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凰八年的春天,长安的风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拂过太极殿的琉璃瓦,将庭院里的海棠花瓣吹得漫天飞舞。历经数年的整顿与恢复,大唐早已褪去了费无极乱政的阴霾,呈现出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新政推行顺畅,百姓安居乐业,边疆烽火暂歇,吏治清明,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这一日,一封辞呈,却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朝堂之上激起了层层涟漪。递交辞呈的,是大唐的定海神针,天策上将、渤海郡王龙天策。
功成意倦:将军思归念故园
龙天策的府邸,此刻正弥漫着一种既温馨又略带伤感的氛围。
48岁的龙天策,虽已近知天命之年,却依旧身姿挺拔,赤发下的眼眸锐利如昔,只是鬓角悄然生出的几缕银丝,泄露了岁月的痕迹。他穿着一身常服,正站在庭院里,看着孩子们嬉闹。
48岁的玉倾城,容颜依旧秀丽,气质却愈发温婉沉静。她走到龙天策身边,轻声道:“都收拾得差不多了,只是孩子们舍不得长安的玩伴。”
龙天策握住她的手,微微一笑:“渤海的雪,渤海的海,他们迟早会喜欢的。”
庭院中,七个孩子正追逐打闹,欢声笑语洒满了整个府邸。
长子龙不悔,年方二十,已长成一个英武的少年,颇有乃父之风,正带着弟弟妹妹们演练龙天策教的粗浅拳脚。次子龙无忌,十八岁,性子跳脱,总爱捉弄两个妹妹。
长女龙思雨,十六岁,温柔娴静,正坐在石凳上,看着弟弟妹妹们玩耍,手里还绣着一方手帕。次女龙思念与三女龙思梦,是一对十三岁的双胞胎,模样酷似,一个活泼,一个内敛,正为了一朵海棠花争得面红耳赤。
三子龙思风与四子龙思言,是一对十岁的双胞胎男孩,最是顽皮,正围着一棵老槐树,比赛谁爬得快。
看着这满堂儿女,龙天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从辅佐秦珪复位,到平定费党,再到推行新政,他戎马半生,南征北战,亏欠家人太多。如今天下已定,他只想卸下肩头的重担,带着妻儿,回到魂牵梦萦的渤海故园,过几天安稳日子。
“父亲,我们真的要回渤海吗?” 长子龙不悔走到他面前,眼中带着一丝不舍——他自幼在长安长大,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
“是啊,” 龙天策摸了摸儿子的头,“落叶总要归根。渤海是我们的根。”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你放心,若朝廷有需,我们随时会回来。”
龙不悔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玉倾城看着父子俩的对话,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她知道,龙天策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易事。他对大唐的忠诚,对秦珪的情谊,早已融入骨血。只是,连年的征战与操劳,确实让他疲惫了。
“辞呈,准备好了吗?” 玉倾城问。
“嗯,准备好了。” 龙天策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今日早朝,便呈上去。”
朝堂震动:帝心不舍挽元勋
早朝之上,秦珪正与百官商议春耕事宜,气氛融洽。当内侍禀报“天策上将龙天策有本启奏”时,秦珪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天策将军有何要事?”
龙天策出列,身着朝服,身姿挺拔如松。他从袖中取出辞呈,双手高举过头顶,声音沉稳而清晰:“臣龙天策,叩请陛下,准臣辞去所有职务,携家眷返回渤海封地,颐养天年。”
“什么?” 秦珪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满朝文武也纷纷露出惊愕之色。
“天策将军,您……您这是何意?” 秦珪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如今国事初定,正是用人之际,您怎能在此时请辞?”
龙天策躬身道:“陛下,臣已辅佐陛下多年,如今大唐国泰民安,四海升平,已无需臣多此一举。臣已年近五十,精力不济,只想回归故里,陪伴妻儿,享几日天伦之乐。”
“精力不济?” 秦珪站起身,快步走下御座,来到龙天策面前,握住他的手,“天策将军正当壮年,何来精力不济之说?朕还指望你辅佐朕,再创一个贞观之治呢!”
他转向百官,朗声道:“诸位卿家,你们说,能让天策将军此时离去吗?”
“不能!” 郭德山、阿史纳·戈比翁等老将齐声喊道,“天策将军乃国之柱石,万万不可离去!”
“陛下,天策将军功高盖世,若此时离去,恐动摇国本啊!” 几位文臣也纷纷劝谏。
秦珪再次看向龙天策,眼中满是恳切:“天策,你我君臣一场,情同手足。朕知你辛苦,可这大唐的江山,还需要你支撑。你若觉得累了,朕准你休假数月,调养身体,切莫说这‘辞呈’二字。”
龙天策心中感动,却依旧坚持:“陛下厚爱,臣心领。然,臣去意已决。臣在渤海,亦可遥为陛下镇守北疆,若国有急诏,臣必星夜赶回,绝无二话。”
“国有诏,必回……” 秦珪喃喃重复着这句话,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龙天策的性子,一旦决定的事,很难更改。可他实在舍不得这位从龙之功、劳苦功高的老臣离去。
“天策,再考虑考虑,可好?” 秦珪的声音带着一丝恳求,“长安需要你,朕……也需要你。”
龙天策看着秦珪眼中的不舍,心中也泛起一阵酸楚。他想起当年与秦珪并肩作战的日子,想起秦珪被囚禁时自己的焦急,想起复位后君臣同心的默契……这份情谊,他怎会忘记?
但他终究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却不失恭敬:“陛下,臣意已决。”
恩荣加身:秦王封号显殊宠
秦珪看着龙天策决绝的眼神,知道再挽留也无济于事。他长叹一声,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却也带着对老臣的理解与尊重。
“罢了……” 秦珪松开龙天策的手,缓缓走回御座,“你为大唐操劳半生,功高盖世,既已心意已决,朕若再强留,便是不近人情了。”
龙天策心中一松,正欲谢恩,却听秦珪话锋一转:“然,你虽归渤海,却仍是大唐的擎天之柱,朕岂能让你空身而去?”
他提高声音,对内侍道:“传朕旨意!”
“臣等遵旨!”
“天策上将、渤海郡王龙天策,辅朕登基,平定内乱,推行新政,功在社稷,泽被万民。今其欲归渤海,朕虽不舍,亦当成全。特晋封龙天策为秦王,食邑万户,世袭罔替!”
“秦王”二字一出,满朝皆惊!王爵乃宗室封爵,异姓封王者,寥寥无几,足见秦珪对龙天策的恩宠之隆!
龙天策也愣住了,连忙推辞:“陛下,臣乃异姓,不敢受此封爵,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秦珪摆了摆手,继续道:“加授天策上将,此职乃朕特许,唯你可任!”
“加授中书令、尚书令,虽不亲理庶务,然中枢政令,需经你过目,以示尊崇!”
中书令、尚书令,皆是宰相之职,秦珪此举,无异于将朝政的最终审核权,象征性地交予龙天策,这份信任,古今罕见。
“加授司徒,位列三公,参赞机务,备朕顾问!”
一连串的封号与官职,如同重磅炸弹,在朝堂上炸开。这哪里是允许他归老,分明是给予了他至高无上的荣誉与权力!
“陛下!” 龙天策再次跪地,“臣何德何能,敢受此殊恩?请陛下收回成命!”
秦珪走下御座,亲自扶起他,眼神真诚而坚定:“天策,这不是赏赐,是朕的心意,是大唐百姓的心意!你受得起!你归渤海,朕赐你这许多职衔,一来是彰显你的功勋,二来是告诉你,无论你在何方,大唐的朝堂上,永远有你的位置!国有急难,朕一声令下,你必当归来,是不是?”
龙天策看着秦珪眼中的期待与信任,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秦珪的这些封赏,既是荣宠,也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那句“国有诏,必回”,此刻显得格外沉重。
“臣……遵旨。” 龙天策深吸一口气,郑重地叩首,“谢陛下隆恩!臣虽归渤海,然心在长安,若国有诏,必星夜赶回,万死不辞!”
“好!好!” 秦珪扶起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才是朕认识的龙天策!”
归期渐近:长安春深别意浓
辞呈获批,封赏加身,龙天策归渤海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长安。
百姓们闻讯,纷纷涌上街头,想要再看一看这位守护神都的英雄。有人送来自家种的蔬菜,有人献上亲手缝制的衣物,有人跪地挽留,场面感人至深。
秦珪在宫中设宴,为龙天策践行。宴会上,秦珪与龙天策推杯换盏,回忆起往昔的峥嵘岁月,时而欢笑,时而感慨。
“天策,到了渤海,也要时常给朕写信,告诉朕渤海的风土人情,告诉朕孩子们的近况。” 秦珪举杯,眼中带着一丝不舍。
“陛下放心,臣定会时常向陛下请安。” 龙天策一饮而尽,“陛下也要保重龙体,勤于政务,切莫辜负百姓的期望。”
“朕省得。”
玉倾城与安澜皇后也在后宫设宴话别。两位相伴多年的女子,此刻都有许多话要说。
“倾城皇姑,到了渤海,要好好照顾自己和天策将军。” 安澜皇后握着玉倾城的手,“若有什么需要,尽管派人来长安说一声。”
“多谢皇后娘娘关心,臣妾会的。” 玉倾城眼中含泪,“也请娘娘保重,辅佐陛下,开创盛世。”
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龙天策府邸的马车渐渐装满。孩子们也知道即将离开,开始与长安的玩伴们一一告别。
龙不悔将自己的佩剑送给了秦珪的长子,笑道:“待我回长安,再与你切磋。”
龙思念与龙思梦,将自己绣的帕子送给了宫中的公主,约定书信往来。
龙思风与龙思言,则缠着龙天策,要他在渤海教他们骑马射箭。
新篇伊始:渤海潮涌长安月
神凰八年暮春,龙天策带着全家,离开了繁华的长安。
秦珪亲自送到城外的灞桥,文武百官随行。百姓们夹道相送,哭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
“秦王保重!”
“天策将军,常回长安看看!”
龙天策勒住马缰,回头望了一眼巍峨的长安城,望了一眼站在桥头的秦珪,深深一揖:“陛下,臣去了。”
“去吧,” 秦珪挥了挥手,眼中含泪,“记得你的话,国有诏,必回!”
“臣,铭记在心!”
龙天策调转马头,带着家人,缓缓向东方驶去。马车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路的尽头。
秦珪站在灞桥上,望着龙天策离去的方向,久久不愿离去。他知道,龙天策的离开,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大唐的“新篇章”,将在没有这位定海神针的情况下,继续书写。
数月后,渤海封地。
龙天策的府邸依海而建,气势恢宏却不失温馨。庭院里,孩子们在沙滩上追逐嬉戏,玉倾城陪着龙天策坐在廊下,看着潮起潮落。
“这里的海,比长安的湖,壮阔多了。” 玉倾城笑道。
“是啊,” 龙天策握着她的手,眼中满是惬意,“这才是我们的家。”
他拿起一封刚送到的长安来信,是秦珪写的,信中诉说着长安的近况,新政的推行,百姓的安乐,字里行间,满是对他的思念。
龙天策看完信,提笔回信。他告诉秦珪,渤海一切安好,孩子们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也时常关注朝政,若有需要,随时待命。
放下笔,他走到窗前,望着茫茫大海,又望向西方长安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属于龙天策的“新篇章”,是与家人共享天伦,是在渤海守护一方安宁,却也时刻准备着,在大唐需要时,再次挺身而出。
属于秦珪和大唐的“新篇章”,是在独立支撑中成长,是在没有龙天策的情况下,学会独自驾驭这艘巨轮,继续向着盛世的目标航行。
渤海的潮声,与长安的月色,遥相呼应,共同谱写着大唐王朝,以及那些缔造了它的英雄们,各自崭新而又紧密相连的篇章。而那句“国有诏,必回”的承诺,则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渤海与长安,将功臣与帝王,永远地联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