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 > 第433章 生物萌芽,杂交选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33章 生物萌芽,杂交选种

新历四年,元月。

当时光的车轮碾过新历三年的寒冬,帝国在钢铁、货币、教育等诸多领域掀起的变革风暴尚在持续激荡,一场更为静默、却同样关乎国本民命的革命,正在帝国广袤田野的深处,于春风未至的冻土之下,悄然孕育着最初的生机。

洛阳城郊,洛水北岸,那片被划为格物院“农政所”直属的**千亩试验田**,此刻已被皑皑白雪覆盖,一片银装素裹。但在试验田边缘,几座新搭建的、覆盖着厚实茅草并镶嵌了透光琉璃的**“暖房”** 内,却是一派与外界严寒截然不同的温润景象。

暖房内,土垄整齐,湿润的泥土气息混合着植物嫩芽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一些在寒冬中本应凋零的菜蔬,如葵(冬寒菜)、韭黄,竟在此处顽强地生长着,绿意盎然。而更多的区域,则被划分成无数个小小的畦田,插着写有编号的木牌,里面播种着来自帝国南北各地、乃至琉球、初步接触的扶桑等域外之地的各类作物种子:粟、黍、稻、麦、豆……以及一些尚待辨识的野生植株。

“农政所”所正,是一位名叫**袁谷**的中年官员,他出身农学世家,却并非因循守旧之辈,反而对林凡带来的“格物”理念接受极快。此刻,他正与几位老农出身的顾问以及格物院派来的年轻学徒,围在一个炭盆旁,热烈地讨论着一份刚刚整理完毕的秋收数据。

“……河内郡送来的这种‘短秆黄’,亩产比当地普遍种植的‘长芒穗’高出近一成半!且秆硬,不易倒伏!”一位老农指着数据,激动得胡子都在颤抖。

“还有这江东的‘红莲稻’,抗涝性极佳,只是产量稍逊……”另一人补充道。

袁谷仔细记录着,眼中闪烁着与工匠看到新机器、学者发现新公式时同样的光芒:“好!将这些优良性状一一记录在案!开春后,便要依主公所示之法,进行下一步了!”

他们所言的“主公所示之法”,便是林凡基于后世知识,向“农政所”核心人员灌输的 **“人工选择”** 与 **“杂交育种”** 的初步理念。林凡并未给出具体操作手册,而是指明了方向:不再仅仅依靠偶然发现的“嘉禾”,而是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去选育具有优良性状(如高产、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甚至尝试让不同品种的作物进行“婚配”(杂交),以期获得结合双亲优势的后代。

这石破天惊的想法,起初让袁谷等老农目瞪口呆,视之为近乎亵渎神灵的妄言。但在林凡的耐心解释和初步成功的鼓励下(如暖房反季节种植的成功),他们开始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踏上了这条前所未有的探索之路。

**选育之争,经验与科学的碰撞**

然而,理念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即便在“农政所”内部,也存在着分歧。

这一日,在试验田旁的理事房内,袁谷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计划:准备将来自北方的耐寒粟种,与来自南方的抗旱黍种,进行人工授粉杂交,以期培育出一种既能适应北方寒冷、又相对耐旱的新品种。

此言一出,立刻遭到了那位资格最老、经验最丰富的农事顾问,**陈老栓**的强烈反对。

“胡闹!简直是胡闹!”陈老栓猛地站起身,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愠怒,“粟就是粟,黍就是黍!龙生龙,凤生凤!这千百年的规矩,岂能乱来?让它们‘婚配’?这……这成何体统!祖宗传下来的种子,都是经过老天爷筛选的,胡乱改动,只怕会惹怒神灵,招来灾殃!”

他指着窗外覆盖着积雪的田野,声音激动:“农事,靠的是天时、地利、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施肥,哪块地适合种什么,这都是有定数的!你们这些后生,读了几本格物院的书,就敢动祖宗留下的根本?那地里的庄稼,是你们能用笔杆子随便画出来的吗?”

陈老栓代表了数千年来农耕文明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自然和祖辈经验的绝对遵从,以及对任何“非自然”干预的本能排斥。

袁谷耐心解释道:“陈老,并非要违背天时地利。恰恰相反,我们正是要更深入地理解这天地万物生长的道理。主公说过,这作物性状的传承,或许有其内在的‘理’。我们选育良种,就如同匠人挑选好木料打造器具,目的是为了让庄稼更好地为人服务,产出更多的粮食,让天下人少受饥馑之苦啊!”

“少受饥馑?”陈老栓冷笑一声,“老汉我种了一辈子地,只知道人勤地不懒!想要多打粮食,就得精耕细作,多攒粪肥!指望这种歪门邪道,不如去多锄两遍地!”

格物院派来的年轻学徒忍不住插嘴道:“陈老,格物之学讲究实证。暖房种菜,以往可能吗?但现在我们做到了!为何这种子,就不能尝试改良呢?”

“那是两码事!”陈老栓梗着脖子,“在暖房里摆弄些菜蔬是一回事,动这关系到千万人糊口的主粮种子,是另一回事!万一弄出些不伦不类、甚至有毒的玩意儿,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理事房内的争论,几乎是整个帝国农业变革初期困境的缩影。新思想与旧观念,科学与经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实证初显,良种萌芽**

面对陈老栓等人的质疑,袁谷知道,空谈理论毫无用处,唯有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说服这些固执的老农,乃至天下人。

他顶住压力,一方面继续耐心收集、筛选各地送来的优异种质资源,建立起了帝国第一个初具规模的“作物种质库”;另一方面,他挑选了几个相对保守、风险较小的项目,作为突破口。

其中之一,便是对占城稻的进一步改良。占城稻耐旱、早熟、高产,是其突出优点,但口感稍差,且植株较高,在风力较大的平原地区容易倒伏。袁谷带领团队,从数千株占城稻中,精心筛选出那些植株相对矮壮、谷粒更加饱满的个体,单独留种,准备来年集中种植,继续优选。这便是最基础的**“系统选育法”**。

同时,他也并未完全放弃杂交的设想,只是更加谨慎。他选择了一种果实硕大但味道酸涩的野生山梨,与一种果实小巧但香甜可口的本地梨树品种,在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进行了人工授粉尝试。这个过程极其繁琐,需要准确把握花粉成熟时机,小心操作,避免混杂。连陈老栓都被拉来,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帮忙判断花期和状态。

“真是造孽啊……”陈老栓一边嘟囔着,一边却不由自主地被这个过程吸引,那双看惯了庄稼的眼睛,紧紧盯着那被特殊标记的枝条,眼神复杂。

冬去春来,新历四年的春天似乎格外的温暖。

试验田的积雪融化,土地复苏。袁谷团队精心筛选的矮秆占城稻种子被播撒到特定的田块中。而那些经过人工授粉的梨树,也如期开花,花朵似乎与往年并无不同,但袁谷等人知道,希望就蕴藏在那些小小的子房之中。

陈老栓几乎每天都泡在试验田里,他不再大声反对,而是沉默地观察着,有时会蹲在田埂上,一蹲就是半天,看着那些“优选”的稻苗,与旁边普通田里的稻苗进行比较。

初夏时节,成果开始初步显现。

那片优选矮秆占城稻的长势,明显优于对照田!植株更加紧凑,茎秆粗壮,绿意盎然,在春末一场不小的风雨中,普通田里的稻苗出现了零星倒伏,而优选田却岿然不动!

与此同时,暖房内反季节培育的几种蔬菜,也获得了成功,虽然成本高昂,但证明了人工控制小环境进行生产的可行性。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当实测结果显示,优选田的预估亩产,可能比普通田高出近两成,且抗倒伏能力显着增强时,陈老栓看着那沉甸甸的稻穗,久久无言。

秋收之后,数据被再次确认。而那几株经过杂交的梨树,也结出了果实。令人惊喜的是,其中一株树上结出的梨子,个头比本地梨大了一圈,颜色更加诱人,采摘下来品尝,汁水丰沛,甜中带着一丝微酸,风味极佳!

虽然这株“幸运儿”只是数千次尝试中的偶然,但其呈现出的“杂种优势”,却让袁谷团队欣喜若狂!这证明了主公指出的方向,是可行的!

**星火燎原,沃野新篇**

袁谷将这一年试验的详细报告和那新品种的梨子,一同呈送到了林凡的案头。

林凡品尝着那甘甜的梨子,看着报告中详实的数据和对比图表,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立刻在监国议会中通报了此事,并对“农政所”全体人员予以重奖,晋升袁谷为格物院副总匠师。

更重要的是,林凡下令,将优选出的矮秆占城稻种,命名为 **“洛阳一号”** ,由帝国银行提供低息贷款,工部协调,在江淮流域及以南地区,选择条件适宜的州县,进行**大规模推广**!同时,将“人工选育”的理念和初步方法,编纂成通俗易懂的《农事改良指南》,下发至各州县农官,鼓励地方进行本土化的选育尝试。

陈老栓没有接受官职,却主动要求留在“农政所”,成为了最积极的技术推广者之一。他逢人便说:“老汉我服了!格物院这帮后生,不是胡闹,是真有本事!这地里的学问,大着呢!”

消息传开,在帝国农官和那些敢于尝试的新式农夫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虽然全面接受仍需时日,但一颗名为“科学选种”的种子,已经伴随着“洛阳一号”的稻种,播撒在了帝国广袤的田野之上。

几乎与此同时,在远离洛阳的并州北部,一座新建立的、规模宏大的“皇家畜牧场”内,类似的选育工作也在进行。格物院的学者和富有经验的牧人,开始系统地对牛、马、羊、猪等牲畜进行良种选育,记录其生长速度、产肉量、产毛量、役用能力等数据,试图培育出更优良的畜种。

生物萌芽,杂交选种。

这看似微小的进步,其意义却丝毫不亚于一座高炉或一台蒸汽机。它意味着,人类开始尝试以理性的、系统的方式,主动干预并优化生命的进程,以获取更丰富的生存资源。这,是文明迈向更高阶段不可或缺的一环。帝国的农业根基,正在被这源自格物院的新风,吹拂得更加深厚,也更加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