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崇明之二创盛世大明 > 第254章 心儒萌始,长安太平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4章 心儒萌始,长安太平谣

西安行宫的晨光漫过抄手游廊,朱由检处理完军务,路过东侧书房时,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入耳。他轻步驻足,透过窗棂望去,太子朱慈烺正俯身练字,身旁一位身着石青色六品官袍的儒士垂首指点,正是东宫右赞善黄道周。

见朱慈烺笔锋渐稳,黄道周拿起狼毫,在旁侧宣纸上挥毫写下 “国泰民安” 四字,笔力刚劲、骨力暗藏。朱由检心中暗赞 “大家之风”,推门轻步而入。

“先生,学生有惑。” 朱慈烺抬头见父皇到来,仍执着追问,“内圣外王之道,为何不提孟子?”

黄道周捋须轻笑,目光扫过案上典籍:“太子殿下,孔圣人的仁义礼智信,是立人之根本 —— 无德者如行尸走肉,何谈治国?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是成事之要 —— 如今大明需的是实干之臣,而非东林党那般空谈礼法、蝇营狗苟之辈。” 他眼中闪过厉色,转瞬收敛,“德,是品德德行;实,是知行相顾。东林党把祖宗礼法当治世捷径,可笑至极!阳明先生说‘随心所动’,并非肆意妄为,而是不违本心、知行合一。臣不教你制衡之术,只教你治世之能:以民为心,方明得失;以实为要,方固国本。就如宋应星改良器械、温大人走访编典、岳帅镇守漠北,皆是务实真义。”

“先生好志向!” 朱由检抚掌赞叹。

黄道周惊觉,连忙跪地叩首:“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 朱由检扶起他,目光灼灼,“先生之言让朕茅塞顿开。若人人明孔王之礼、行阳明之实,何惧程朱理学僵化?温体仁掌吏部编修新儒典,正需先生相助。屈居从六品赞善,着实浪费才学 —— 愿入吏部,与温大人共铸大明新儒典吗?”

黄道周重叩于地,声音铿锵:“臣愿以孔子仁义为魂、阳明心学为骨,编着华夏新典,不负陛下信任!”

朱由检拍了拍他的肩:“去办吧,朕拭目以待。”

黄道周躬身告退,出门时仍难掩激动,朗声道:“臣定不负圣恩!”

书房内,朱由检看向朱慈烺:“皇后多日未回宫,你同朕去岳府看看?”

朱慈烺摇头:“父皇,学业为重,儿臣想多学治国之道。”

朱由检轻叹一声:“便罢。”

刚出书房,田贵妃便含笑上前:“陛下是想去岳府见皇后姐姐吧?臣妾与你同去。”

龙辇缓缓驶在朱雀大街,街道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百姓们三三两两闲谈,有说 “岳家麒麟子乖巧”,有猜 “岳帅在漠北定能大展拳脚”,有赞 “陛下开河垦田,今年秋收定是好年成”,还有人感慨道:“皇上收岳帅之子为义子,真是慧眼识才!自古虎父无犬子,将来这孩子定能承继岳帅风骨,为大明效力!” 烟火气扑面而来。

岳府门前,朱由检刚踏入暖阁,便朗声道:“皇后,该回宫了。烺儿惦记你得紧,日日问起母后何时归。”

周玉凤放下手中的小襁褓,打趣道:“陛下何时也学会拿烺儿当由头了?”

朱由检脸色微红,目光落在襁褓中,伸手抱起陈曦公主朱媺曦,凑到眼前细看:“朕的小公主,真是越长越俊!” 又瞥了眼旁边岳尘的襁褓,笑道:“这小子,倒真便宜你岳家了。” 说罢放下公主,转身便走,“你们不愿回,朕便先走了。”

温玉薇望着他的背影,对着周玉凤做了个鬼脸:“皇上真小气。”

三人相视一笑,暖阁内满是笑语。田贵妃忽然提议:“姐姐妹妹,天天待在府里闷得慌,不如出去走走?” 说着拍手唤来下人,“把我让宫中匠人特制的轮椅推来。”

丫鬟推来轮椅,又抱来厚厚的毯子裹住温玉薇的下半身:“夫人刚生产不久,需注意保暖,李念先生特意叮嘱过。”

温玉薇嗔道:“要你多嘴。”

三人登上府内阁楼,凭栏远眺,朱雀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廊下墨菊开得正盛,花瓣浓黑如墨,暗香浮动。温玉薇望着远方,轻声呢喃:“秋天了,他该回来了吧?”

周玉凤握住她的手,温声道:“妹妹莫忧,岳帅是西安城的守护神,定会平安归来。”

田贵妃连忙岔开话题,指着墨菊笑道:“姐姐你看,这菊花黑得这般别致,真是少见的好看!”

周玉凤顺着她的手指望去,笑道:“这墨菊耐旱耐寒,开得这般精神,倒像岳帅的性子。”

温玉薇嘴角勾起一抹浅笑,指尖轻轻拂过廊柱上的雕花:“他素来喜欢菊花,说其有傲骨,不与百花争春。”

秋风拂过,墨菊摇曳,暗香伴着街上的人声漫入阁楼。三女你一言我一语,或谈花事,或说市井趣闻,温玉薇眉宇间的忧色渐渐散去。周玉凤忽然提议:“赏菊观景,无曲助兴未免可惜,我先吟几句,玉薇妹妹续之,贵妃妹妹随性唱来,如何?” 田贵妃当即应和:“正合我意!姐姐们只管吟,我跟着调子顺,保准唱得熨帖!”

周玉凤指尖轻搭栏杆,声音柔婉又带着端庄,南词韵味十足地吟出上阕,田贵妃随即清嗓开唱,调子熟稔婉转:

《秋菊调?长安谣》

上阕(周玉凤 吟)天街乍暖褪青苔,民安自在觅良宵。望长街,观信潮,赏秋菊,墨香绕。遥想新明,太平逍遥,皇仓垒实赛旧朝!

温玉薇眸中牵挂伴着几分娇嗔,轻声续出下阕,歌声承着心绪愈发绵长:

下阕(温玉薇 续)暖阁思君雁归时,将军尺素万两金。戏秋思,念君谣,谱一曲,秋菊调。共赴盛世,不负今朝,山河无恙比盛唐!

唱至 “望长街,观信潮” 时轻快灵动,似映出天街往来车马、谈笑百姓;“赏秋菊,墨香绕” 则柔缓下沉,仿佛菊香顺着歌声漫进阁楼;收尾 “山河无恙比盛唐” 拖腔圆润悠长,余韵绕梁。唱罢三女相视大笑,周玉凤抚掌赞道:“这曲唱得妙!上阙见盛世太平,下阙藏儿女情长,‘尺素万两金’雅俗共赏,‘比盛唐’柔中见阔,真是名副其实的《秋菊调?长安谣》!”

笑声顺着窗棂飘出,混着菊香漫过岳府高墙。巷口百姓纷纷驻足,茶摊掌柜敲着茶碗附和,识字书生提笔疾书记录曲词,高声念给路人听;孩童们奶声奶气哼唱 “共赴盛世,不负今朝”,跑着跳着将歌声传遍街巷;戍卒家属们听到 “将军尺素万两金”,眼眶微热却也跟着哼唱,把对亲人的牵挂融进旋律;沿街商贩一边招呼客人,一边跟着打节拍,市集的喧闹与歌声交织成一片繁盛。

不多时,这《秋菊调?长安谣》便成了西安城人人传唱的盛世之音。夕阳为城池镀上一层暖金,菊香伴着歌声,将新明中兴的太平气象与烟火暖意,深深融进每一个大明子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