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西侧的闲置偏院,近日热闹得像集市 —— 原本落满灰尘的青砖地上,被打扫得锃亮;靠墙的木架上,依次摆着三辆自行车:一辆是林风最初试骑的改进版(车把上还留着撞树的浅痕),一辆是带小推车的载货版(车斗里放着个布包,装着赵小贩送的新收白菜),还有一辆迷你版(车座垫着粉色棉垫,是给太后学骑的那辆);院中央的石台上,架着两台传声筒,一台是最初的竹筒版,一台是加了喇叭口的升级版,中间拉着浸过桐油的兽皮绳,绳子上挂着个小木牌,写着 “声音能传一千一百米”;连墙角的矮柜上,都摆着之前做传声筒剩下的喇叭口、自行车的木辐条,旁边贴满了泛黄的图纸,是林风当初画的草图,上面还有小李子偷偷画的小火锅涂鸦。
“都小心点!别碰倒传声筒的木架!” 小李子穿着新浆洗的青布褂子,忙前忙后地指挥宫女太监摆放 —— 他手里拿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林风交代的陈列顺序:“自行车放左边,传声筒放中间,图纸挂右边,发明故事牌要贴在显眼处,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东西是咋来的。”
负责打扫的宫女刚想擦自行车的铁皮轮,就被小李子拦住:“别擦太亮!这轮上的划痕是陛下第一次试骑撞树弄的,得留着当‘纪念’,告诉大家发明都得试错!”
宫女们忍不住笑,连平时最严肃的掌事太监都打趣:“小李子,你现在倒像个‘科技角管事’,比管御膳房的点心还上心。”
林风走过来时,正看到王师傅在给传声筒旁的木牌写字 —— 木牌上写着 “传声筒:从‘奶茶变泥巴’到‘赈灾传信’,初做时声音变调,改进三次加喇叭口,如今能传千里,帮柳溪村百姓顺利领粮”,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喇叭花图案,是王师傅照着御花园的牵牛花画的。“陛下,您看这字写得行不行?” 王师傅递过毛笔,“要是不够详细,俺再加点试音时的趣事。”
“不用太细,” 林风笑着摇头,“重点让大家知道,这些东西不是‘妖术’,是为了方便过日子,从试错到好用,都是一步步来的。”
没过多久,科技角就迎来了第一批参观者 —— 宫女太监们三三两两走进来,有的围着自行车转,有的对着传声筒小声喊 “喂”,还有的凑在图纸前,看林风画的自行车草图,上面的批注 “车座要垫棉垫,免得硌屁股” 引得一阵笑。负责给太后梳头的李宫女,看着迷你自行车眼睛一亮:“这小车子真可爱!太后娘娘上次学骑,还说要给它挂个小铃铛,现在咋没挂?”
“在这儿呢!” 小李子赶紧从口袋里掏出个银铃铛,“陛下说先不挂,等孩子们来参观时,让他们亲手挂,更有意义。”
正热闹着,院门口传来一阵欢笑声 —— 是青龙庙学堂的孩子们,由张掌柜和李老儒领着,背着小布包走进来,有的还拿着之前月考时画的 “杠杆撬石狮子” 图纸,想跟林风的发明草图比一比。胖小子一进门就冲到自行车旁,伸手摸了摸载货版的车斗,兴奋地喊:“张爷爷,这就是赵大叔运菜的车!俺上次在集市见过,比独轮车快多了!”
张掌柜笑着点头,指着车斗里的白菜:“这就是赵小贩送的,他说多亏了这车,每天能多运两趟菜,多赚五十文,特意送颗新白菜当‘谢礼’。”
林风蹲下来,对围过来的孩子们说:“大家别光看,也可以试试 —— 迷你自行车能骑,传声筒能喊,咱们今天就当‘科技角开放日’,想试的都能试,不过要小心,别像朕当初那样撞树。”
孩子们欢呼起来,胖小子第一个骑上迷你自行车,虽然骑得歪歪扭扭,却没摔下来,引得其他孩子都拍手;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对着传声筒的喇叭口喊:“俺要学算账!还要学辨假币!”
声音顺着兽皮绳传出去,院门口的侍卫都听见了,笑着朝里喊:“小姑娘,俺们也想学!下次开课能不能叫上俺们?”
孩子们笑得更欢了,李老儒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幕,忍不住对张掌柜说:“以前总觉得‘杂学’没用,现在才知道,这些东西比背圣贤书更能让百姓过好日子,陛下这‘科技角’,设得好啊!”
苏晴是后来到的,她刚处理完边境的奏疏,走进科技角就看到林风在给孩子们讲自行车的发明过程:“当初朕嫌从寝宫到御膳房走路费时间,就想做个‘自己走的车’,第一次做木轮不圆,撞了四次树,第五次才骑稳,后来加了木辐条、铁皮轮,才成了现在这样,能代步还能运货。”
“陛下,以后还会做更厉害的东西吗?” 一个小男孩举着手问,“比如能飞的车?能像传声筒一样传画的东西?”
林风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会的!以后咱们还能做‘跑得更快的车’,不用脚踩,靠别的力气动;还能做‘传得更远的传声筒’,让京城和边境能直接说话;说不定还能做‘能存粮的好法子’,让百姓再也不怕粮荒。”
孩子们听得眼睛都亮了,纷纷说 “俺要跟着陛下学发明”“俺要做能帮百姓的东西”,场面热闹又温馨。
苏晴走到林风身边,看着眼前的景象,轻声说:“陛下,您这些想法,比打胜仗还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 之前平叛靠民心,现在过日子靠这些‘小发明’,百姓安稳了,大炎才能真正安稳。”
林风转头看她,发现她眼里满是敬佩,忍不住笑:“不是朕一个人的功劳,是王师傅的手艺,是张掌柜的算账,是大家一起试错、一起改进,才让这些东西能用。要是没有百姓的需求,比如赵小贩要运菜,柳溪村要领粮,这些发明也没意义。”
正说着,小李子突然跑过来,手里拿着个刚画好的表情包 —— 上面画着个卡通林风,骑着自行车,旁边跟着一群孩子,传声筒的喇叭口对着远方,下面写着 “科技角:为好日子发明”。“陛下,俺画的‘科技角表情包’!贴在门口,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儿是干啥的!”
林风接过来看,忍不住笑:“画得好!不过得加个火锅图案,咱们的发明,可都跟‘好日子’离不开火锅。”
夕阳西下时,科技角的参观者还没走 —— 宫女太监们在教孩子们骑迷你自行车,张掌柜在给大家讲传声筒的原理,李老儒则在图纸旁,给孩子们讲 “试错也是学习” 的道理,连王师傅都拿出工具,教孩子们磨小木轮,说 “以后你们也能做小发明”。
林风站在院门口,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踏实 —— 从新式学堂到自行车、传声筒,再到如今的科技角,大炎的 “好日子” 正一步步扎实推进。可就在这时,侍卫匆匆跑来,手里拿着密探的汇报:“陛下,边境传来消息,外族探子偷偷观察科技角,还画了自行车和传声筒的草图,想模仿着做,可他们连木辐条的原理都没弄明白,做出来的自行车骑两步就散架,传声筒的喇叭口也装反了,声音根本传不远。”
林风接过汇报,嘴角勾起一抹笑:“他们只学样子,不学‘为百姓过日子’的初心,再怎么模仿也没用。不过还是要盯紧点,别让他们搞破坏。”
侍卫应下离去,苏晴看着林风,轻声说:“陛下,不管他们怎么模仿,只要咱们守住民心,守住‘为百姓’的初心,就不怕他们捣乱。”
林风点头,看向科技角里的孩子们 —— 他们正围着小木轮,认真地听王师傅讲解,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对,” 林风轻声说,“这些孩子,才是大炎未来的‘发明家’,是好日子的守护者。”
一场围绕 “科技角” 的发明总结,不仅梳理了前期的成果,更凝聚了民心、点燃了希望 —— 从皇宫到乡村,从大人到孩子,都在为 “好日子” 努力。而那些潜藏在暗处的外族干扰,在这满是热情与初心的氛围面前,显得格外渺小。只是,林风也知道,发明的路还很长,边境的隐患还没消除,接下来,不仅要继续改进现有发明,还要探索新的 “好日子法子”,让大炎的安稳与红火,传得更远、更久。
夜色渐浓时,科技角的灯还亮着 —— 小李子在给迷你自行车挂银铃铛,王师傅在检查传声筒的兽皮绳,孩子们的笑声还飘在院里,像一首关于 “希望” 的歌,预示着大炎更红火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