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挣钱一本通 > 第277章 什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7章 什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普通人而言,“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是最稳的 “赚钱本事”—— 它不像风口那样转瞬即逝,也不需要巨额资本加持,只要能精准识别问题、高效拆解问题、落地解决方案,就能把 “别人的麻烦” 变成 “自己的收入”。但很多人困惑:到底什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人能解决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把问题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财富?这篇文章会带你理清从 “解题” 到 “赚钱” 的完整逻辑。

一、什么是真正的 “解决问题的能力”?4 个核心维度

解决问题,不是 “面对问题” 的焦虑,不是 “介入问题” 的混乱,更不是 “和稀泥” 的妥协,而是把问题转化为 “有效结果” 的全过程。真正的解决问题能力,包含 4 个层层递进的维度,缺一不可。

1. 第一维度:识别问题 —— 找到 “真问题”,而非 “假症状”

很多人解决不了问题,根源是 “连问题是什么都没搞懂”—— 把 “症状” 当成 “根因”,把 “客户想要的产品” 当成 “客户的真实需求”,最终只能做 “无用功”。

比如有人想买 “钻头”,表面看是需要 “一个工具”,但深层需求是 “打一个孔”—— 如果商家只盯着 “卖钻头”,而忽略 “客户打孔是为了挂照片、装书架”,就可能错失提供 “打孔 + 安装” 套餐的机会。再比如产品失败,很多时候不是 “产品不好”,而是 “解决了错误的问题”—— 比如手机厂商一味追求 “屏幕更大、像素更高”,却忽略用户 “续航焦虑” 的核心痛点,最终被市场淘汰。

识别 “真问题” 的关键,是跳出 “表面需求” 看 “底层任务”:不要问 “用户想要什么产品”,而要问 “用户使用产品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不要纠结 “问题的表现是什么”,而要追问 “问题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只有抓住 “真问题”,后续的解决方案才有意义。

2. 第二维度:描述问题 —— 用 “结构化表达” 聚焦核心

找到 “真问题” 后,很多人又会陷入 “表达混乱” 的困境 —— 说半天说不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要么东拉西扯,要么掺杂主观情绪,导致解决方案也跟着跑偏。

真正清晰的问题描述,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一句话说透本质+结构化呈现逻辑。如果一件事不能用一句话精简表达,说明你还没想清楚;如果描述中混杂着 “事实”“直觉”“担忧”,说明你还没抓住核心。

ScqA 框架:用 “情境(Situation)- 冲突(plication)- 问题(question)- 答案(Answer)” 的结构梳理问题。比如 “(情境)公司近 3 个月客户流失率上升 10%;(冲突)老客户反馈服务响应慢,新客户觉得产品上手难;(问题)如何同时解决服务效率和产品体验问题?(答案)计划优化客服流程 + 推出新手引导课程”。

六顶思考帽:用 “白帽(事实)、红帽(直觉)、黑帽(风险)、黄帽(乐观)、绿帽(创意)、蓝帽(流程)” 的角度拆解问题。比如分析 “是否做付费社群”,白帽列 “同类社群定价、用户需求数据”,红帽说 “直觉觉得用户有付费意愿”,黑帽提 “担心后续服务跟不上”,这样能全面覆盖问题维度,避免偏颇。

3. 第三维度:拆解问题 —— 把 “大麻烦” 拆成 “小步骤”

面对复杂问题,很多人会望而却步,觉得 “太难了,解决不了”。但实际上,再大的问题,只要拆解得足够细,就能找到突破口 ——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 “害怕问题大”,而是 “学会拆分问题”。

拆解问题的核心逻辑是:先分 “明确 \/ 未明确”,再用 “树状图” 分层拆解。

第一步,先把问题分为 “已明确的问题”(比如 “薪水下降” 中 “公司最近在裁员”)和 “未明确的问题”(比如 “行业整体是否在降薪”),优先解决已明确的部分,减少不确定性。

第二步,用树状图拆解已明确的问题。比如 “薪水下降” 可拆为 “行业因素”(行业整体不景气、竞品薪资下调)、“公司因素”(业绩下滑、裁员降薪)、“个人因素”(绩效不达标、岗位价值低),每个分支再继续拆到 “可执行的小问题”(比如 “个人因素” 可拆为 “是否需要提升技能”“是否需要主动沟通加薪”)。

就像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再大的问题也能通过 “拆解” 变成一个个可解决的小任务;也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解决完小任务,大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4. 第四维度:落地执行 —— 用 “快速验证” 测试方案

很多人有了解决方案,却迟迟不行动,要么怕 “方案不完美”,要么怕 “失败”。但实际上,没有 “绝对完美” 的方案,只有 “通过实践验证的有效方案”—— 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 “落地执行 + 快速迭代”。

“构建 - 测量 - 学习” 模型:

构建:先做出 “最小可行产品”,比如想做 “时间管理服务”,不用先开发复杂课程,先推出 1 对 1 的简单咨询;

测量:收集用户反馈,看 “方案是否解决了问题”(比如咨询后用户是否觉得时间管理效率提升);

学习:根据反馈优化方案,比如用户觉得 “咨询太笼统”,就推出 “针对职场人的专项时间管理课”。

快速失败,其实是接近成功最快的方式 —— 在自己身上试错,成本最低;根据反馈调整,效率最高。哪怕一开始方案很粗糙,只要能解决部分问题,就有优化的空间。

二、普通人能解决哪些问题?从 “自身经历” 挖金矿

很多人觉得 “我没什么特殊技能,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但实际上,普通人最擅长解决的,是 “和自己经历相关的问题”—— 从自己的痛点、经验、信息差里,就能挖出大量 “高价值问题”。

1. 从自身经历挖 3 类高价值问题

高频痛点问题:你过去频繁遇到的麻烦,就是别人的需求。比如你曾长期被 “时间管理混乱” 困扰,后来总结出一套方法,那 “帮别人做时间管理” 就是你的机会;你曾被 “职场沟通不畅” 坑过,后来摸索出沟通技巧,那 “职场沟通咨询” 就是你的方向。这类问题的优势是 “用户基数大、需求稳定”,容易找到付费客户。

高情绪痛点问题:能引发强烈情绪的问题,用户付费意愿更强。比如 “产后抑郁调节”“育儿焦虑缓解”“单身孤独疏导”,这类问题关乎用户的 “心理需求”,只要能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用户愿意为 “情绪价值” 买单。

信息差问题:你知道但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就是稀缺资源。比如你在小众领域(如手作、露营)有经验,能提供 “新手避坑指南”;你在某行业(如装修、求职)有内部经验,能分享 “行业内幕”;甚至你因 “独特经历”(如海外留学、慢性病调理)掌握的信息,都能帮到有同样需求的人。

2. 评估资源:你的 “能力 + 资源” 就是解决方案

找到问题后,不用急着行动,先评估 “自己是否能解决”—— 核心看两点:能力匹配度、资源杠杆。

能力匹配度:你的优势是否能支撑解决方案?比如你擅长沟通,就适合做 “咨询服务”;你擅长写作,就适合做 “数字产品(如电子书、课程)”;你擅长动手,就适合做 “实操指导(如手工教学、装修监理)”。不要强行做 “超出能力范围的事”,用自己的优势解决问题,效率最高、效果最好。

资源杠杆:你的现有资源能否降低启动成本?比如你人脉广,就能快速找到第一批测试用户;你有平台账号(如小红书、抖音),就能免费宣传;你会用工具(如 Notion、canva),就能快速制作课程或资料。资源不是 “必须有”,但善用现有资源,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三、如何把 “解决问题” 变成钱?3 步实现变现

找到问题、有了解决方案后,最后一步就是 “变现”—— 把 “帮别人解决问题” 转化为 “可持续的收入”。普通人可以按 “标准化→最小化启动→产品化升级” 的路径,逐步放大收益。

1. 第一步:标准化 —— 把 “个人经验” 变成 “可复制产品”

变现的核心是 “可复制”—— 如果只能 1 对 1 解决问题,收入会受时间限制;只有把经验变成 “标准化产品 \/ 服务”,才能突破时间瓶颈。普通人适合从 “轻量级商业模式” 入手,主要分 5 类:

付费咨询:1 对 1 解决个性化问题(如职场咨询、育儿咨询);

社群产品:一群人共享解决方案(如减肥社群、读书社群);

陪跑服务:阶段性跟进指导(如 30 天时间管理陪跑、高考志愿填报陪跑);

数字产品:一次制作多次售卖(如电子书、线上课程、模板资料);

订阅制产品:定期提供价值(如每周职场干货、每月行业报告)。

2. 第二步:最小化启动 —— 用 “低成本测试” 验证需求

不要一开始就投入大量时间做复杂产品,先从 “人工服务” 开始,低成本验证需求。

比如你想做 “冥想缓解焦虑” 的服务:

初级阶段:先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 “用冥想缓解焦虑” 的经历,吸引有同样困扰的人,推出 199 元 \/ 小时的 1 对 1 咨询,测试 “是否有人愿意付费”;

中级阶段:收集咨询反馈,发现用户需要 “更系统的方法”,就录制 “21 天冥想课”,上架到小程序定价 99 元,实现 “一次制作多次售卖”;

高级阶段:发现用户需要 “持续陪伴”,就推出 “冥想陪跑社群”,定价 299 元 \/ 月,提供 “课程 + 打卡 + 答疑” 服务,提升用户粘性和复购率。

再比如你有 “装修省钱” 的经验:

先在朋友圈分享 “装修踩坑指南”,吸引有装修需求的人;

推出 39 元的 “装修预算模板 + 避坑 pdF”,测试销量;

发现用户还需要 “建材推荐、家具选购”,就推出 5000 元 \/ 户的 “装修顾问服务”,对接建材商、提供搭配建议,在小区内快速接单。

3. 第三步:产品化升级 —— 从 “个人服务” 到 “自动化变现”

当需求被验证后,再逐步升级为 “自动化产品”,减少自己的时间投入。比如:

用工具把 “咨询流程” 模板化,推出 “自助咨询问卷”,用户填写后自动生成方案;

结合 AI 开发 “自动化服务”,比如做 “职场话术生成器”,用户输入场景(如 “和老板谈加薪”),自动生成话术;

打造 “平台模式”,比如做 “冥想服务平台”,招募更多冥想导师入驻,你从中抽取分成,实现 “睡后收入”。

哪怕你暂时做不到 “自动化”,只要能把 “个人经验” 转化为 “可复制的产品”,就能摆脱 “时间换钱” 的困境,实现收入的突破。

对普通人而言,不需要羡慕 “风口上的人”,也不需要焦虑 “没资本没背景”—— 你自己的经历、痛点、经验,就是最宝贵的 “赚钱资源”;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最稳的 “铁饭碗”。

从 “识别自己的痛点” 开始,到 “把经验变成解决方案”,再到 “用产品化实现变现”,每一步都不难,难的是 “开始行动”—— 怕方案不完美,就先做最小可行产品;怕没人买单,就先找 10 个用户测试;怕失败,就把失败当成 “优化的反馈”。

记住:没解决过问题,能发现问题也是好事;解决了小问题,就能赚小钱;解决了大问题,自然能赚大钱。你的 “解题能力”,就是你最核心的 “赚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