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神事业部”的团队初步集结完毕,这群从公司各处“休眠火山”中汇聚而来的成员,带着各自的特质和些许的不安,聚集在临时划拨的、尚带着装修气味的办公区里。没有鸡血沸腾的誓师大会,没有令人窒息的KpI指标,林眠召开的第一次全员项目启动会,气氛平静得甚至有些……悠闲。
会议室的窗户开着,初秋微凉的风吹拂进来,稍稍驱散了新家具的味道。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神态各异——有关技术大牛老周习惯性的严肃,有前算法骨干小李带着黑眼圈的疲惫与好奇,有品牌策划阿雅跃跃欲试的兴奋,也有其他新成员脸上或多或少的试探与观望。
林眠站在白板前,没有冗长的开场白,直接切入主题。
“我们事业部成立的初衷,大家应该都清楚。”他的声音平稳,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不是为了让各位换个地方继续内卷,而是为了探索和实践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同时也真正高效的工作方式。”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理念需要载体,口号不如行动。我们的第一个项目,不追求立刻产生惊天动地的商业价值,而是要解决我们自身,以及未来可能加入我们的同事,最切身的痛点。”
他在白板上写下了几个关键词:【专注】、【休息】、【效率】。
“在现有的工作环境下,是什么在不断侵蚀我们的专注力,剥夺我们的休息时间,最终拉低我们的效率?”林眠抛出了问题。
台下有人小声回答:“没完没了的消息通知……”
“随时可能响起的电话和会议邀请……”
“自己也不好意思停下来,总觉得得找点事做……”
“没错。”林眠肯定了这些回答,“无形的干扰,自我的焦虑,是比明确的任务更消耗精力的东西。所以,我们第一个项目,就是打造一款我们内部使用的效率工具——”
他转身,在白板的核心位置,用力写下了项目的暂定名:
“静域”
“顾名思义,这款工具的目标,是为我们的工作,创造一片‘安静的区域’。”林眠解释道,“它的核心功能将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他开始逐一阐述,每说一点,就在白板上列出:
“一、智能通知过滤器。”
“这不是简单的勿扰模式。‘静域’将对接公司的通讯系统和日程系统,通过预设规则和简单的AI学习,自动识别并阻断所有非紧急的通知、邮件和即时消息。比如,非直接@你的群聊、非项目核心组的常规汇报、下班后的非紧急工作沟通等。确保在需要专注的时候,不被无关信息碎片打扰。”
“二、强制性休息提醒与执行。”
“我们将设定科学的工作-休息间隔。‘静域’会在设定时间(如每工作90分钟)强制弹出休息提醒,并暂时锁定工作电脑界面(可选择延迟5-10分钟,但有次数限制)。休息期间,屏幕会显示舒缓的图片或简单的拉伸指引,鼓励用户真正离开座位,活动身体,放松眼睛。午休时间,则会启动更长时间的保护模式。”
“三、内置环境音与睡眠辅助。”
“针对部分同事的午休或短暂小憩需求,‘静域’将集成高质量的白噪音、自然声(如雨声、海浪)或助眠音乐播放功能。用户可以自定义播放时长和内容,帮助快速进入放松状态,提升短暂休息的质量。”
林眠说完,放下笔,看向众人:“这就是我们的一号项目。它不直接产生利润,但它的成功,将直接决定我们事业部能否真正践行‘健康高效’的理念,能否让‘带薪睡觉’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可操作、可保障的现实。”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团队成员们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疑惑,逐渐转变为惊讶、思索,甚至……兴奋。
老周摸着下巴,眼中闪烁着技术人遇到有趣挑战时的光芒:“智能过滤规则的设计是个难点,要平衡准确性和灵活性。”
小李揉了揉还有些困倦的眼睛,低声说:“如果能真的屏蔽掉那些垃圾通知……我可能就不用吃安眠药了。”
阿雅则已经开始构思:“‘静域’的品牌形象和交互体验很重要,要让人感觉是帮助,而不是另一个强制管理的工具……”
这个项目,太对这群“睡神”的胃口了!
它不卷,甚至有点“反卷”。
它关注的是人本身的状态,而非冷冰冰的数据。
它的成功标准,不是拉来了多少用户,创造了多少营收,而是团队成员们是否因此获得了更高质量的专注和更充分的休息,整体效率和创造力是否得到了提升。
“项目的初步周期定为两个月。”林眠最后说道,“我们需要一个精简的跨职能小组:后端(老周牵头)、前端、算法(小李可以参与规则设计)、产品设计(阿雅负责)和测试。具体分工,会后我们细化。”
他没有问“有没有信心”之类的空话,直接进入了执行层面。
会议结束,团队成员们离开时,脚步似乎都比进来时轻快了一些。他们低声交流着,讨论着技术细节和设计想法,脸上带着一种久违的、属于创造者的专注和热情。
首个项目——“静域”。
一款旨在“助眠”、保障休息、提升专注的内部办公软件。
这本身就像是一个行为艺术,是“睡神事业部”向旧有工作方式发出的第一声,温和却坚定的挑战。
林眠看着团队成员们离去的背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只有先解决自身的问题,让自己成为理念的受益者和践行者,他们才有可能去影响更广阔的世界。
“静域”的代码,即将开始编写。
而“带薪睡觉”的梦想,也正随着这行行代码,一步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