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神事业部”那特立独行的招聘准则,如同一面迎风招展的奇异旗帜,迅速在“卷王之王”公司内部,甚至在外部的技术圈子里,吸引了大量关注。起初,大多数人抱着看热闹甚至嘲讽的心态,认为林眠在胡闹,这种“不问技术问睡眠”的团队注定成不了气候。
然而,当第一批经过林眠“睡眠面试”筛选的成员名单(尽管尚未正式公布,但总有风声透出)逐渐清晰时,那些等着看笑话的人渐渐笑不出来了。
因为加入这个“睡神事业部”的,并非他们想象中的“混子”或“懒汉”,反而是一批身份特殊、能力出众,却因为各种原因在原有体系中感到格格不入甚至被边缘化的“异类”。
首先闻风而动的,是公司内部那些早已对无休止内卷深恶痛绝的技术骨干。
老周,服务器架构组的元老级人物,技术功底深厚,解决过无数疑难杂症。但他性格耿直,不善言辞,更厌恶为了迎合上级而参与无意义的技术辩论和ppt表演。在赵乾推崇“能说会道”、“会讲故事”的氛围下,他逐渐被边缘化,空有一身本事却无处施展。看到“睡神事业部”的招聘启事和传闻中的面试问题,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递交了内部转岗申请。面试时,面对林眠关于睡眠的问题,他回答得干脆利落:“十点睡,六点起,雷打不动。睡不好,代码都写不利索。” 林眠当场拍板。
小李(并非之前崩溃的那个实习生),原算法组的中坚力量,曾提出过几个极具前瞻性的算法构想,却因为无法在短期内证明其“商业价值”而被束之高阁。他本人是个深度失眠患者,长期受困于压力和焦虑。当他忐忑地告诉林眠,自己需要药物辅助睡眠,并且正在接受心理疏导时,林眠没有流露出任何异样,只是问:“你认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你的状态会更好,创造力会更强?” 小李沉默良久,回答:“一个……不急着要‘ immediate results ’(立即见效的结果),允许思考和失败的地方。” 于是,他也收到了橄榄枝。
不仅是技术岗位,其他职能领域也有能人投奔。
市场部的一位资深品牌策划,阿雅,以创意独特、洞察深刻着称。但她极度反感为了KpI而制造虚假热度、炮制低质内容的行为,因此与强调“流量至上”的现任主管矛盾颇深。她看到“睡神事业部”强调“健康”、“可持续”,仿佛看到了理想照进现实的一丝缝隙。面试时,她直言不讳:“好的创意需要放空和沉淀,而不是在数据焦虑里不停地刷热点。我相信慢就是快。” 林眠欣赏她的清醒。
甚至,还有一位来自竞争对手公司、早已厌倦了无休止加班和办公室政治的运营高手,在业内论坛上看到关于“睡神事业部”的讨论后,主动联系了陈默,表达了强烈的加入意愿。
这些人,就像散落在各处的、休眠已久的火山。他们拥有强大的能量和潜力,却因为与环境的不兼容而被迫沉默,或者主动选择了“休眠”。他们有的被现有体系排斥,有的自我放逐,但内心对创造价值的渴望从未熄灭。
“睡神事业部”的出现,和林眠那套看似荒谬实则直指核心的招聘理念,像一道集结令,唤醒了这些“休眠火山”。他们看到了一个可能尊重他们工作节奏、允许他们按照自己擅长的方式思考和创新、甚至鼓励他们“睡觉”的地方。
短短时间内,“睡神事业部”以惊人的速度,集结起一支小而精悍、成分复杂却目标一致的团队。这些人年龄、背景、专长各异,但共同的特点是:都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都曾深受内卷之苦,都极度渴望一个更健康、更专注的工作环境,并且——都认同“休息是权利,更是高效源泉”的基本理念。
这支团队,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不像其他部门那样“鸡血满满”、“斗志昂扬”,他们甚至显得有些“安静”和“迟缓”。但知情者却能感觉到,在那平静的表面下,涌动着的是被压抑已久、终于找到出口的磅礴能量和创造力。
他们是一伙“休眠火山”,暂时收敛了炽热的岩浆和喷发的欲望,在林眠划出的这片“保护区”里,默默地积蓄着力量,等待着合适的时机,迸发出照亮整个行业的光芒。
赵乾冷眼旁观着这支队伍的集结,心中冷笑连连:一群被淘汰的失败者,一个异想天开的领导者,能成什么气候?
而老板则心情复杂,既希望林眠真能创造奇迹,又隐隐担忧这支过于“特殊”的队伍会彻底脱离掌控。
无论如何,“睡神事业部”这艘奇特的航船,已经搭载着一群慕名而来的“睡神”们,正式起航了。它的目的地无人知晓,但它的航行方式,注定将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