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从赤贫到半岛财阀 > 第215章 正式建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庆尚南道,河东郡的那个小山村,仿佛迎来了比过年还要热闹的节日。

之前修通的水泥路像一条灰白色的动脉,将活力源源不断地输入这个曾经闭塞的村庄。

路通了,电来了,干净的自来水也流进了家家户户。

但这一切,都比不上眼前正在发生的景象,更让村民们感到实实在在的、触手可及的幸福。

强盛集团的设计团队终于来了。

他们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的官僚,而是由几位年轻却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带队,带着测量仪器和厚厚的图纸,在吴世勋课长和李成柱的陪同下,几乎走遍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仔细勘察,反复与村民沟通他们的需求和习惯。

最终的设计方案公示在村口的布告栏上:

不再是低矮破败的茅草屋或歪斜的瓦房,而是一排排规划整齐、样式统一的砖瓦房!白墙、灰瓦,带着独立的小院,窗户宽大明亮,甚至还设计了统一的排水和简单的卫生设施!

图纸旁边,还用村民们能看懂的文字和图画,标注了每种户型的结构和优点。

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老天爷……这……这真是给我们住的房子?”一个老妇人揉着眼睛,几乎不敢相信布告栏上的图画。

“你看这窗户,多大!屋里肯定亮堂!”

“还有院子!以后可以种点菜,养几只鸡!”

“这比里长家住的房子都好哇!”

强盛建筑公司的工程队紧随其后,更多的建筑材料运抵村庄。

按照强盛的模式,由村里提供劳动力,强盛提供技术指导、主要建材和一日三餐。

奠基动工的那天,几乎全村能走动的人都来了。

没有繁琐的仪式,李成柱和吴世勋站在最前面,身后是眼神热切的村民,面前是划好线的宅基地和堆积如山的红砖、水泥。

吴世勋拿起铁皮喇叭,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

“乡亲们!今天,我们强盛新村运动,最重要的一步——帮大家建新房子,正式开始了!

图纸大家看过了,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家!

政府提供材料,我们强盛和大家一起,亲手把它建起来!”

“好!”村民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许多人的眼眶瞬间就湿了。

李成柱接过喇叭,声音哽咽却无比洪亮:

“还等什么?为了咱们的新家,干起来!”

“干起来!”

男人们吼叫着,拿起工具,在强盛技术员的指挥下,开始挖地基、运砖块、搅拌混凝土。

女人们则负责后勤,烧水、做饭,孩子们在工地上穿梭嬉戏,帮忙递些小东西。

整个村庄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充满希望和干劲的建设工地。

李成柱穿着那身已经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先锋队制服,忙碌地穿梭在工地上,协调人员,分配物料,解决突发问题。

他的脸上晒得更黑了,但眼神明亮,腰杆笔直。

他的母亲,那位曾经因为他回来而担忧哭泣的老妇人,如今脸上总是洋溢着止不住的笑容。

她和其他妇女一起,在临时搭建的集体食堂里忙碌着,看着大锅里翻滚着油汪汪的猪肉和土豆,心里无比踏实。

“成柱他妈,你可真是生了个好儿子啊!”

一个邻居妇女边摘菜边羡慕地说:

“要不是成柱在强盛干事,咱们村哪能有这福气?”

李母嘴上谦虚:

“哎呀,都是公司好,会长好……”但那眼角的皱纹都笑成了菊花。

她偶尔抬头,看到儿子在工地上忙碌指挥的身影,心里那份骄傲,简直要满溢出来。

变化最大的是李成柱的父亲,李老汉。

当初李成柱刚回来时,他是何等愤怒,甚至要把他赶出家门。

如今,这位沉默寡言的老人,虽然嘴上依旧没什么好话,但行动却说明了一切。

他拿着自己用了半辈子的铁锹,闷不吭声地在分配给自家的宅基地上,比别人更卖力地挖着地基。

汗水顺着他古铜色的脸颊滑落,滴在即将承载新家的土地上。

有相熟的老伙计打趣他:

“老李头,现在不说你儿子没出息了?我看你这干劲,比小伙子还足!”

李老汉直起腰,用粗糙的手背抹了把汗,哼了一声,瓮声瓮气地说:

“废什么话!赶紧干活!早点把房子盖起来是正经!”

但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却泄露了他内心的激荡。

晚上收工回家,他甚至会破天荒地主动问李成柱:

“明天……水泥够不够?沙子还差多少?”

虽然语气还是硬邦邦的,但那细微的关心,让李成柱心里暖烘烘的。

他知道,父亲这座冰山,终于被这实实在在的希望融化了。

类似的场景,也在其他强盛驻村队员的家乡上演着。

在全罗北道那个小镇,强盛纺织厂的女工金明花,此刻正带着强盛的设计人员,在自己家杂货铺后面的老宅地基上测量。她的父母站在一旁,脸上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反对和担忧。

金母拉着女儿的手,小声说:

“明花啊,当初是妈不对,不该拦着你。

你看这……这新房子要是盖起来,咱们家在这镇上,可真是头一份了!”

语气里满是扬眉吐气的自豪。

连当初坚决反对的金父,此刻也背着手,看似随意地踱步,实则仔细听着技术员讲解房子的结构,偶尔插嘴问一句:

“这墙……够厚吗?冬天保暖不?”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满意地点点头,看向女儿的目光,充满了复杂的欣慰。

镇上其他人家羡慕的眼神,让他觉得,女儿当初的选择,或许真的没错。

在江原道的那个山村,崔永浩的父亲,那位老石匠,此刻正发挥着他的特长,带着几个年轻人,仔细地砌筑着自家新房的石头地基。

他的动作一丝不苟,仿佛在雕刻一件艺术品。

“永浩,”休息时,老石匠对儿子说:

“你们这公司,是做实事的企业。这石头地基,打得比村里过去任何一家都牢靠。以后这房子,能传代。”

崔永浩看着父亲那认真而满足的神情,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自己这份工作,不仅改变了村庄的面貌,更赢得了父亲最深的认可。

而对于村里的普通村民来说,这种冲击更是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