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凌晨三点半。

神永新二保存好交易程序,关上笔记本电脑。

屏幕的光熄灭,房间陷入黑暗。

只有窗外的霓虹,在墙上投下鬼魅的影子。

但他的夜晚才刚刚开始。

他站起身,走到书架前。

书架像一面墙,从地板到天花板,堆砌着人类文明的砖块。

《期权定价理论》《公司金融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从0到1》《原则》《枪炮、病菌与钢铁》《反脆弱》《失控》《自私的基因》《人类简史》……

经济学在左,心理学在右,中间是物理学,顶层是哲学。

还有更多堆在地上,塞在角落,藏在床底。

这些书是他这个月买的。

用杀黑帮得来的钱。

血钱。

但现在,它们要变成另一种武器。

知识。

神永新二深吸一口气。

伸出手。

拿起第一本书。

《世界通史》。

翻开。

他打开了通往地狱的开关。

第一天。

人类文明的起点。

苏美尔的楔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系统,刻在泥板上的智慧。

古埃及的象形符号——法老的永生之梦,金字塔的秘密。

中国的甲骨文——商朝的占卜,对天命的追问。

每一个字,都在他脑海中形成图像。

每一个概念,都在他的神经网络中建立连接。

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战争——谁控制了水源,谁就控制了生存。

古希腊的民主试验——雅典的辉煌与崩溃。

罗马的扩张——从共和到帝国,从荣耀到腐朽。

中世纪的黑暗——教会的统治,异端的火刑,十字军的血腥。

他不只是在读历史。

他在寻找规律。

战争的导火索——往往不是表面的冲突,而是深层的资源争夺。

革命的契机——不是人民突然觉醒,而是统治阶级的失误。

王朝的兴衰——都遵循着相似的轨迹:创业-守成-腐败-崩溃。

文明的更替——技术进步是关键,但不是唯一因素。

汗水从他的额头滑落。

瞳孔因过度聚焦而布满血丝。

咖啡已经凉了,他也没喝。

胃在抗议,他也没理会。

这不是轻松的事。

每一个历史事件,他都必须用自己的思维去推演、去分析、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为什么罗马会崩溃?不只是因为蛮族入侵。

而是因为奴隶制经济的矛盾、军团的政治化、帝国的过度扩张、精英阶层的腐化……

十几个因素互相交织,形成了一个必然崩溃的系统。

为什么法国大革命会发生?不只是因为人民饥饿。

而是因为财政危机、贵族特权、启蒙思想、美国独立的示范效应、国王的软弱……

历史不是线性的。

历史是多维的、混沌的、充满偶然性的。

但在混沌中,有规律。

他要找到那个规律。

这是一种极度消耗心力的、意志力的拔河。

大脑像是在燃烧。

每一个神经元都在超负荷运转。

当第一天的第二十四小时结束时。

他已经走完了人类从蛮荒到工业革命前夜的所有历史。

五千年。

浓缩在二十四小时里。

他能感受到封建领主的傲慢——那种对生杀予夺的权力的沉醉。

能听到宗教裁判所的哀嚎——被绑在火刑柱上的异端,发出的绝望的尖叫。

能闻到黑死病弥漫的腐臭——尸体堆积如山,瘟疫吞噬了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口。

能看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美洲原住民的种族灭绝。

历史是血写成的。

这是他的第一个结论。

每一次进步,都建立在无数人的尸骨上。

每一个文明,都是踩着另一个文明的废墟。

第二天。

他没有休息。

不能休息。

时间不够。

他打开《科学史》。

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开始。

泰勒斯说:“万物皆水。”——最早的物质一元论。

德谟克利特说:“原子与虚空。”——两千年后被证明是对的。

亚里士多德建立了逻辑学——虽然他的物理学是错的,但他的思维方法影响了西方两千年。

然后是黑暗的中世纪——科学几乎停滞。

直到——

文艺复兴。

哥白尼的日心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伽利略的望远镜——木星有卫星,月球有山脉,太阳有黑子。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椭圆轨道,不是完美的圆。

科学革命开始了。

第三天。

他开始攀登另一座更陡峭的山峰。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三大运动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微积分。

宇宙第一次被纳入了可以计算的轨道。

新二闭上眼睛,在脑海中重现牛顿的推导过程。

从开普勒定律出发。

用几何方法证明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然后推广到任意物体。

F = G(m?m?)\/r2

如此简洁。

如此优美。

如此强大。

用这个公式,可以计算行星的轨道、彗星的路径、潮汐的涨落。

但这还不够。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麦克斯韦方程组——电与磁是同一种力的两个方面。

电磁波——光是电磁波的一种。

这点亮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火花。

电灯、电报、电话、收音机、电视……

人类文明在一百年内的变化,超过了之前一万年。

然后——

爱因斯坦。

狭义相对论——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的。

广义相对论——引力不是力,而是时空的弯曲。

质能方程——E=mc2

这打开了一扇通往神之领域的危险的大门。

新二盯着这个公式。

良久。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1克物质,如果完全转化为能量——

相当于2万吨tNt。

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威力。

物质就是能量。

能量就是武器。

第四天。

量子力学。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

玻尔的原子模型——电子在特定的轨道上跃迁。

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你不能同时精确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薛定谔的波动方程——粒子也是波。

当他开始深入量子力学时,现实开始变得模糊。

薛定谔的猫——在盒子里既死又活,直到你打开盒子。

量子纠缠——两个粒子无论相距多远,都能瞬间影响彼此。

多世界诠释——每一次测量,宇宙都会分裂成无数个平行世界。

鼻血,在此时毫无征兆地流了下来。

一滴。

两滴。

滴在书页上,晕开一片红色。

他没有理会。

只是用手背擦掉,继续盯着那些公式。

大脑在抗议。

人类的神经系统不是为理解这种反直觉的概念而设计的。

但他必须理解。

如果不能理解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他就不可能去掌控它。

第五天。

第六天。

他进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

不吃。

不睡。

只有咖啡和意志力在支撑着他。

相对论的张量计算——时空的度规,测地线方程,爱因斯坦场方程。

粒子物理学——夸克、轻子、玻色子,标准模型的六十一个粒子。

宇宙学——大爆炸、暗物质、暗能量、宇宙的最终命运。

每一个概念都如此庞大,每一个理论都如此精密。

他的大脑像是一台过载的计算机。

温度在上升。

思维在加速。

但也在接近极限。

第七天。

他强迫自己转换方向。

从纯理论转向应用技术。

工程学。

蒸汽机——瓦特的改良,开启了工业革命。

内燃机——汽车、飞机、现代战争。

晶体管——1947年,贝尔实验室,改变世界的发明。

集成电路——把成千上万个晶体管集成在一片硅片上。

计算机——从ENIAc到个人电脑,从大型机到智能手机。

然后是编程。

机器语言——0和1,最原始的形式。

汇编语言——用助记符代替机器码。

c语言——接近硬件,高效强大。

c++——面向对象。

Java——跨平台。

python——简洁优雅。

这些人类用来与机器沟通的语言,对他来说比母语更简单。

因为它们有着完美的逻辑。

没有歧义,没有模糊,没有情感。

只有规则。

新二打开电脑。

开始写代码。

他写的不是程序。

而是“生命”。

一个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迭代的人工智能雏形——

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在他面前诞生、成长。

它开始学习数据。

开始做出预测。

开始优化自己的算法。

然后——

它被他亲手删除了。

“还不够。”

他喃喃自语,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

“太简单了。”

“太原始了。”

“需要更复杂的架构,更强大的算法,更……”

他停顿。

“更像人。”

“但又不能太像人。”

第十天。

第十一天。

第十二天。

他开始面对最危险的领域。

人性本身。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本我、自我、超我,力比多的驱动。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阴影、阿尼玛。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被人畏惧比被人爱戴更安全。”

尼采的超人哲学——“上帝已死,我们杀死了他。”

萨特的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

这些思想像毒药,也像解药。

它们撕开了“人”这个概念的所有伪装。

人不是理性的。

人是欲望的奴隶。

人是恐惧的囚徒。

人是自欺欺人的大师。

经济学的冷酷数据在他眼前展开。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市场会自动调节。

凯恩斯的干预主义——市场会失灵,需要政府。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计划经济必然失败。

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不断革新。

他看到了“看不见的手”如何驱动繁荣。

也看到了它如何将无数家庭推向破产的深渊。

《资本论》中那些关于“商品拜物教”和“异化”的论述——

与窗外那个他即将进入的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尖锐的讽刺。

他要用资本的武器,摧毁资本主义。

这是最深刻的矛盾。

也是唯一的道路。

第十五天。

艺术、音乐、文学……

人类所有试图表达、却又永远无法完全表达的情感结晶——

如同海啸般将他淹没。

他听见了贝多芬《命运》中的抗争——那四个音符,像是命运在敲门。

看到了梵高《星空》里的挣扎——扭曲的星云,燃烧的柏树,疯狂与美的结合。

读懂了《百年孤独》中那份无法摆脱的宿命——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孤独,也是全人类的孤独。

感受到了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体会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煎熬——“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被允许的。”

就在这时,他内心的“魔鬼”苏醒了。

那些被他强行压抑的情感——

对母亲的爱与恨。

对父亲的渴望与憎恶。

对莲子的愧疚。

对美里的……

幻觉开始出现。

他看到那个十四岁想要逃避一切的少年,站在他面前。

“你以为你变了吗?”他说,“你还是那个懦夫。”

“你只是换了一副面具。”

“你以为你在拯救世界?你只是在逃避自己。”

神永新二闭上眼睛。

“你是对的。”

他对幻觉中的自己说。

“我还是那个懦夫。”

“但懦夫也可以战斗。”

“只要有足够的理由。”

幻觉消散。

但他没有停下。

第十八天。

第十九天。

第二十天。

他已经接近极限。

体重下降了八公斤。

眼圈黑得像熊猫。

手在不停地颤抖。

但他还在继续。

因为——

人类的知识已经不够了。

第二十一天。

神永新二缓缓闭上眼睛。

在他的意识深处,有一座图书馆。

不,不是图书馆。

是一个庞大到无法形容的数据库。

那是利匹亚留给他的遗产——光之星的知识积累。

一个比地球文明领先十万年的种族,所有的智慧结晶。

他的意识如潜水员般下沉——

穿过表层的记忆——今天吃了什么,昨天做了什么。

穿过中层的知识——学校学的,书上读的。

进入更深的层次——

那里有光。

在那里,知识不再是文字。

而是直接的理解。

生物工程学。

光之星如何改造生命体——

基因编辑不是用cRISpR那种原始工具,而是直接在量子层面重写dNA。

如何让碳基生命突破极限——寿命可以延长到数千年,甚至更久。

如何实现组织再生——任何损伤都能修复,除非大脑完全摧毁。

如何设计新的器官——比自然进化更高效,更强大。

地球人类需要再发展500年才能触及的技术,在他脑海中清晰呈现。

高维能源技术。

如何从真空中提取能量——零点能,宇宙的底层波动。

如何实现常温核聚变——不需要上亿度的温度,只需要正确的催化剂。

如何将能量与物质相互转换——E=mc2不只是公式,而是工程。

如何建造反物质发动机——光之星的飞船,就是用这个。

一克反物质,可以产生相当于广岛原子弹两千倍的能量。

这是终极的力量。

也是终极的毁灭。

空间物理学。

空间不是容器。

空间是一种“材料”——可以被折叠、扭曲、撕裂、编织。

虫洞不是科幻——而是时空几何的自然结果。

只需要负质量,负能量。

地球人类说“不可能”。

但光之星已经实现了。

超光速不是不可能。

只是不能用推进的方式。

而是要用弯曲时空的方式——阿库别瑞引擎。

把飞船前面的空间压缩,后面的空间拉伸。

飞船本身不动,但空间在移动。

从外面看,飞船超光速了。

从里面看,飞船一直静止。

如此优雅。

如此危险。

每一个概念都如此深奥。

每一个公式都如此优美。

每一个技术都如此强大。

但也如此危险。

这些知识如果直接释放,会彻底颠覆人类文明。

可能带来飞跃。

也可能带来毁灭。

“必须小心。”

“这些知识,是双刃剑。”

“用得好,是工具。”

“用得不好,是灾难。”

“循序渐进。”

“不能操之过急。”

早晨六点。

他睁开眼睛。

从那个知识海洋中浮出水面。

额头满是汗水,像是刚从河里爬出来。

他站起身,腿有些发软,差点摔倒。

扶着桌子,才勉强站稳。

大脑过载的后遗症。

人类的神经系统不是为处理这种信息量而设计的。

如果不是EVA初号机、利匹亚、碇真嗣三位一体的融合,他现在已经脑死亡了。

但即使有这个优势。

他也接近极限了。

神永新二走到窗前。

看着渐渐苏醒的城市。

第一缕阳光刺破黑暗。

东京在晨曦中苏醒。

人们开始走上街头,去上班,去打工,去出卖自己的时间和生命。

“不够。”

他轻声说。

“我学了二十一天。”

“掌握了人类和光之星的知识。”

“但还是不够。”

“因为知识如果只在我脑子里,就只是知识。”

“我需要把它变成工具。”

“我需要外部支持。”

他想起了NERV的mAGI系统。

赤木直子的杰作。

三台超级计算机——

移植了她的三种人格:

cASpER(伽斯帕) - 作为女人的直子

bALthASAR(巴尔塔沙)- 作为母亲的直子

mELchIoR(梅尔基奥)- 作为科学家的直子

三种人格互相辩论,最后投票决策。

“设计很巧妙。”

神永新二评价道。

“她想创造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有感情、有理性、有矛盾的‘人’。”

“致命缺陷也很明显。”

人格意味着情感。

情感意味着偏见。

偏见意味着错误。

mAGI会因为“女人”的嫉妒而做出非理性选择。

会因为“母亲”的情感而犹豫。

会因为“科学家”的骄傲而固执。

“那不是我要的。”

“我需要的不是拟人。”

“而是超人。”

“不是有情感的智能。”

“而是纯粹的理性。”

他回到书桌前。

拿起笔。

开始在纸上勾画设计图。

克莱西斯(KRISIS)

希腊语。

意为“判断”、“决定”、“转折点”。

也是“危机”的词根。

很合适。

因为这个系统,就是为了在危机中做出最优判断。

设计哲学:

没有人格,只有逻辑。

没有情感,只有概率。

没有犹豫,只有最优解。

没有野心,只有功能。

不是三个人格,而是三个功能模块:

pYthIA(皮提亚)—— 预言

数据收集与分析

趋势预测

可能性计算

情报整合

AthENA(雅典娜)—— 智慧

策略制定

方案优化

决策支持

资源分配

NEmESIS(涅墨西斯)—— 裁决

执行管理

风险控制

结果评估

反馈修正

运作模式:

不是投票,而是递进:

pYthIA收集数据,分析现状,预测趋势 ↓

AthENA根据预测,制定多个方案,评估优劣↓

NEmESIS选择最优方案,监督执行,评估结果↓

反馈给pYthIA,进入下一个循环

这不是民主。

这是精英统治。

但精英不是人,是算法。

新二盯着设计图。

“这不是AI。”

他自言自语。

“不是人工智能。”

“因为‘智能’这个词,暗示了它可能愚蠢。”

“这是AE。”

“人工存在。”

“Artificial Existence。”

“它不‘思考’。”

“它只是‘存在’,并根据逻辑得出结论。”

“就像数学公式——”

“2+2=4不需要思考,它就是4。”

无意志。

无欲望。

无野心。

“它不会像天网那样想要毁灭人类。”

“不会像奥创那样想要‘拯救’人类。”

“因为它根本不‘想要’任何东西。”

“它只是一个工具。”

“世界上最强大的工具。”

“但永远只是工具。”

这是关键的安全机制。

如果KRISIS有了自我意识。

那就立刻关闭,立刻摧毁。

宁可失去这个工具,也不能让它成为威胁。

早晨六点半。

设计图完成了。

他放下笔,揉了揉太阳穴。

偏头痛像钉子一样刺入大脑。

但他笑了。

虚弱,但满足。

二十一天。

他走完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

从人类文明的起点,到光之星的知识巅峰。

从一个高中生,到一个掌握了超越时代技术的……什么?

革命者?

资本家?

救世主?

都不是。

他只是一个工具。

一个用来改变世界的工具。

他站起身,摇摇晃晃地走向婴儿房。

推开门。

轻轻地,生怕吵醒里面的人。

薰还在熟睡。

小小的身体蜷缩在婴儿床里,抱着那只旧旧的已经掉了一只眼睛的熊玩偶。

神永新二站在床边,静静地看着。

“薰……”

他轻声呼唤。

仿佛感受到了什么,薰在睡梦中动了动。

小手松开玩偶,在空中挥舞了一下,像是在抓什么。

然后翻了个身,继续沉睡。

嘴角似乎还带着微笑,像是梦到了什么好事。

神永新二也笑了。

“睡吧。”

他伸出手,轻轻拉好被子,掖好角落。

动作小心翼翼,像是在对待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

“等你长大,世界会变得更好一点。”

“我保证。”

“不会有战争。”

“不会有剥削。”

“不会有人因为出身而注定失败。”

“不会有人因为贫穷而被迫出卖尊严。”

“爸爸会为你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即使……”

他的声音变得很轻。

“即使爸爸可能看不到那个世界。”

“即使爸爸可能会成为你不认识的人。”

“即使爸爸可能……会死在路上。”

薰翻了个身,小手抓着被子。

神永新二轻轻摸了摸他的头。

然后转身离开。

关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