试探着开口,“同学会挺热闹的,他们都问您二老好呢。”
妈妈叹了口气,准备做饭菜:“回来就好。” 她瞥了眼崔琰,欲言又止,“刚才你哥崔琛跟我们说…… 说他处了个女朋友。”
这话一出,屋里瞬间安静了。安安和乐乐似乎察觉到气氛不对,乖乖地靠在李桐怀里,不吵也不闹。
“处女朋友是好事啊,崔琰上次看哥的样子就说肯定是处女朋友了。” 李桐笑着打圆场,“人怎么样?啥时候带回来给您二老看看?”
爸爸终于开口,声音闷闷的:“啥好事?城里姑娘,大城市户口,嫌我们家是农村的,说彩礼要二十万,还得在当地买全款房。” 崔父气愤的桌上一拍,“我们家啥条件她不知道?这不是明摆着为难人吗!”
“怎么了这是?” 李桐把安安搂进怀里,安安的小手还紧紧攥着她的衣服,乐乐则摸着爸爸的脸在玩。崔母叹了口气,往客厅指了指:“你哥在里面跟你爸犟呢,孩子听见动静就怕了。”
客厅的白炽灯亮得刺眼,崔父坐在长沙发上,他满是皱纹的脸上盘旋。崔琛坐在一人位的沙发上,深蓝色羽绒服,手互相在捏的紧紧的:“爸,我跟唐薇是真心的,您就不能理解理解吗?”
“理解?我怎么理解?” 崔父语气愤慨,“她妈说啥?说你是‘山村飞出来的凤凰男’,根子里还是泥腿子!说她家唐薇是大城市的,嫁给你是‘屈就’,这叫我怎么理解?”
李桐夫妇把孩子交给奶奶和姑姑,悄悄拉了拉崔琰的衣角。她刚进客厅门就闻到了火药味,2012 年的城乡婚恋市场上,这样的争执并不少见 —— 城镇姑娘嫁农村小伙,总绕不开 “户口”“彩礼”“原生家庭” 这几道坎。
崔琰夫妻走进来,崔琛看见他们,眼圈更红了,“唐薇妈今天又提条件了,说结婚必须在市区买套三居室,全款,房产证只能写晓曼的名字;彩礼要二十万,说是‘保障金’;还说以后我工资卡得上交,老家的亲戚少来往,怕‘沾光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