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老李,你想屁吃了! > 第281章 政事堂密议,惊世之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1章 政事堂密议,惊世之策

两日后,杜远依皇帝密令,准时来到了位于皇城中枢、气氛肃穆的政事堂旁一间专供帝国核心重臣商议绝密要事的静室。

室内陈设简朴,唯有几张紫檀木椅和一张巨大的沙盘舆图,空气中弥漫着陈年墨香与一种无形的、沉甸甸的权力压力。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这四位堪称大唐帝国擎天玉柱的重臣已然在座。

他们皆知杜远奉陛下特旨,有要事相商,且关乎国本,但具体内容,即便是他们也尚未得知,此刻皆正襟危坐,面色沉静,目光中带着审视与探究。

简单的见礼与必要的寒暄过后,杜远深知在座诸公时间宝贵,更明此事之紧要,便没有丝毫拖延,直接切入主题。

将那份酝酿已久、关乎帝国千年根基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宏大构想,以及他结合了超越时代的见识所思考出的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铺陈开来。

他首先以沉稳而有力的语调,再次强调了此事对于确保帝国政令上通下达、畅通无阻,对于促进不同地域文化深度交融、形成强大国家认同。

对于保障赋税公平、繁荣商贸经济的根本性、基石性作用。

其论述与两日前在满月宴上与李世民所言一脉相承,却更为系统详实,立刻让在座四位阅历丰富、洞悉国事的宰相级人物,深刻领会到了此策背后那沉甸甸的分量与划时代的意义。

紧接着,在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全部注意力后,杜远抛出了他深思熟虑、堪称此次变革核心引擎的举措——统一教育与考核标准。

“诸位相公,”杜远目光缓缓扫过房玄龄的沉静、杜如晦的锐利、长孙无忌的深邃以及魏征的审慎,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弦上。

“欲要达成‘书同文’之伟业,必先做到‘教同法’。根基在于教化,在于蒙学!因此,我提议,由朝廷亲自牵头,举全国饱学之力,编纂一套从蒙学入门直至经学深造的标准教材!

此套教材,首要之务,便是确定所有常用乃至生僻文字的标准字形、标准释义,杜绝异体字、俗体字的随意使用。但更为关键的,是要在其中全面融入一套名为 ‘拼音’ 的全新注音符号体系!”

“拼音?”房玄龄眉头微蹙,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前所未闻的陌生词汇,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与极度的好奇。其他三人也立刻将目光聚焦在杜远身上。

“正是,‘拼音’。”杜远对此反应早有预料,他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张精心准备、笔墨清晰的图表。

上面绘制着整齐排列的声母、韵母符号以及标注的四个声调。

“诸位请看,此物,便是开启‘书同文’,乃至‘语同音’大门的钥匙!此套拼音符号,数量有限,规律性强,易于掌握。

孩童只需花费不多时日,熟练记忆这些符号及其拼读规则,便可自行拼读出教材上绝大多数文字的标准读音,无需再完全依赖先生逐字口耳相传!

如此一来,无论学子身处天南还是海北,是关中还是江南,只要习得此拼音,其所学文字之读音,便有了一个唯一、准确、统一的参照标准!

这将能最大程度地消除因地域方言带来的巨大读音差异,为后续在全国范围内循序渐进地推广‘标准官话’,打下最坚实、最广泛的基础!”

此言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万钧巨石!静室之内,瞬间陷入了极致的寂静,随即便被难以抑制的抽气声与骤然变得粗重的呼吸声所打破!

杜如晦那因常年操劳国事而略显病容、苍白的脸上,此刻竟不受控制地涌起了一抹激动的潮红。

他掌管吏部,常年与来自天南海北的官员、文书打交道,太清楚各地因方言俚语、文书书写习惯不同所带来的巨大沟通成本、信息扭曲乃至政务误解有多么惊人!

耗费在沟通确认上的时间与精力,堪称帝国行政效率的隐形黑洞!

若眼前这看似简单的“拼音”符号果真能实现杜远所描述的效果,这简直是教化史、乃至行政史上的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

他身体不由自主地微微前倾,几乎要离开椅面,那双洞察世情的眼睛死死盯着杜远手中那张看似普通的纸,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仿佛要将其中的每一个符号都刻入脑海。

长孙无忌眼中精光爆闪,他几乎立刻就越过了语言文字本身,想到了更深层、更宏大的政治与社会意义:

“妙!妙啊!若此‘拼音’果真如杜县公所言,简单易学,便于掌握,则天下黎民百姓识文断字的门槛,将被极大地降低!

纵是偏远蛮荒之地,师资匮乏之乡,只需有一位略通文墨的先生,手持这套标准教材与拼音法则,便可大规模开蒙授业,开启民智!

长此以往,十载,二十载,我大唐的人才储备根基,将深厚至何等不可想象的程度?!

这……这简直是为科举制度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活水,是为我大唐江山社稷锻造千年不坏之基!”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无数来自田间地头、市井小巷的寒门乃至平民子弟,借此利器启蒙,最终通过公平的科举之路脱颖而出,源源不断地充实着大唐的官僚体系,那将是何等壮阔的景象!

就连一向以挑剔、务实、敢于犯颜直谏着称的魏征,此刻也全然忘了自己惯常的质疑姿态。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伸出手,从杜远手中接过那张拼音表,凑到眼前,反复地、极其仔细地观瞧。

他那布满皱纹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缓慢地比划、勾勒着那些奇特的符号,眉头紧紧锁成一个疙瘩,嘴唇微微翕动,似乎在无声地尝试拼读,极力理解并验证这其中蕴含的逻辑与可行性。

半晌,他才长长地、仿佛要将胸中积压的震惊都吐出来一般,吁出一口气,抬起目光,眼神灼灼如同发现稀世珍宝般看向杜远,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沙哑:

“杜县公,此物……此‘拼音’之法,果真……果真具备如此神效?若其果真能如你所言,顺利推行于天下,扫除文字音韵之障碍,那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不世之功!

然,老夫仍需直言,”他的语气恢复了惯有的严谨。

“兹事体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编纂如此一套覆盖蒙学到经学的标准教材,其工程之浩大,需汇聚多少鸿儒?争议几何?

培训足以掌握并传授此新法的师资,又需耗费多少时日、钱粮?其间艰难险阻,恐超乎想象。”

杜远对魏征这般切中要害的质疑非但不恼,反而心中一定,知道已经到了最关键的说服时刻。他神色从容,目光坚定地迎向魏征审视的目光,沉稳答道:

“魏大夫所言,句句在理,皆是老成谋国之言。此策确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建议,必须分步推行,稳扎稳打。”

他条理清晰地阐述具体步骤:“首先,我们可在京畿要地,进行试点。

由朝廷下诏,遴选一批品行端正、学识扎实、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优秀塾师、国子监生员、乃至地方儒生,集中起来,由精通此道的专人(自然由杜远亲自负责或培训)进行统一、系统的‘拼音’及新教材教学法的培训!

培训之后,并非结束,需进行严格、公正的考核!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新法者,方可授予朝廷认证的 ‘官定教师资格’ !

对此批骨干师资,朝廷可给予优厚待遇,优先聘用至各地官学,甚至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俸禄补贴,以资鼓励,树立标杆!”

“与此同时,新教材的编纂工作需立即启动。可仿效前朝编修类书之举,召集天下饱学鸿儒、经学大家汇聚京师。

成立专门的编修馆。鼓励各家畅所欲言,充分讨论,但最终定稿之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由陛下钦定,或由我等待陛下圣裁!

务必确保教材内容之统一、释义之准确、导向之正确,完全符合朝廷教化百姓、巩固邦本之宗旨。

新教材与拼音法,首先在各级官学、以及愿意积极响应朝廷新政的各州县学堂中强制推行。

对于民间私塾,初期可不做强制要求,但可通过给予税收优惠、提供官方认证、乃至资助部分教材费用等方式,积极引导、鼓励其逐步采纳新标准。”

他略微停顿,让众人消化一下,随即用更加掷地有声、充满信念的语气说道:“诸位相公,我们要实现的,绝非是强行抹杀各地丰富多彩的方言与文化特色,那不是包容的大唐气象。

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超越地域局限的、统一的、高效的国家文化交流与政令沟通平台!

让一个生于岭南烟瘴之地的学子,能与一个长于陇右风寒之境的学子,毫无障碍地用统一的文字和逐渐普及的标准官话,交流学问,畅谈国是!

让朝廷的每一道安民告示、每一项惠民政策,都能准确无误、不加扭曲地传达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深入每一个黎民百姓之心!此,方为真正的大一统之基,盛世之象!”

静室之内,再次陷入了一片深沉的寂静。只有灯烛燃烧时偶尔发出的噼啪轻响,以及几位帝国掌舵人那无法完全平息的、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杜远的话语,如同重锤,一遍遍敲击在他们的心防之上,那描绘出的蓝图,太过宏伟,太过诱人,也太过挑战现有的秩序。

良久,房玄龄与身旁的杜如晦交换了一个无比复杂却又心意相通的眼神。

他们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与自己一般的巨大震撼、难以抑制的激动,以及一丝属于开拓者的决绝。

房玄龄缓缓开口,一向沉稳的声音此刻竟带着一丝微不可察的颤抖,那是意识到自身正在参与创造历史的激动:

“杜县公今日所谋之策,高瞻远瞩,思虑周详,实乃……实乃塑我大唐万世不易之基业的根本良策!若此策能成,则后世史书工笔,当为此记下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页!玄龄……叹服!”

杜如晦也重重点头,因激动而咳嗽了两声,脸上病态的潮红更甚,但眼神却异常明亮锐利:“千头万绪,困难重重,可想而知!然,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值得我辈倾尽所有,竭力为之!克明愿附骥尾,共担此任!”

长孙无忌抚掌,喟然长叹,语气中充满了对李世民识人之明的钦佩与对杜远才略的赞赏:“陛下慧眼如炬,杜县公大才天授!此策若能推行,实乃我大唐之幸,天下苍生之福!无忌,鼎力支持!”

魏征沉默的时间最长,他再次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拼音表,又抬眼看了看神色坦荡而坚定的杜远。

最终,他深吸一口气,肃然起身,对着杜远,也是对着在座诸公,郑重拱手,声音斩钉截铁:

“老夫一生,但知直言,不谙逢迎。杜县公此策,虽前路艰险,然其利国利民,强国固本之效,毋庸置疑!

若杜县公能确保教材编纂公允无私,师资考核严格明察,推行过程循序渐进,不至扰民伤财,老夫……魏征,亦愿附诸公骥尾,竭尽所能,促成此千秋伟业!”

四位风格迥异、却同样支撑着大唐帝国运转的顶尖人物,此刻,竟被杜远这融合了古人智慧与超前洞见的宏大构想彻底折服,达成了一致的共识。

一场即将席卷整个大唐帝国文化、教育、乃至政治根基的深刻变革,其最初的蓝图与核心策略,就在这间静谧而庄重的政事堂静室之中,由这五位帝国核心决策者,初步定下了基调,描绘出了轮廓。

杜远心中明白,接下来的道路依然漫长且必定布满荆棘,来自习惯势力的阻力、技术实施的难题、资源调配的困难都将接踵而至。

但,有了这四位位高权重、经验丰富的宰辅重臣的全力支持与背书,他已经成功地为这艘即将驶向未知领域的改革巨轮,找到了最可靠的压舱石与最有力的推动器,迈出了最为关键和坚实的第一步。

历史的车轮,在此刻,被赋予了新的、更为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