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诗词一万首 > 第578章 范云《别诗·孤烟起新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78章 范云《别诗·孤烟起新丰》

别诗·孤烟起新丰

范云

孤烟起新丰,候雁出云中。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折桂衡山北,摘兰沅水东。

兰摘心焉寄,桂折意谁通。

……

赏析:

《别诗·孤烟起新丰》为南北朝诗人范云之作,此诗借景抒情,以细腻笔触表达离情别绪与深切思念。

一、开篇勾勒,渲染离情氛围

1. 孤烟起新丰,候雁出云中:首句“孤烟起新丰”,“孤烟”升腾于“新丰”,“孤”字奠定孤寂基调,孤烟孑然升起,使画面空旷而萧索。“候雁出云中”,候鸟大雁自云中出现,大雁的迁徙暗示节序更替,增添漂泊之感。二者组合,营造出辽远、寂寥氛围,暗示离人漂泊命运,为全诗离别之情蓄势。

2.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草低金城雾”描绘金城之地,雾气浓重,草在雾中显得低矮,雾气带来压抑之感。“木下玉门风”写玉门关外,秋风起兮木叶下,展现出边关的萧瑟。诗人选取“金城”“玉门”两个边塞要地,以草、木受雾、风影响的景象,强化边塞的荒寒,衬托出离别的哀伤,情景交融,渲染出浓郁的愁绪。

二、直抒胸臆,倾诉相思之苦

1.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别君河初满”点明与友人分别时,河水正涨满,以水满象征离情之浓。“思君月屡空”则言分别后,时光流逝,月亮多次由圆转缺,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从未间断。“屡”字强调思念之久,“空”字凸显内心因思念而生的失落,直接而强烈地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三、借物言情,深化思念之情

1. 折桂衡山北,摘兰沅水东:诗人在衡山北折桂,于沅水东摘兰。“桂”与“兰”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美好、高洁。诗人采摘它们,意在将这份美好赠予友人,寄托深情。然而此刻与友人天各一方,美好的举动却无处安放。

2. 兰摘心焉寄,桂折意谁通:这两句以反问强化情感。虽已摘兰折桂,却不知向谁传达心意,深刻体现诗人无法与友人互通情意的无奈与惆怅,将思念之情推向更深层次,余味悠长,让人体会到那种深深的遗憾与牵挂。

四、艺术特色

1. 意象运用精妙:诗中“孤烟”“候雁”“金城雾”“玉门风”“桂”“兰”等意象丰富。这些意象或烘托气氛,或寄托情感,共同构建起充满感染力的情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情感深度。

2. 情景交融自然:前半部分借边塞之景烘托离情,中间直抒胸臆表达思念,后半部分借物抒情深化情感。景、情、物紧密结合,过渡自然,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情感的层层递进与细腻变化。

3. 结构层次分明:诗歌起笔以景引情,接着直接倾诉思念,最后借物深化情感,起承转合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完整,使离情别绪在有序的架构中得到充分表达。

……

解析:

1. 孤烟起新丰,候雁出云中

- 孤烟起新丰:“孤烟”,孤独升起的一缕炊烟,给人以单调、孤寂之感,象征着漂泊与孤独。“新丰”点明地点,可能是友人分别之地,或是想象中远方的某个地方。一个“起”字,赋予孤烟动态感,描绘出一幅在广袤背景下,一缕孤烟缓缓升腾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辽远、空旷且略带荒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孤寂的情感基调。

- 候雁出云中:“候雁”即大雁,它们随季节迁徙,是具有时间和漂泊寓意的典型意象。“出云中”,描绘大雁从高远的云层中穿出,展现出一种空旷、悠远的意境。大雁的出现,一方面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因为它们的迁徙遵循季节规律;另一方面,大雁的南来北往如同离人的漂泊,进一步强化了离别和漂泊的主题。

2.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 草低金城雾:“金城”指今兰州一带,是西北边塞的重要地区。“草低”描绘了草在雾气的重压下,呈现出低矮、萎靡的状态。“雾”不仅增加了画面的朦胧感,还营造出压抑的氛围。这句诗通过描写金城雾气中低矮的草,展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与压抑,烘托出离别的愁绪。

- 木下玉门风:“玉门”即玉门关,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常象征着边关的苦寒与遥远。“木下”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中树叶纷纷飘落的情景,“风”点明树叶飘落的原因是秋风的吹拂。此句描绘出玉门关外秋风扫落叶的萧瑟景象,强化了边塞的荒凉之感,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哀伤气氛。

3.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 别君河初满:直接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情景,“河初满”说明分别时河水刚刚涨满,以河水的盈满暗示离情的浓厚。水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比喻情感,这里满溢的河水象征着诗人与友人分别时内心满溢的不舍之情。

- 思君月屡空:“思君”表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月屡空”,“屡”表示多次,“空”字用得极为精妙,一方面指月亮多次由圆变缺,时光不断流逝;另一方面,“空”也传达出诗人因思念友人而内心产生的空虚、失落之感。此句通过时间的推移,强调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随着岁月流逝而愈发浓烈。

4. 折桂衡山北,摘兰沅水东

- 折桂衡山北:“折桂”在古代文化中有多重含义,常象征着获得功名、美好事物或表达对他人的祝福。“衡山北”点明地点。诗人在衡山之北折下桂枝,这一行为可能蕴含着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能够获得成功、幸福,也可能是以折桂这一美好举动来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摘兰沅水东:“兰”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高洁的品格、美好的情感。“沅水东”指明地点。诗人在沅水之东摘下兰花,同样是借兰花这一美好意象来传达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兰花的高洁象征友人的美好品质,或借此表达自己对友人纯洁的思念。

5. 兰摘心焉寄,桂折意谁通

- 兰摘心焉寄:诗人已经摘下了兰花,却发出“心焉寄”的疑问,即不知道将自己内心的这份深情寄托到何处。此句将诗人的无奈与惆怅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尽管有美好的心意,却因与友人的分离而无法传达。

- 桂折意谁通:同样,诗人折下桂枝后,也不知该向谁去传达这份心意。“意谁通”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无法与友人互通情意的苦闷,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推向了更深层次,使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深深的遗憾与牵挂。

……

句译:

1. 孤烟起新丰,候雁出云中

- 新丰之地,一缕孤烟袅袅升起,云中,迁徙的大雁翩翩飞出。

2.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 金城被雾气笼罩,草儿在雾中显得低矮,玉门关外秋风劲吹,树叶纷纷飘落。

3.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 与你分别时,河水刚刚涨满,思念你之后,月亮已多次圆了又缺。

4. 折桂衡山北,摘兰沅水东

- 在衡山的北面折下桂枝,在沅水的东边摘下兰花。

5. 兰摘心焉寄,桂折意谁通

- 兰花摘下,内心的深情向何处寄托?桂枝折下,这份心意又能与谁相通?

……

全译:

在新丰这个地方,一缕孤烟缓缓升起,云中,迁徙的大雁悠然飞出。

金城一带雾气弥漫,浓重的雾气压得草儿都显得低矮,玉门关外秋风飒飒,劲风吹得树叶纷纷飘落。

与你分别的时候,河水刚刚涨满,自我思念你以来,月亮已经多次由圆变缺。

我在衡山的北面折下桂枝,又在沅水的东边摘下兰花。

兰花虽已摘下,可我满心的情意该向何处寄托呢?桂枝也已折取,这份心意又能让谁知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