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针途 > 第8章 三省试点艰难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医疗火车的汽笛在秦岭山脉间回荡,标志着三省试点工作的正式开始。车厢里,林闻溪和他的团队围坐在铺满地图和文件的长桌旁,气氛凝重。

“同志们,从今天起,我们的方案将接受真正的检验。”林闻溪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三个省份,“陕西、山西、河南,三省情况各异,困难也会各不相同。”

顾静昭补充道:“根据前期调研,陕西主要是药材供应问题,山西是地方势力阻挠,河南则是疫情复杂。”

郑守旧推了推眼镜,难得地主动发言:“我已经联系了各省的西医同仁,他们会配合工作,但也要求我们‘科学行事’。”

火车第一站停在陕西境内的一个山区小县。果然如预料,当地的药材供应几乎断绝。

“不是我们不愿意提供药材,”当地药材商会长老李无奈地说,“山里的好药都被战争时期的日军搜刮完了,新药材还没长成,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林闻溪没有气馁,而是带着医疗队上山考察。在一位老药农的指导下,他们发现山中其实还有不少野生药材,只是采集困难。

“我们可以组织村民有序采集,”林闻溪提议,“同时在山坡上开辟新药园,种植生长周期短的品种。”

老药农却摇头:“药材不是庄稼,不是种下去就能长的。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土壤、阳光、湿度...”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黄慎之介绍的一位农业专家及时赶到。这位姓赵的专家研究了当地土壤气候后,提出了一套间作套种方案:“可以在玉米地里套种柴胡,在果树下种植黄芪,这样既不占用耕地,又能保证药材生长。”

试点工作这才艰难起步。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采集来的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炮制方法也不规范。

郑守旧严格检测后表示担忧:“这样不规范的药材,疗效无法保证,甚至可能有毒副作用。”

就在团队内部为此争论不休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药师主动找上门来:“听说你们为药材的事发愁?老朽或许能帮上忙。”

原来这位老人是当地有名的药师世家传人,战争期间隐居深山。林闻溪三顾茅庐,终于请动老人出山,指导药材的采集和炮制。

在老人指导下,医疗队建立了简易的药材加工点,制定了统一标准。郑守旧检测后终于点头:“现在这些药材可以放心使用了。”

陕西的试点刚有起色,医疗火车又驶向山西。这里的挑战完全不同——地方宗族势力强大,对外来医疗队充满戒心。

“我们村有自己的郎中,不需要外人插手。”一个村庄的族长直接拒绝医疗队进村。

更棘手的是,当地一些传统郎中担心医疗队抢生意,暗中散布谣言:“那些人在药里下毒,要害我们山西人!”

医疗队在第一个村子就吃了闭门羹。村民们远远看到白色车厢就紧闭门户,连孩子都被关在家里。

顾静昭想到一个办法:“他们不信我们,但总信事实。我们就在村外设点,免费看病发药,用效果说话。”

于是医疗队在村外搭起帐篷,每天接待病人。起初只有几个胆大的村民试探性地前来,但治疗效果一传十,十传百,前来就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危急病例上。族长的小孙子突发急病,高烧抽搐,村里的郎中都束手无策。绝望之下,族长只好求助于医疗队。

林闻溪亲自诊治,中西医结合,连夜抢救,终于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老族长感激涕零,不仅允许医疗队进村,还主动提供祠堂作为临时医疗点。村里的郎中也放下成见,开始向医疗队学习新的诊疗方法。

就在山西试点渐入佳境时,河南传来疫情紧急的消息——黄河泛滥后疫病流行,已经有多人死亡。

医疗火车连夜赶往河南。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洪水过后的一片狼藉,灾民挤在临时帐篷里,咳嗽声、呻吟声不绝于耳。

更糟糕的是,这里同时爆发了疟疾、痢疾和流感三种疫情,医疗队人手严重不足。

“必须立即分头行动!”林闻溪果断部署,“郑教授带一队人负责水源消毒和环境卫生;静昭带一队人设立隔离区;我带一队人巡回诊疗。”

工作刚展开就遇到新困难——当地百姓迷信盛行,很多人宁愿求神拜佛也不愿就医。

一个老妇人抱着生病的孩子躲开医疗队:“不能吃药,吃了药就把病魔关在体内了,得请大神送走才行。”

与此同时,一些神汉巫婆趁机敛财,散布“医疗队冲撞神灵”的谣言。

面对这种情况,单纯的医疗手段已经不够。林闻溪想起黄慎之的建议,把健康教育作为突破口。

医疗队找来当地教师和学生,培训他们基本的卫生防病知识,通过孩子们影响家庭;又编写了通俗易懂的防疫顺口溜,用当地戏曲形式表演。

渐渐地,百姓开始接受医疗队的建议:喝开水、勤洗手、灭蚊蝇...

然而最大的挑战还在后头——药材即将用尽,而洪水中断交通,新药材运不进来。

“只能就地取材了。”林闻溪带着队员走访当地老中医,整理出能用本地药材替代的方剂。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郎中提供了宝贵经验:“洪水过后必发疟疾,可用青蒿鲜汁治疗效果最好。”

这个建议救了急。医疗队组织村民采集青蒿,制成药剂,有效地控制了疟疾蔓延。

正当疫情初步控制时,林闻溪自己却倒下了——连日劳累加上感染,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炎。

高烧中,林闻溪仍然惦记着工作:“疫情数据...药材库存...培训进度...”

顾静昭守在他床前,心疼又无奈:“你先顾好自己吧,医疗队离不开你。”

让人意外的是,曾经最反对中医的郑守旧,这次却主动提出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林闻溪。

“西药控制感染,中药调理扶正。”郑守旧认真地说,“这是我这几个月学到的最宝贵的经验。”

在团队的精心照料下,林闻溪逐渐康复。而当他能再次下床工作时,发现三省试点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陕西的第一个药材基地开始收获,质量达到标准; 山西的宗族村庄主动邀请医疗队设立固定医疗点; 河南的疫情得到控制,当地政府承诺将医疗体系纳入重建计划。

更令人欣慰的是,各地涌现出一批接受过培训的基层医疗人员,他们将成为不走的医疗队。

回延安的列车上,团队成员虽然疲惫,但脸上都带着成就感。

郑守旧感慨道:“这三个月比我过去十年学的都多。医学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

顾静昭翻看着各地报上来的数据:“试点地区的婴儿死亡率已经下降了百分之十五,常见病诊疗覆盖率提高了二十个百分点。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林闻溪却看着窗外,若有所思:“成绩是有,但问题还很多。药材供应不稳定,基层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民众健康意识仍然薄弱...”

“你啊,总是看到不足。”顾静昭无奈地笑笑。

“因为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林闻溪转过身,目光坚定,“三省试点的经验要总结推广,问题要研究解决。下一步,我建议编写《赤脚医生手册》,让更多没有正规医学教育背景的人能够掌握基本的医疗技能。”

郑守旧立即响应:“这个主意好!我可以负责西医部分的内容。”

“我负责中医部分。”顾静昭接着说。

“那我就负责把你们的内容整合成通俗易懂的实用手册。”林闻溪笑道。

火车在夜色中穿行,车厢里的灯光映照着三张疲惫却充满希望的脸庞。他们不知道的是,前方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们,但此刻,成功的喜悦和使命的重任,让这个团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远处,又一站灯火通明。新的困难、新的希望、新的挑战,永远在路上。而医疗火车,正如中国医疗事业的缩影,在曲折中前行,在艰难中成长,终将驶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