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英烈传奇 > 第286章 神凰七年春草绿,双忠并耀昭陵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6章 神凰七年春草绿,双忠并耀昭陵春

神凰七年的春天,长安的风终于吹散了连绵的阴霾。渭水两岸的柳树抽出了新绿,昭陵的松柏在暖阳下泛着苍劲的光泽。自费无极伏法、明弈离世已过一年,大唐在秦珪与龙天策的治理下,渐渐走出了阴霾——新政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吏治清明,边疆安定。但这份欣欣向荣的景象里,始终藏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怅惘,尤其是在年轻的帝王心中,那道因明弈离去而留下的空缺,从未被填补。

帝王失镜:御座空悬故臣影

神凰七年正月的朝会,秦珪处理完政务,看着殿外抽芽的柳枝,忽然沉默了。他挥手让百官退下,只留下龙天策与玉倾城。

“天策,倾城,” 秦珪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你们说,老夫子若还在,看到如今的大唐,会是什么表情?”

龙天策想起明弈怒斥替身的模样,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老夫子定会板着脸,先挑出新政的十处不足,再夸陛下几句‘总算没辜负百姓’。”

玉倾城也笑道:“是啊,明老大人最是嘴硬心软,定会一边斥责我们做得不够好,一边偷偷给陛下塞他亲手抄的农桑典籍。”

秦珪听着,眼眶却渐渐红了。他走到御座旁,抚摸着冰凉的扶手,那里仿佛还残留着明弈当年在此据理力争时的气息。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秦珪缓缓念出这句太宗皇帝的名言,声音越来越低,带着难以抑制的哽咽,“太宗皇帝有魏徵为镜,朕……朕曾有明老夫子为镜。如今,镜碎了,朕……朕失一镜矣。”

“陛下……” 龙天策与玉倾城心中一酸,连忙上前劝慰。

“陛下,明老夫子虽去,但他的精神还在,《苦离子文集》还在,他留下的‘镜’,从未离开。” 龙天策沉声道,“您以老夫子为镜,自省己身,推行新政,这便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玉倾城也道:“陛下,老夫子一生所求,不过是大唐清明。如今国泰民安,正是他想看到的。您更要保重龙体,带着他的期望,把大唐治理得更好。”

秦珪点了点头,泪水却终究滑落。28岁的他,虽已历经磨难,却在失去明弈这位“人镜”后,常常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他走到御书房,翻开那部被翻得卷边的《苦离子文集》,扉页上明弈苍劲的字迹映入眼帘——“为民者,当如草木,默默扎根,滋养土地”。

“老夫子,朕记住了。” 秦珪喃喃自语,指尖抚过字迹,眼中渐渐生出坚定。

万民同悲:昭陵双泪祭忠魂

秦珪“失镜”的感慨,很快传遍了长安,传到了天下。百姓们听闻年轻的帝王如此缅怀明弈,无不落泪。

昭陵,太宗文皇帝的长眠之地,如今又多了一座新坟——明弈的墓。一年来,这里几乎从未断过祭拜的百姓。他们带着自家种的粮食、亲手做的布帛,摆在明弈的墓前,对着太宗与明弈的墓碑,絮絮叨叨地诉说着如今的好日子。

“太宗皇帝,明老夫子,今年的收成好了,赋税也轻了,日子能过下去了。” 一位老农跪在墓前,磕了三个响头,“都是托陛下和明老夫子的福啊。”

“明爷爷,您教我们改良的稻种,今年亩产多了两石呢。” 一个少年捧着新米,撒在明弈墓前,“您要是还在,肯定会笑着夸我们能干。”

春日的昭陵,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百姓们先祭拜太宗,感谢他开创的盛世;再祭拜明弈,感念他守护的民生。两处墓碑遥遥相对,仿佛一位开创者与一位守护者,共同注视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有人说,夜深人静时,能听到昭陵的松柏间,传来太宗与明弈的对话——

“老倔头,你看,朕没说错吧,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陛下,臣还是那句话,江山易守,民心难得,陛下与当今圣上,还需时时警醒啊。”

这些传说,或许是百姓的想象,却道出了他们对两位贤君(臣)最深的怀念。

洛阳哭友:百岁翁泣故人情

明弈去世的消息,传到洛阳乡里时,一位112岁的老人,在自家的茅屋里,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他叫郑度,比明弈年长一岁,是与明弈同朝为官的四朝元老。两人年轻时一同入仕,却因政见不同而成为“政敌”——明弈主张激进改革,推行新政,体恤百姓;郑度则主张稳健守成,认为“祖宗之法不可轻变”。两人在太宗朝的朝堂上,不知争吵过多少次,常常面红耳赤,拂袖而去。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对“政敌”,私下里却是生死之交。他们曾一同在邗沟查案,一同在边关抵御蛮族,一同因反对外戚专权而被罢官。郑度知道明弈的清廉,明弈也懂郑度的坚守。

神凰六年,郑度听闻明弈去世,起初只是沉默,直到一年后,他从一位长安来的旧吏口中,得知了一个被尘封的秘密——当年太宗曾想任命郑度为相,是明弈力排众议,在太宗面前据理力争,说“郑度虽与臣政见不合,却刚正不阿,有古大臣之风,可为宰辅”。

“辅臣……辅臣啊……” 郑度捧着明弈当年写给太宗的荐书(旧吏辗转得来),老泪纵横。辅臣是明弈的表字,只有最亲近的人才会如此称呼。

“你懂我的心……可我却不懂你的心啊……” 郑度瘫坐在地,像个孩子一样放声大哭。他终于明白,明弈的争吵,从来不是针对他个人,而是为了心中的“理”;明弈的举荐,却是发自内心的认可,无关政见的分歧。

“我总骂你激进,骂你不顾祖宗之法……可你却在陛下面前,为我说话……” 郑度捶打着自己的胸口,悔恨与悲痛交织,“你这老东西,怎么不等我……怎么不等我跟你说句谢谢……”

这位112岁的老人,一生刚毅,从未在人前落泪,此刻却哭得肝肠寸断。他想起年轻时与明弈在酒肆争论的场景,想起两人被罢官后在乡间种地的日子,想起明弈摔帽而去时那句“郑度,你等着,我定会证明百姓需要新政”……往事如潮水般涌来,最终都化作一句泣血的呼唤:“辅臣,等等我……”

双星陨落:司空同葬昭陵春

神凰七年三月十二日,洛阳传来消息——四朝元老郑度,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享年112岁。

据说,他去世前一天,还拄着拐杖,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长安的方向,坐了整整一天。

消息传到长安,秦珪正在御书房批阅《苦离子文集》,听闻郑度去世,手中的笔再次掉落。他想起明弈生前常提起的“那个老顽固郑度”,语气虽带着不满,眼底却藏着欣赏;想起郑度虽反对新政,却始终清廉自守,从未与费党同流合污。

“又是一位忠良啊……” 秦珪长叹一声,眼中泛起泪光。他仿佛看到,明弈与郑度这对斗了一辈子的老友,终于在另一个世界相遇,或许还在为“激进”与“守成”争得面红耳赤,却又会在转身时,为对方掸去肩上的尘土。

“传朕旨意,” 秦珪站起身,语气坚定,“郑度一生刚正不阿,清廉自守,虽与明老夫子政见不同,却同为大唐柱石。追封郑度为司空,位列三公;追谥‘文忠’,以彰其忠君爱国之志。”

他顿了顿,看向昭陵的方向:“将郑度灵柩迎回长安,配享太庙,与明弈一同葬于太宗皇帝身侧。”

这个决定,让满朝文武感慨万千。两位一生政见不合的老臣,最终在太宗身边相伴,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肯定,更是大唐包容并蓄、尊重不同声音的象征。

郑度的葬礼,虽不如明弈那般牵动万民,却同样庄重。秦珪亲自撰写墓志铭,赞扬他“守正不阿,与友争理而不伤其情,与君进言而不失其节”。龙天策与玉倾城亲自扶棺,将这位百岁老臣的灵柩送入昭陵。

昭陵的松柏间,又多了一座新坟。三座墓碑——太宗、明弈、郑度,在春日的阳光下,遥遥相对,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图景。

新篇永续:双忠辉映照山河

神凰七年的春天,因为郑度的离世,再次染上了缅怀的色彩,却也因为这场跨越政见的厚葬,展现了大唐海纳百川的气度。

秦珪站在昭陵,看着三座墓碑,心中百感交集。他明白了,“新篇章”的续写,不仅需要明弈这样锐意改革的先锋,也需要郑度这样坚守原则的基石。激进与守成,本就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辅相成——唯有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锐意革新,才能让大唐的江山长治久安。

他回到长安,将郑度的奏疏与明弈的《苦离子文集》并列放在御案上,时常翻阅。从明弈的文字里,他读到了“变”的必要;从郑度的奏疏中,他读到了“守”的重要。

龙天策在治军时,将明弈的“风骨”与郑度的“守正”结合,既要求将士勇猛精进,又强调军纪严明不可逾越。

玉倾城在推行新政时,也常常参考郑度的“稳健”,在激进与守成之间找到平衡,让改革的步伐更稳,更能被百姓接受。

神凰七年的春天,昭陵的三座墓碑,如同三颗璀璨的星辰,照耀着大唐的山河。明弈与郑度的离去,不是结束,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他们深爱的大唐。

秦珪站在太极殿的丹陛上,望着长安的万家灯火,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自己失去了“人镜”,却从两位老臣的一生中学到了“心镜”——以百姓之心为镜,以江山之重为镜,以先贤之德为镜。

属于大唐的“新篇章”,在双忠的辉映下,继续向前铺展。这篇章里,有改革的勇气,有坚守的智慧,有争论的包容,更有无数人继承先贤遗志,为了一个更美好的大唐,砥砺前行的坚定身影。而昭陵的松柏,会永远见证这一切,如同那两位跨越时空的老友,微笑着注视着他们用一生守护的江山,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