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清宫秘史十二章 > 第247章 李鸿章创建淮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道光三年(1823年),皖中合肥一朴实的大院里,一声啼哭划破了天际。

“李先生,恭喜恭喜,喜得贵子。”接生婆隔着门缝,向一家之主李文安报着喜讯。

“先生,为孩子起个名字吧!”邻居老李笑呵呵道。

“昨夜我梦到了一篇好文章,鸿篇巨制,洋洋洒洒上万言,就叫‘鸿章’吧”

李文安是朝中官员,此时任刑部主事,为儿子起的名字都显得那么有文化。

“好啊,这名字好,将来也是当大官的料。”众人拍手叫好。

若干年后,李鸿章成了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号称东方的俾斯麦。

pS:俾斯麦是德国首位首相,有铁血宰相之称

“……”

李鸿章一共兄弟六人,他排行老二,人称李二,因出生于安徽合肥,又称李合肥。

民间流传着“肥了李合肥,瘦了天下人”之说,暗指李鸿章是大清的贪官污吏,

他是名臣还是卖国贼,各有说法。不过,李鸿章前半人生很出彩,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往上走。

道光二十年(1840年),17岁的李鸿章考中秀才 ,四年后参加乡试中举,同年与周氏完婚。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4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此时他的父亲李文安在京城任刑部郎中。

一日,爷俩在京城家里吃饭,李文安放下饭碗说道:“儿啊,考中了进士,没有人推荐,一时半会不会有实职,”

“爹,咱家没后台,只能一步步熬了。”

“为父与翰林院侍讲学士曾国藩为同年进士,关系密切,吃罢饭,我领你去拜见曾叔叔,以后能得到他的提携。”

随后,李鸿章由父亲引领,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曾国藩门下,从此成了曾国藩的弟子。

有道是,有个好老师事半功倍,李鸿章顺风顺水,被翰林院选拔为庶吉士,三年后升为翰林院编修。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此时李鸿章恰好在安徽合肥,他的家乡也进了太平军。

为保家护院,他在家乡组建了一支人数众多的团练,率领他们抗击太平军,

虽然没有取得多么大的战绩,但是,为后来李鸿章创建淮军打下了基础。

后来,他做了安徽巡抚福济的幕僚,在此期间,李鸿章因攻打庐州取胜而名声大噪。

咸丰三年的皖中,硝烟已经烧到了庐州城外。

中军帐内,李鸿章伏在案几前看地图。“中丞,”他对着上座的福济拱了拱手,声音压得低却带着一股自信。

“庐州城防坚固,长毛守了快半年,硬啃,就是把咱们这点家底填进去也未必够。”

福济用手捻着胡须,眉头拧成个疙瘩:“那你说怎么办?朝廷催得紧,再拖下去,咱们都得掉脑袋!”

李鸿章上前一步,手指“笃笃”点在地图上庐州周边的两个小点:“含山、巢县,这俩是长毛的粮道和退路。

咱们舍了庐州不打,先啃下这两块骨头——羽翼一剪,庐州就是座孤城,到时候不用咱们攻,他们自己就得慌。”

帐里静了片刻,寒风吹进来,福济打了一个寒噤。

忽然一拍几案:“好小子!就按你说的办!”

他抬眼看向李鸿章,目光里多了几分柔光,“兵符给你,三千人,能不能成?”

李鸿章接过兵符,指尖触到冰凉的铜质,朗声道:“兵在精不在多,中丞静待好消息吧!”

三日后,含山城外,李鸿章骑着马立于阵前,拔剑在手,指挥冲锋。

四日后,含山告破。

又五日,巢县也插上了清军的旗帜。

消息传回庐州大营,福济捧着捷报哈哈大笑,指着帐外对左右道:“看看!我没看错人吧?这李鸿章,是块带兵的料!”

“着令李鸿章乘胜率军拿下庐州。”大帅福济下达了指令。

伴随着隆隆炮声,李鸿章指挥着清军,不消两日,庐州落入他的手上。

朝廷论功行赏,李鸿章被“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

咸丰六年(1856年),老李叙功赏加按察使衔 。

有句话叫做人怕出名猪怕壮,因功高遭妒,谤言四起,李鸿章几乎不能自立于乡里。

pS:他一个后生,做了钦差大臣做不成的事,不遭嫉妒才怪呢!

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军再陷庐州,李鸿章辗转至南昌,寓居其兄李翰章处。

同年十二月,经李瀚章牵线搭桥,李鸿章进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也就是做了曾国藩的左右手。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清政府在长江下游地区失去主力,江苏、浙江、上海的士绅请求曾国藩派援兵。

曾国藩开始属意曾国荃及湘军宿将陈士杰组军东援,可二人不争气,无功而返。

转而支持李鸿章,李鸿章欣然应命,开始招募与组建淮军。

这真是无意间成就了李鸿章,要不说人走运气,也就是一念间,假如曾国藩的弟弟争气,四大名臣中未必有李鸿章这个人。

更给力的是,李鸿章此前有训练团的基础,还有李家在当地名望很高,与士绅、官府、百姓和谐相处,招募较为顺利。

他首先通过张树声招募了合肥西乡三山诸部团练,又通过刘秉璋与潘鼎新、吴长庆建立联系。

同治元年(1862年)新年刚过,淮军最早的四大营陆续开赴安庆集训。

同时,李鸿章还命令三弟李鹤章回合肥招募旧部团练。

曾国藩对新建淮军极为重视,亲自召见各营将领考察,并订立营制营规,还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充实淮军力量 。

至此,李鸿章初建的淮军有了14个营头的建制。

二月,曾国藩在李鸿章陪同下,检阅已到达安庆集结的淮军各营,淮军正式宣告建军。

“……”

此时,上海士绅再次请求曾国藩派兵阻挡太平军进攻,

李鸿章奉命前往,为了迅速到达,上海士绅雇英国商船,将淮军分批运往上海。

李鸿章到上海后,一面联络洋人、任用洋教练,仿照夷军,以洋枪洋炮为主要装备,

使淮军成为装备和训练,都较为先进的新式军队。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被委任江苏巡抚。

在此期间,他率领淮军与太平军作战,取得多次胜利,

如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之战,成功守住上海,让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

1863年,李鸿章接到清廷调令,率淮军助攻南京,但他出于对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的顾虑

避免争夺首功引发矛盾,以各种理由拖延,最终未让淮军直接参与南京攻城战。

直到湘军攻克南京后,淮军才参与了后续的肃清残敌等行动。

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李鸿章出任五口通商大臣,之后在平定太平天国余部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功被赏赐太子太保头衔,赐穿黄马褂,

太平天国被平定后,李鸿章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随着与西方列强接触的增多,李鸿章深刻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在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差距。

为了实现“自强”的目标,李鸿章积极投身洋务运动。

同治四年(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

与原来的两个洋炮局合并,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此后,李鸿章还陆续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

同时还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 。

由此可见,李鸿章并非只知道为慈禧签订不平等条约,他那样做是身不由主,是为背锅。

民间有句话叫做:“少年不知李鸿章,中年方知真中堂”道出了其中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