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历史不是爽文 > 别再鼓吹历史当权者书写的盛世了——权贵的盛世or平民的盛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别再鼓吹历史当权者书写的盛世了——权贵的盛世or平民的盛世?

如果你仅限于只知道“盛世”这个名字,就别动不动就鼓吹盛世,好像史书上写的都是对的。任何的史书都是具有政治倾向的,甚至会刻意的美化执政者的政绩,进行过度的政治包装。那些所谓的盛世,只是权贵者的盛世,和老百姓有半毛钱关系吗。

就我个人观点,衡量古代盛世有三个基本的条件。因为考虑到社会的科技水平有限,且生产力发展较低,古代盛世能让老百姓吃饱、不动乱,就已经属于很不错的。以下只是我的一些见解,不一定对的。

第一,粮食产量和价格。

古代社会是低生产力社会,也是农业社会。粮食产量和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老百姓的生死。之所以不能单论产量,是因为古代社会有商人和权贵的存在,他们具备操纵粮食价格的权力。

粮食产量不等于流通中的粮食产量,商人囤货促使价格上涨的事情太多太多,而且在古代,普通老百姓不是人人都有田,有些甚至需要租地耕作,他们在负担赋税的同时,还需承担佃租给地主、权贵。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的税收标的物就是粮食。如果流通中的粮食太少,那么粮食价格上涨也是必然,你说这样会不会死人?

另外,还有就是“谷贱伤农”的论调,我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年代。古代社会,一次干旱,一次洪水,一次蝗灾,老百姓都会颗粒无收。古代虽然会设有“粮仓”,但是这种储备粮食,贪污、发霉、造假,比比皆是,有些灾年,这些所谓的粮仓就是空的,根本没用。在古代,粮食价格低不一定死人,但是粮食价格高,一定会死人。

我还补充一句,不要以为古代老百姓收入稍微多点,就可以跨越阶级了。古代阶级的跨越很窄,就是科举和当兵,科举属于权贵垄断,当兵属于九死一生,经商致富更是无稽之谈,你说老百姓怎么选?

粮食价格低,收入低点,能有粮食吃(吃饱很难),能活下去,这才是古代社会的现实。

第二,人口数量和老百姓的人均占有耕地面积。

在古代绝大多数时期,很乱,人口数量起伏不定,春秋战国、三国、五胡乱华等,乱世人口下降六七成是常态。所以,人口能稳定增长的时期,能反映一个朝代是稳定的,不至于让老百姓卷入战争。

既然人口增加,有人就需要有饭吃,就需要能活下去。普通百姓就是徭役一辈,务农一生。所以,执政者就需要进行分田。

(在这里插两句话,一、土地是最原始,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土地、粮食都是绝无仅有的硬通货,如果你家里面有两块地,留着,以后会很值钱。二、不是主角一句话,土地就能立刻变成田地的,古代大多都是荒地,需要手动开荒才能种植粮食,而田地又分为旱田和水田,南方的田地就普遍比中原、北方要好,粮食产量自然也高)

一般,王朝建立的初期人口都比较少,地很多,这个时候普通百姓分到的田地相对较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就会面临两种情况,一个是人多地少不够分,另外一个就是权贵的土地兼并。

我重点说一下土地兼并,古代老百姓的命和土地是牢牢绑定的,土地是百姓为数不多的稳定收入来源。如果没有土地,要么就是从事体力劳动(收入低,不稳定,累死太正常了),要么就是租权贵的地。可是佃租一般占到收入的四成(这还不是老百姓头上的税,只是佃租),这是不看收成的,哪怕是歉收之年,也必须交,这样就会陷入不断负债的恶性循环,不仅地没有,而且最后还得把命卖出去,卖身给权贵,彻底沦为贱籍。同理,哪怕是有地的老百姓,一旦歉收,也只能借贷度日,从地主手里借粮食。而且地方豪强也会通过强买强卖、逼迫老百姓低价贱卖的方式进行不正当交易,最后,权贵的手里就集中大量的土地。比如徐阶徐阁老,良田千顷,真要是指望明代的工资,他家三辈子也买不起那么多。

这种情况下,哪怕人口在增加,土地也在增加,但是田地,大多都集中于权贵的手上。你一看官方数据,人均20亩,但是普通百姓手里面人均五六亩都不错了。

一个成年人一天最少要2斤粮食,五口之家,勉强算10斤,一年需要大约4000斤粮食。可是一亩地,古代高产最多不过200斤(正常高产大概只有120到180斤,这是南方水田的产量),一年亩产,也就6000斤,这其中还得承担税收,除却税收,无天灾的理想情况下一年的收成也只是勉强糊口。

第三,收入和赋税的占比。

税收是压在普通老百姓头上的一座山。一般14岁以下,60岁以上的人是不承担税收的。但是古代天灾,疾病等因素。能被生下来就是幸运,而要是能挺过青少年,并且活过40岁,这对老百姓开始已经算是奇迹了。

古代的税收,主要有三项,田税,人丁税,徭役。这三个朝代不同,标准不同,但是对老百姓都是噩梦。

我们先来看看老百姓收入,以明清时期为例,普通老百姓收入来源,就是种地的粮食和从事雇佣劳动。一两银子大概能买100到200斤粮食,以粮食折合白银。种地维持生存的粮食大约10两,一年收入在10到15两,手工劳动者(纺织,铁匠,瓦匠)一年大约15到20两。

而赋税,田税一般是10%,汉代有过一段时期的三十税一,但是后面税收不足,又恢复到秦制的10%。大体上,中国的朝代,官方名义上公布的田税在10%到20%之间,我们就取10%。人丁税,是以人头收缴。汉代大约是一年120斤粮食,明清时期,大约在30到80斤粮食之间,以五口之家计,占据收入的2%到8%,我们就取2%。另外还有徭役,也就无偿为国家劳动一到二个月(不仅不给钱,有些甚至不管饭。还得自己准备粮食),这一项大约占据收入的5%。

综合算下来,如果古代官方能够和平执行,不增加杂七杂八税收,理想情况下,赋税占据收入的百分20以内(注意,古代没有起征点,这还只是我保守测算,实际情况下,古代的税收从来没有正规过,尤其地方的层层加码,赋税50%都是有的,战乱时期,征税直接就是抢)

所以,在我眼里,古代所谓的盛世,只是和许多的动乱时期比,老百姓生活更稳定,不需要有战乱的苦。但是如果你说,盛世,老百姓过的很好,不好意思,我不敢苟同,因为盛世的老百姓也仅仅只是活着,更多的还是权贵的盛世,稳定给了权贵剥削老百姓更加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