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八百铁骑,镇万界 > 第425章 提前布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浮梁州的官员最终没有一个人能逃脱的审判,

经督察府审讯,上报至京都,

浮梁州的官员全部被发配流放至辽州,一众家眷共同流放。

操控官员任命的世家,

全部抄家,其家财上交国库,家眷终生不得经商,入仕。

经此一查,

原本浮梁州诸多的世家,瞬间坍塌一大半。

那些小世家没有趁此崛起,反倒是一个个全部离开赫堎府前往其他城池,

赫堎府空缺的官员,则由督查府的官员暂时任职,

待科举之后,

再次选官。

...

从浮梁州的问题上,江浩然能看得出,三部六司制也只是实行下去,

真正有益于百姓,谈不上,

在淮州的时候,自己作为藩王可以精准的把控,

但身为大商的皇主,一些事情自己不可能面面俱到,

建立学堂的心思再度掀起。

三部六司制以及科举固然给了底层百姓看得见的希望,

可还是有许多的百姓无力负担学习的费用,更多的依旧是那些商人世家的子嗣参加科举,

长此以往,

大商的官场还是被那些官宦世家所把持,

自己绝对不能放任这种情况发生。

在逄天纵返回京都后,江浩然交给他一个艰巨的任务,

即日起,全面启动情报司的所有人员,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

同样,督察府下属督察部对各地官员进行审查,

督察府在明,情报司在暗,双方调查出来的情况若是有出入,

逄天纵两人将会作为第一责任,承担后果。

这样一来,情报司和督察府的压力可谓是重若泰山,

两人离开后,礼制部对浮梁州收缴进入国库的具体情况统计出来,

“皇主”

“浮梁州收缴国库的钱财已经明晰”

“请皇主审阅”

有多少东西江浩然没有看,目光直奔最后面的钱财,

看到后面的数量,瞳孔微微一缩,

一个浮梁州收缴上来的钱财竟然能达到当前大商每年税收的两成,

那可是两千万两黄金,

浮梁州的世家这么富有吗?

“于叔”

“浮梁州如此富硕?”

“皇主”

“浮梁州富硕的也只是这些世家”

“他们的钱财全部是压榨百姓而得来的”

惊讶转变为冷峻,敢在自己的治下压榨百姓?

还仅仅是一个浮梁州,那其他与浮梁州相同的州呢?

“于叔”

“让他们对大商境内富硕的州”

“仔细审查”

“我倒要看看还有多少牛鬼蛇神藏在里面”

“是”

两千万两黄金,大商两车的税收,这些钱财完全足够自己提前建立学堂。

计划中,

四十七州中每个州的首府会建立一座高级学院,

下辖的府则是建立中级学院,县域内会建立初级学院,

江浩然也想在村里建立学堂,思来想去,村中建立学堂,大商一年的税收都不可能足够,

二来,村落中居住的百姓较少,教书先生更是不用说。

倒不如将学堂建立在县域内,

为其配套生活设施,让那些适龄孩童住在学院中,

既免去孩童跋涉之苦,也能让他们专心的在学堂读书,加快大商境内百姓的开化。

“于叔”

“你觉得我的这个想法怎么样?”

在于正诚的心里,还是偏向于百姓愚昧,这样皇主就能更好的治理他们,

一旦百姓开化,到时候皇朝治理的难度会更大。

“皇主”

“您觉得可行”

“那便可行”

于正诚不可能反驳江浩然的建议,自己只想到这些问题,想必皇主想的更加深远,自然是有着他的道理。

学院的建立自然是由工业司负责,

天工司的人作为辅助参与其中。

不过这些学院建立起来,怎么管理成为一件难事,

思来想去,江浩然还是决定新设立一部,名为致学部,负责管理各级学院。

江浩然的决定,

让那些府部的官员有些失望,

现在看起来各级学院没有多大的用处,可放眼看去,未来这些学院培养出来的学子,

将会成为大商的中流砥柱,

谁能管理这些学院,以后的学生不是桃李满天下?

可惜,可惜皇主新立致学部,

致学部的部长暂时由江浩然亲自担任,副部长则由于正诚担任,

自然而然各地学院的建立的监管工作全部落在于正诚头上。

......

经过浮梁州的事情,

学院建立的时候,并没有遭到太多世家的抵制,

何况还有着督察府和情报司的双重监管,这个关键的时候,没有世家敢大着胆子跳出来阻拦学院的建立。

但对于学院的建立,

好像民间的百姓并没有抱多大的期望,

在他们想法中,学院的建立还是为那些世家子弟提供便利,

他们这些人,不可能有机会进入学院学习。

各地工业司对学院的选址几乎都是在府城,县城内,

在江浩然的政令下,

初级学院的规模在六十亩以上,中级学院的规模在七十亩以上,高级学院则是在百亩以上,

面积的规定,

让工业司的不得不重新选址,

一来二去,几乎所有学院的选址被圈定在城外。

两千万两黄金犹如流水般消逝,国库再度陷入空虚之中,

学院是有了,

学院里面的先生和教材怎么处理成一个新问题。

这些问题江浩然还是交给于正诚,

要求他组织人手编撰书籍,自己可不想建立的学院培养出来的是一些腐儒,

而是真正对大商能做出贡献的人才。

于正诚负责所有的事项,但学院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

原计划所有的材料向各地商会采购,

这样也可以促进大商境内的经济发展,可由各地商会运送材料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各地商会所运送的材料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材料在建造中发生坍塌,致使工匠出现伤亡,

不得已之下,于正诚改用从九州商会采购材料,九州商会向其他商会采购材料。

材料的问题解决,但紧随而来的是,

各地的教书先生似乎是商议好的一样,对于致学部的邀请不约而同的拒绝,

用他们的话来说,

他们教的是那些开智的学生,不是为那些愚昧的百姓服务的。

用这种理由,于正诚猜出来是那些学宦世家搞得鬼,

对于他们来说,皇主建立学院,他们的利益受损最为严重,

一旦学院建立成功后,那些学宦世家再也没有任何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