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 > 第267章 [数字经济]建设初期,面临[人才短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7章 [数字经济]建设初期,面临[人才短缺]

晚霞的余晖穿过窗明几净的玻璃,给这间刚刚焕发生机的办公室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但王林的心,却被李主任秘书那个电话,浇上了一盆冰水。

“釜底抽薪不成,就想给我们上紧箍咒。”王林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地板被他踩得微微作响。他那张刚刚因为胜利而泛起红光的脸,此刻又重新布满了凝重。

他头顶上,[斗志昂扬]的标签仍在,但旁边已经升起了一片代表[忧虑]的灰色雾气。

“职责划分,资金监管……这两个东西,可都是他们的老本行,是发改委和经信委的命根子。他们要是铁了心在这上面做文章,咱们别说大展拳脚,恐怕连迈开步子都难。”王林停下脚步,看着气定神闲的林望,急得搓了搓手,“他们这是要把咱们的权力,关进他们设计的笼子里!林望,明天这个协调会,怕是一场硬仗,我们得早做准备。”

王珂、李悦等人也围了过来,他们听到了王林的话,脸上的兴奋和憧憬被冲淡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紧张和担忧。他们能想象到,明天会议上,那些厅局的老油条们会用怎样繁琐的条条框框,来捆住这个新生部门的手脚。

林望却只是笑了笑,他从窗边走回来,拿起桌上一个还没来得及贴标签的文件夹,轻轻拍了拍。

“老王,别急。他们想给我们上紧箍咒,是意料之中的事。”林望示意大家坐下,“不过,他们把劲儿用错地方了。”

王林一愣:“用错地方了?”

“他们以为,我们这个办公室的核心是‘权力’和‘资金’,所以他们拼命想在这两样东西上做文章,想把我们困死。”林望拉开一张椅子坐下,眼神清澈,“但他们都搞错了一件事。我们这个办公室,乃至整个江东省的‘数字经济’战略,眼下最核心、最要命的,根本不是权和钱。”

林望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一字一句地说道:“是人。”

“人?”王林咀嚼着这个字,眉头紧锁。

“对,人才。”林望打开了那个文件夹,里面是他让王珂等人连夜整理出来的,关于江东省人力资源现状的初步摸底报告。

“老王,你看看这个。”林望将一份资料递给王林,“我们江东省,每年有近十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相关专业的,超过八千人。但你知道,最终选择留在省内发展的,有多少吗?”

王林没有看资料,只是凭着经验猜道:“能有三成?”

“一成。”林望竖起一根手指,语气平静,却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了寒意,“准确地说,是百分之十二。剩下的人,全都去了京城、沪市、深城,去了那些数字经济更发达的地方。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了四年的果子,还没成熟,就被人连盆端走了。”

“再看这个。”林望又指向另一份数据,“我们省内,有超过五百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明确表达了数字化转型的意愿。他们不缺钱,甚至愿意花大价钱。但是,他们找不到人。他们找不到既懂传统工业流程,又懂大数据、云计算的复合型厂长;找不到能为他们量身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首席技术官;甚至连一个熟练的数据分析师,都得靠猎头从外省高价挖,还未必挖得来。”

林-望的【情绪图谱】系统,此刻正无声地运转着。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调研期间看到的一幕幕。

那是一家省内知名的机械制造企业,董事长是一位年过六旬、精神矍铄的老人。他指着车间里闲置的一排崭新的德国进口设备,满脸苦涩。他头顶的标签,是刺眼的[焦虑]和[有心无力]。

“林处长,这套设备,能让我们的生产效率提升百分之三十。但是,没人会用!我们高薪聘请的工程师团队,看着全英文的操作手册和复杂的编程界面,就像看天书。德国专家来培训了一个月,走了,我们还是一头雾水。这堆铁疙瘩,现在就是我最大的心病。”

还有省内一所“985”高校的计算机学院院长,一位头发花白的学者。在座谈会上,他痛心疾首,头顶的[无奈]和[痛心]标签,几乎要凝成实质。

“我们不是教不好,是留不住啊!最好的苗子,大二、大三就被那些互联网大厂用实习合同给锁定了。毕业就走,头也不回。我们问他为什么不留下来建设家乡?学生一句话就把我问住了:‘院长,我留下来,能去哪?我能做什么?’我……我答不上来啊!”

这些画面,这些声音,这些五颜六色的情绪标签,在林望的脑海中交织成一幅巨大而沉重的画卷。

画卷的名字,就叫[人才短缺]。

这才是悬在江东省“数字经济”战略头顶上,最锋利的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王林看着手里的报告,越看心越沉。他一辈子都在跟文件和人打交道,却很少从这个角度,去审视整个江东的困境。他原以为最大的阻力是观念和利益,现在才发现,比这更可怕的,是基础的崩塌。

“没人,一切都是空谈。”王林喃喃自语,后背渗出一层冷汗。

“所以,老王你看。”林望收回了资料,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李主任和王主任,他们还在为‘谁来管钱’、‘谁说了算’这种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格局,就只有这么大。他们就像两个守着一片荒地的财主,还在为地界的划分吵个不休,却没发现,这地里,根本就缺能种出庄稼的农民。”

王林恍然大悟,他看着林望,眼神里充满了震撼。

他终于明白了。林望根本就没把明天那个所谓的“协调会”,当成一场需要严防死守的阵地战。

“你的意思是……”王林的声音有些干涩。

“我的意思很简单。”林望站起身,走到办公室中央那块刚刚立起来的白板前,拿起一支马克笔,在上面重重地写下两个大字:

“招人!”

“明天这个会,他们想谈职责,谈监管。可以,我们跟他们谈。”林望转过身,笔尖在“招人”两个字上点了点,“但我要告诉他们,在讨论怎么分蛋糕之前,我们得先解决一个问题——去哪里找能做出蛋糕的师傅。”

“我要把这场原本是针对我们的‘围剿会’,变成一场全省范围的‘人才问题现场诊断会’。我要让他们所有人都看到,不解决人的问题,他们争来再多的权,拿到再多的钱,最后都只会变成一纸空文,一个笑话。”

王林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

他原本还在思考着,明天该如何引经据典,去跟发改委和经信委争夺某项审批权或者资金使用细则的解释权。他满脑子都是官场博弈的腾挪之术。

可林望,却直接掀了棋盘。

他根本不跟你下这盘棋。他要重新定义游戏规则,把战场,从泥泞的官场斗争,直接拉升到决定江东未来的战略高度。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王林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他觉得自己这半辈子,都活在了条条框框里,活在了算计与提防之中。而林望,却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一种用阳谋,用大势,去碾压一切阴谋诡计的可能。

“我算是服了。”王林长长地吐出一口气,那口气里,吐出了所有的忧虑,只剩下纯粹的兴奋,“我还在想怎么拆他们的招,你小子已经准备去抄他们的家了。说吧,明天打算怎么唱这出戏?我这个‘政委’,给你当捧哏。”

“捧哏还不够。”林望将马克笔的笔帽盖上,扔回桌上,“我需要您帮我联系几个人。”

“谁?”

“省内几所重点大学的校长,还有几家龙头企业的董事长。”林望的眼中,闪动着一种名为“布局”的光芒,“我要在开会之前,先给他们送一份‘焦虑’。”

王林一愣,随即明白了林望的意图。

林望不仅要自己在会上唱主角,还要在会场之外,找到一群分量足够的“观众”,一群能切身感受到“人才短缺”之痛的“盟友”。

当省委常委们还在为部门职责扯皮时,如果大学校长和百亿企业的董事长们,正因为招不到人、留不住人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那这场会议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好!我马上去联系!”王林二话不说,拿出自己的手机,翻找起通讯录。他的人脉,在这一刻,将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看着王林雷厉风行的背影,王珂、李悦等人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崇拜。

他们终于明白,为什么林望能成为那个执剑人。因为在所有人都盯着剑鞘是否华美时,他看到的,永远是那藏于鞘中的,最致命的锋芒。

林望没有理会身后的目光,他重新走到窗边,看着夜幕下逐渐亮起点点灯火的城市。

他的【因果线】系统,正在飞速推演着明天的会议。

他看到,当他将“人才短缺”这个血淋淋的现实抛到桌面上时,李主任和王主任头顶的[借势施压]标签,会瞬间崩碎,变成[错愕]与[被动]。

他看到,当大学校长们的[无奈]和企业家们的[焦虑],通过某种方式传递到会场时,在座的其他领导,头顶会浮现出[警醒]和[深思]的标签。

而省委书记周良宇,他头顶那枚[果断]的金色标签,将会再次亮起,并伴随着对林望更深层次的[欣赏]。

这一切,都将是明天那场“协调会”的剧本。

而林望,就是这场大戏唯一的导演。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省委宣传部赵文斌部长的电话。

“赵部长,晚上好,没打扰您休息吧?”

电话那头传来赵文斌爽朗的笑声:“林老弟,说的哪里话!我正愁找不到你呢!你送来的那份‘工作指南’,我们连夜开会研究,准备搞个大动作!你有什么新指示?”

林望笑了笑,语气变得意味深长:“指示不敢当。只是有个小小的素材,我觉得可以作为你们系列报道的开篇,或许会很有意思。”

“哦?什么素材?”赵文斌的兴趣被提了起来。

林望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缓缓说道:“就叫——《一个让985大学院长都答不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