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200章 洞口的日出与契约的黄昏 /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0章 洞口的日出与契约的黄昏 /

第三卷·官渡之战 \/ 第200章 \/ 洞口的日出与契约的黄昏 \/

秦岭的风在黎明前终于停了一刻。天尚未亮透,洞口已先亮了一线,像有人用极细的刀在黑布上划开一道缝,缝里透进一丝极冷极清的金。狼洞外的枯草挂着霜,霜尖在光里发白,像一枚枚静止的火。

辛越先醒。他没有立刻起身,只把掌心按在岩壁上,感受石头里还残着的夜凉——那凉从手心走到心口,把一夜奔袭留下的火气压平。他摸到洞口横木的裂,那里夹着一角小绢,露出一笔极细的“缓”。他指腹轻轻一按,又放开,这一按,像对夜里那句未说完的话作了收束。

他坐起,缩紧披风,把腰侧的结往里压了半寸。结仍在右侧三寸,只是更隐。背口的伤在这一收里发出迟到的一阵钝痛,他没有皱眉,只轻轻吐了一口气,让疼与气一起从齿缝里慢慢消下去。他回头看洞里——昨夜临别前,他和那只“鹰”只是各退半步,什么也没留下,什么也没带走,只有这角“缓”,像一枚不落在谁手里的契。

“走北。”他在心里再说一遍,拄着那根用灰抹过的短麻杆起身,出了洞。

洞口的日出不是霎时喷薄,而是极耐心的铺展:先是一抹淡金,贴在远山脊线上;随后,光在碎石和雪之间慢慢流动,像水从高处一点点漫下来,把夜的边拭干。他站在洞檐下,眼睛稍一睁一合,视线便像刀从鞘里轻轻退了一寸——何处实,何处虚,何处风还在收,何处可以放他去走。远处山坳的阴影里,偶有鹰影掠过,不鸣;近处的雪面上,昨夜留下的几串八寸缓被晨风轻轻削薄,却不曾抹平。

他沿着兽径往北,步长仍旧八寸。每一步都像在一张看不见的纸上落字,字不求大,只求正。他并不急着赶路。他知今朝的第一缕风要看人心,他要让自己的心先走到风前面去。

——

比日出更早动身的,是“鸩”的女首领。她夜里换了道线,从“狼窝”转入东北的小梁谷,绕了两处松栈和一处旧矿洞,把灰图按约送到“榆根”。晨光一到,她把空筐倒过来,在榆根阴影里轻轻一扣。麻布下的土仍平。她抬手,把自己的指背在根须上擦了一下,擦掉一路的霜。她没有等——“灰图已北”,等不是她的事。

她回转身时,远远看见一个瘦影自北坡上来,步子轻,眉眼干净,是她手下少年。少年背着一卷细竹,竹上刻着夜里“看雪”的节律与“听鞘”的点。他把竹卷递上,低声:“东面‘粥棚’已北移半里。梁兴还‘缓’。”又压低声,“城里‘医手’按住一口‘急’。”

女首领的眉在晨光里挑了一挑。“医手”二字落在她耳里时,她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并非战场的钦敬——她见过刀如何分生死,也见过一根针如何把死亡从喉骨里拨开半分。她对少年点了点头,指向南侧:“告‘看雪’人:今日看‘鞘’,少看‘风’。风将乱,鞘里的那一声,才是真。”

——

潼关女儿墙,梁兴披裘立在风小的一角,手背按着墙砖。东方将明未明,粥棚冒起来的第一缕薄烟先到了。他盯着那缕烟,静静地呼了口气:“再得罪一回。”主簿在侧低声,“将军,人家骂你‘缩’。”

“缩一口气,喘得过。”梁兴笑,笑意淡淡,“把米再送三里,送到风口边,别让人冻着。”他说“把风口占了”。主簿抬头,这句不似军令,却像某种古老得近乎本能的护。他应诺而去。

梁兴在女儿墙上略略叩了一下砖。叩声轻到几不可闻。他不是向神,他向自己:今日仍缓。缓,是他与这座城、这口关、这条河、这口北风之间的约。他不知这约能守多久,但今日守下便值。黄昏之前,有多少人能在粥棚边把粥喝完,便有多少口气能喘完。

——

许都,东偏殿。荀彧立在窗下,看着天边淡金生起,像一条极细的丝慢慢往上挑。他袖里夹着一封小简,简上四个字“勿急、勿杀”,墨已干,纸角却有一粒难以察觉的药灰。他低头,指腹把灰轻轻拈掉,笑意至淡:医者在城里按住一口“急”,这一粒灰便可算这个城给彼此的一枚凭据。

曹操入殿,衣领上带着清晨的冷。他坐下,目光先落在荀彧手里的简,又落到案上新到的军报。郭嘉稍迟一步,靠柱而立,薄咳两声,笑:“今朝风要偏北。”

“北到哪?”曹操问。

“到粮。”郭嘉道,“乌巢在风线上,火未点,柴先干。”他回首看荀彧,“文若的‘缓’再给一日幺?”

荀彧淡淡一笑:“‘缓’不是给,是守。守得住,便有另一日;守不住,今日便是‘黄昏’。”他把那封简轻轻按在案角,“丞相,契约有两道。一道写在纸上,‘勿急勿杀’——这是与天子的约;一道写在人心里,‘粥、衣、医’——这是与许都百姓的约。前者不破,后者才有凭。”他顿了一顿,补一句,“还有一道,写在刀鞘里——‘叩’。”

曹操静了一息,忽道:“昨夜太医署门前没血?”荀彧点。曹操轻轻敲案一下,敲声不重,像他把一个杀念在心底按了按。他抬眼,“便再缓一日。回头把韩暝叫来。“梆”,暂不还。”

郭嘉笑得更淡:“丞相也学‘按’。”曹操瞥他一眼,笑:“按到该拔时,再拔,声才大。”

——

太医署,晨光透过窗纸,像一层极薄的鱼肚白。吴硕提针盒坐下,把针一支支擦净收回。小徒端来药汤,问:“师父,昨夜那人,还活吗?”

“活。”吴硕道,“活着,才知道手被‘按’住是什么滋味。”他把门环轻轻抬起,又轻轻放下,叩声在门背后走了一圈,“你记着:天下刀多,能按住刀的人少。医者不杀,却要会按;兵者会杀,也要会按。按,是夜里救人,白日救城。”小徒听得认真,眼里那点惊悸终于渐渐收住。

门外有轻轻的一声“叩”。吴硕停笔,微笑:“王将军?”

门开一线,王子服侧身入内。昨夜的便装仍未换净,眼里却更清。他在门槛内立,拳抱一揖:“吴卿有劳。”吴硕摇头:“各按其所当按。”王子服放下一小囊,“昨夜那人,交了。城里‘急’收去一口,‘缓’才落得住。”他转身欲走,忽又回首,“殿中那边——”

吴硕把大拇指往袖里一按,是“稳”。王子服便走。门环落回,发出一声极小而清的响。

——

城外北麓,辛越沿着兽径越过两道小坡,来到昨夜与女首领约定的“石鼻”。“石鼻”是一块自然从崖身突出的青石,远看像一只侧脸,鼻尖朝北。他伸手在石鼻下摸到一个小凹——去年“鸩”在此埋过的“灰匣”藏口。今日凹里空,说明灰图已被取走。他用指腹在石鼻上压出一笔极薄的血——他的伤刚露出一点新血。他以这点血写了一个极小的“奉”,像把某种事交给风。他不写“急”,也不写“诛”。

脚步声从侧面的小松丛里传来,极轻。一个穷儒装束的人挑着一担柴,柴下露出半截竹筒。那人看也不看他,脚步从他身边绕过,竹筒在一瞬间轻轻“得”了一下。他明白:灰图发到第三手。第三手再交给谁,他不必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现在要做的,是把以前为“鹰”留下的尾巴再引远一里——“引尾”,是他今朝的奉。

他转向偏西,刻意在雪上留了一串八寸缓。步子不深不浅,像给人看;又在某个转角处,忽然把步子拉长半寸,让对面的人认出:此人背伤仍在。鹰若来,会去追。真正的线,已北。

他在一处石坡下短短休息了一息,背靠岩,望见远山一角日出已经把霜分成两层:靠阴的一层仍白,靠阳的一层已化成水。那水顺着石纹走,像一线细细的银。他忽然从怀里摸出那枚刻着“越”的小竹签,拇指揉了一遍。他笑,笑意极小:“越,是这么过的,不是这么飞的。”

——

潼关城内,执法所。韩暝取下斗篷坐在低案前,袖里那支吴硕给的银针被他安插到了腕护的里层。他嘱咐属下:“城中今晚仍有‘急’,门前、桥口、医署、祠庙,四处守‘鞘’,不守‘刃’。”

属下怔:“头儿,不杀不急,怕误事。”

“误谁的事?”韩暝抬眼,“误‘逼杀’之人的事,还是误‘慎杀’之人的事?”他指尖轻轻叩案,叩声像昨夜洞里的回音,“昨夜洞里有人问我‘奉谁’。我不答。今日我答你——奉城。”他顿了顿,“丞相叫我收‘梆’,我便收;丞相叫我放,我便放。其余的‘梆’,由你们各自舌根看着——谁敢乱敲,舌先割半寸。”

属下面色一变,躬身应诺。韩暝抬首看窗外,天色清明,城屋檐上挂着的雪线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点点往后搬。他知道,今朝的风看似柔,其实袖里藏着一条更长的线——直通“粮”。“缓”的约,不是没有黄昏;到了黄昏,有人要把它撕开。

他收了神,把那支银针抽出半寸,又按回去。他想起吴硕临行时说“先刺曲池,再刺合谷”,笑了一下——医者教他救人,也教他救己。这一笑,像为今日将要到来的黄昏预备了一口轻气。

——

午后,风转。北风下来的时候带着干木的味,像已经被剥皮晒过的柴。在并州大营里,陈宫把一张新图摊在案上,图上三个点以极淡的线相连:粥棚、乌巢、榆根。贾诩扶案看,眯着眼笑:“再缓一日,正合火候。夜里有风,木头才透;木头透,火才走得深。”

吕布指腹在绛带背面轻轻一摩,缝线压得很直。他的目光从图上略过,落在帐口那一截翻明的天光上。那光不耀眼,却稳。他点:“先把‘奉’落到刀背。文远。”

张辽上前。

“把夜鹰再放二十,爪下带‘缓’字小绢。沿北岸分三线,过潼关而不入城。再派‘看雪’人十名,守‘鞘’声——听刀却不拔刀。再将热药和旧衣,自粥棚起,沿葭门以北列站。”

张辽应命,眼里那一点被夜事磨出的亮,正好被日光贴了一层温。他退下,去备人备物。吕布这才收手,指腹上的缝印浅浅留着,像把一个无形的约按在自己的掌里。

“契约的黄昏。”陈宫忽轻声道。他把“契约”二字写在心里,又把笔收住,“一纸衣带,一城粥烟,一支梆——三约同在今日,皆向黄昏。”

贾诩笑:“黄昏后呢?”

“火起。”陈宫答,“但不是谁想点谁点,也不是谁想烧谁烧。风说了算。”

吕布淡淡一笑:“人也说了算。”他站起,走到帐门外,望向北方,“把该说的话各自说完,黄昏便到了。”

——

日正中时,辛越引出的那串“尾”果然招来了两拨眼,其中一拨是韩暝安置的“灰雀”,在高空小幅折回;另一拨,是昨夜那群没捞到“命食”的野心人。他们跟到石鼻后落空,心里不甘,转而试去偷粥棚的米。梁兴的兵在半里外挡住,两下短促相冲,只尘土起,不见血——守兵拿的不是刀,是短木棍。他们只把人打翻在雪里,拖开:“喝了粥再滚。”梁兴不肯把粥变成饵——这也是一种“约”。

辛越在更北处换了道线,走进一片矮柏。他微微仰头,听见极远处有梆声一记,又止。他笑了一下:那只“梆”,今夜应该不会响。响,会把契约打碎;不响,契约还能撑到黄昏。

——

许都,傍晚。东偏殿的光渐沉。荀彧合上一卷兵簿,把案几上几枚镇纸一一摆正。曹操在廊下立了片刻,回身坐下,手按桌沿,“叩”了一下。郭嘉在侧,心里也“叩”了一下。他们今日讨论的最后一页,写的是“粮”。“粮”的字旁边,郭嘉用极细的笔划了一条没写完的线——它从榆根出发,绕开潼关,向着某个谷地去。

“再缓一日。”曹操又说了一遍,象是在给自己压一压将起未起的火。“明日午后,‘文若’入宫。与朕共坐半日。”他要看荀彧的眼——那双眼里有没有黄昏之后的夜火。

荀彧躬身,袖里的“勿急、勿杀”被他按得更平。他知道黄昏之后,契要么生,要么死。他也知道今日这一日是契之所系的最后一缕光。他对郭嘉微笑,一字一顿:“缓,非退也。”

——

太医署,黄昏。吴硕把灯芯剪去火头上的一块小黑,火立刻清亮。小徒端着药从内走出,问:“师父,今夜还守门环吗?”

“守。”吴硕把门环又抬起一线,又轻放,“医者不与人立纸约,立的是手约。手约一破,针便乱。”

“手约?”小徒仰头,脸上在灯下泛着一点新的光。

“救人时手不抖,给毒时手不软,遇刀时先按。”吴硕淡淡,“这是拿给‘天’看的,也是拿给自己看的。有人信,有人不信。黄昏之后,便见分晓。”他伸手把药匣暗格又按紧了一分,像把绛带缝里的那一点字再压深一点。

门外忽有轻轻一声“叩”。他与小徒对看一眼,笑:“这城已开始学这个声。”他起身开门,门外是一个抱孩子的妇人,孩子咳嗽,面红。他把孩子接过来,指尖一搭脉,脉浮而急。他用小勺取药,放在孩子舌根,孩子哇地哭了一声,紧接着就吸了第一口安稳的气。妇人连连作揖,眼里水光一刺即收。吴硕送他们出门,目送那对背影被黄昏吞进巷口。他忽然觉得,城与人之间最牢的契约,大概就是这样一口气——活下来,再谈其它。

——

傍晚前后,韩暝照例走过城中四处的“耳”。酒肆后巷的风铃响了一下;祠庙里有老人把香纸一张张压平;桥口踩步的麻布上,步长大多已从七寸半慢慢往八寸靠。他暗暗记在心里。天光将尽的时候,他站在执法所门内,把那支借来的“梆”从怀里取出,放在案上。他不敲。他用指背轻轻叩了叩梆身,梆不响,木却把指背的热带回了一线。他再把它推远半寸,对属下道:“今夜,听‘叩’,不听‘梆’。”

属下不解:“头儿,‘叩’太轻。”

“轻,才进心。”韩暝笑了一下,笑意像一缕细风,“等明夜。”

——

日头落到山背后的一刻,辛越终于见到那道将要把白昼和夜隔开的“线”。线不是天际,线是人心。山坳里有一处石门,门额刻着古字,字已模糊。门环还在,铜绿里包着暮光。他走到门前,伸手,叩——一声。叩声刚起,门内便有“得”。他不进,他把背靠在门旁石上,让夜里的第一缕风从他颊边过去。风带来一丝炭灰与草烟的味。他笑了一下:粥棚在风里,契约还在。他抬手,在门额下极小地写了一个字——“越”。字不大,像他把自己的名字也按回鞘里,留给后夜。

石门一侧,有泥墙。墙脚边有一枚小小的印,是白日里有孩童在泥里按下的掌。掌很小。辛越看了一眼,忽地把手掌覆上去,大掌与小掌,错了半寸。他把手抬起,轻轻吹了口气,吹掉掌印里凝着的那一点细沙。他不知这孩子是谁,只知今夜的“缓”,与这掌印有关系。

——

许都城的光彻底暗下去时,东偏殿里点起了灯。荀彧把“勿急、勿杀”收入袖底。曹操坐在案前,指背轻叩一次,停,叩第二次,再停。第三次,没有叩。他把手按在案上,像把一把已按了一日的刀又按回去半寸。郭嘉在柱下笑:“黄昏,便是约最紧的时刻。紧过,便是夜。”曹操道:“夜里,风往哪儿?”郭嘉抬眼,“北。”

——

并州大营,黄昏如水。吕布立在营门外,风把他的披发微微掠起。他忽然记起很久以前在沙场上的一个黄昏——那时他还年轻,急着拔刀,刀在鞘里“叩”了一下,便“锵”地出。他那一夜杀得很快。今日他没有那么快。他让自己的手背在绛带上摩了一下,缝线的直把他的心也理得更直。他回身入帐,声音不高不低:“再缓一日。明夜——看风。”

贾诩点头,陈宫把地图向北推了一寸。张辽在门外长出一口气,像把一口压了很久的火先吞了回去:“明白。”

营火一盏盏亮起,火势不大,稳。看雪人从火边起身,换岗。夜鹰悄悄飞起,爪下的小绢在夜风里轻轻抖,抖出一个字的形——缓。

——

城里,门环开始在不同的地方轻轻响:吴硕的;某个祠庙的;某个老屋的;某个不知名的宅。在粥棚边,梁兴站在女儿墙上,俯视那一片极小极短的烟。烟所经之处,有人与人之间的目光开始慢慢稳起来。他心里说:再缓一日。说完,自己笑了笑,笑在风里荡了一荡,落在墙砖上,像一枚并不入耳的叩。

韩暝坐在灯下,把那支银针在指腹上滚了滚,又收回袖。他看着案上的“梆”,忽然把它翻过来,用炭笔在背上写了一个字——“借”。写毕,他抬头望窗外黑。他知道:契约的黄昏已至。黄昏过后,就要各凭本事。他也知道:今夜的第一道风,将把“缓”的尾巴带向北,把“奉”的锋芒藏在刀背,把“诛”的口号按在心底。直到某个时刻,有人终于叩第三声,才许“梆”响。

辛越坐在石门旁,背靠石,听夜里第一只虫子从草根叫了一声,那声音细,像一个人把最不敢说的话用最轻的字说出来。他把手扣在门环上,指腹按了按,又放下。他在心里把“越”字写了一遍,把“奉”字写了一遍,把“缓”字写了一遍。写完,他站起来,转身往更北的影里走去。脚下仍八寸缓。

——

这一日,日出在洞口称了一枚极轻的金,黄昏在城中按了一枚极小的约。约不写名字,只写“叩”;不写血,只写“缓”。它的纸不是纸,是风、是烟、是鞘、是门环、是粥、是针。它的见证者不在庙里,在每一个把刀先按回去半寸的人心里。

夜深时,北风终于收拢出方向。风先摸到榆根,再顺着灰图里那条浅浅的线,一寸一寸,往“乌巢”去。谁在夜里听见了鞘里的那一点叩,谁便知——契约的黄昏过了,夜的契约,开始生效。明夜,谁叩第三声,谁拔第一刀;谁不叩,谁便继续按。风一边走,一边把这条看不见的文书从秦岭的洞口,吹到许都的屋檐,再吹到乌巢边的草。草在风里伏下,像一片还未被火点着的海。人都在等:等那第三声。谁听见,谁先动。谁没听见,谁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