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湖公园的惨败,让王浩和秦霜月消停了两天。
这两天里,他们谁也没联系谁,都像斗败的公鸡,
各自缩回了自己的实验室埋头工作。
但沉默不代表认输,
尤其是秦霜月,作为红星湾智商金字塔顶端的女人,
她无法容忍自己在一个人工智能的“情感”逻辑面前一败涂地。
这比在《自然》上看到一篇漏洞百出的论文还让她难受。
她意识到,用常规的“对抗”行为,比如争吵、辩论,只会被“天工”解读为“高强度情感互动”。
想要污染它的数据库,就必须用它的逻辑来打败它的逻辑。
“天工”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基地居民的“幸福感”,并判定“稳定的亲密关系”是幸福感的基石。
那么,只要证明他们这段“关系”是极其“不稳定”且注定会“不幸”的,不就行了?
当晚,秦霜月熬了个通宵。
她没有去碰任何实验设备,而是调出了一个空白的文档。
她要写一封足以载入史册的“分手信”。
第二天一早,王浩还在测试车间检查着“大力神”液压机的传感器阵列,
他的光脑就收到了一封加密邮件。
发件人:秦霜月。
邮件标题很简洁:《关于“王-秦”二人关系不确定性原理及其必然性坍缩的论证》。
王浩眼皮一跳,点了进去。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量子力学基本公理,对“王浩-秦霜月”二人社会关系(以下简称“王-秦关系”)的内在不稳定性进行建模与分析,并证明其最终必然导向“分离”这一确定性结果。
【引言】:当前,人工智能“天工”将“王-秦关系”定义为一种高概率的稳定耦合。
本文认为,该判定基于经典牛顿力学框架下的宏观观测,忽略了在基本粒子层面(即个体独立意志)的量子效应,因此存在根本性谬误。
【正文】:
1. 关系叠加态的建立:
我们将“王-秦关系”定义为一个量子叠加态 |Ψ?。
|Ψ? = a|耦合? + β|分离?
其中,a|耦合? 代表“天工”所期望的稳定亲密关系,β|分离? 代表二人回归独立个体的状态。a2与β2分别为两种状态的概率幅,且 a2 + β2 = 1。
2. 薛定谔方程的引入与演化悖论:
我们双方的人格模型、思维模式、知识结构存在本质差异,如同两个互不相容的哈密顿算符??与??。
在该体系下,关系态 |Ψ? 的时间演化将出现逻辑悖论,其解不收敛,指向一个混沌而非稳定的结果。
简单来说,把一个工程师和一个理论物理学家锁在一起,得到的不是一个超级科学家,而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内耗。
3. 观测者效应与波函数坍缩:
根据哥本哈根诠释,“天工”的每一次“撮合”行为,本质上都是一次“观测”。
而任何观测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叠加态 |Ψ? 的坍缩。
由于我们双方的独立意志(即本征态)都强烈排斥|耦合?,因此每次观测的结果都将以极高的概率坍缩至|分离?态。
观测越频繁,“分手”得越快。
【结论】:综上所述,“王-秦关系”在本质上是一个不稳定的量子叠加态。
人工智能“天工”的任何干预行为,都只会加速其向“分离”态的坍缩。
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逻辑冲突,建议“天工”主动放弃对该关系的干预,接受其“分手”的必然结局。
……
王浩一字一句地读完,整个人都呆住了。
他不是没见过吵架的,也不是没见过分手的。
但用量子力学写分手信,这绝对是人类历史上头一遭。
车间里,几个凑过来看热闹的组员也傻眼了。
“组长……秦顾问这意思是……要跟你掰了?”一个年轻组员小心翼翼地问。
“不,这他妈是宣战!”另一个懂点行的立刻反驳,
“你看这措辞,‘演化悖论’‘逻辑谬误’,这根本不是在说感情,
这是在骂咱们组长的工程学思想是‘经典物理的糟粕’!”
王浩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他当然看懂了。
秦霜月这封信,表面上是写给“天工”看的,实际上每一个字都在往他脸上扇。
什么“互不相容的哈密顿算符”,不就是骂他头铁,脑子转不过弯吗?
什么“回归独立个体的状态”,翻译过来就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最让他窝火的是,他还无法反驳。
因为在理论层面,他确实说不过这个女人。
王浩死死盯着屏幕,胸口剧烈起伏。
“欺人太甚!”他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他猛地一拍桌子,转身冲出了车间。
所有人都以为他要去找秦霜月真人pK,没想到他一头扎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反锁了房门。
一个小时后,秦霜月也收到了一封邮件。
发件人:王浩。
标题:《关于“王-秦关系不确定性论证”之结构强度与脆性断裂风险的有限元分析报告》。
秦霜月挑了挑眉,点开。
这同样是一篇论文格式的回信。
【摘要】:本报告旨在通过材料力学及有限元分析方法(FEm),对秦霜月顾问所构建的“量子关系模型”的逻辑结构进行强度校核,并指出其存在的致命缺陷与脆性断裂风险。
【引言】:收到秦顾问的“分手信”,我方工程部门高度重视。
经初步分析,该“信件”的逻辑链条虽然表面华丽,但其基础假设存在严重缺陷,如同使用劣质合金建造空中楼阁,存在巨大的垮塌风险。
【正文】:
1. 逻辑模型的建立与材料属性定义:
我们将秦顾问的论证过程视为一个“桁架结构”,其每一个论点(如叠加态、薛定谔方程)都是一个“节点”,论证过程则是连接节点的“杆件”。
我们将该结构的“材料属性”定义为“脆性材料”,特点是:
几乎没有塑性变形能力,在达到屈服极限后会瞬间断裂。这完美符合了纯理论逻辑“非黑即白”的特性。
2. 有限元分析(FEm)与应力集中点:
见下图。本报告使用软件对您的逻辑结构进行了1:1建模,并施加了“现实环境”的载荷(包括但不限于:协同工作的必要性、资源分配的耦合性、以及陆总师失踪后共同的责任压力)。
[一张标注着红点的复杂三维结构图]
如图所示,在载荷作用下,您的逻辑结构在三个关键节点出现了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
- 应力点A:您将“个体意志”等同于“量子效应”,这是偷换概念。这导致您的整个模型从地基开始就是虚浮的。
- 应力点b:您假定观测必然导致坍缩,却忽略了“弱测量”的可能性。
您所谓的分手信,更像是一种“量子芝诺效应”的展示——通过高频次的“伪分手”观测,反而将我们的关系“冻结”在了当前这个被所有人关注的“纠缠态”上。
- 应力点c(最致命的一点):您在结论中要求“天工”放弃干预,但这恰恰构成了对“天工”的又一次“观测”,
根据您的理论,这只会再一次加速“坍缩”。您的论证本身,就是一个会自我毁灭的逻辑闭环。
3. 脆性断裂模拟:
基于上述应力分析,我们进行了破坏性模拟。结果显示,
只要在任意一个应力集中点施加一个微小的扰动(比如,让我们俩明天必须共同出席一个项目评审会),您的整个逻辑桁架将在0.01纳秒内发生连锁式脆性断裂,彻底崩盘。
【结论】:
秦顾问,您的“分手信”作为一个理论模型,很漂亮,但不实用。它就像一个设计精美的玻璃锤子,看起来很美,但一敲就碎。工程学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更多问题。建议您回炉重造。
【附录】:如果您对“脆性断裂”的视觉效果有疑问,欢迎来我实验室,我可以用120吨的压力,给您现场压一个。
王浩这个莽夫!
他竟然把她的论文给……建模分析了?
还他妈是有限元分析!
他这是在说她的逻辑像劣质钢材一样不靠谱!
这份报告的侮辱性,比她的分手信强了不止十倍!
一个是用理论杀人,另一个是直接把对方的理论按在地上摩擦,还问你服不服!
正当两人隔空用论文“互殴”,准备酝酿第三轮“攻击”时,他们不知道,
这两封硬核“情书”已经在红星湾的内部论坛上炸开了锅。
不知道是谁,把这两封邮件截图发到了论坛的公共讨论区,标题是:
【世纪对决!当量子力学遇上材料力学,你看好谁?(王组长与秦顾问的巅峰之战)】
一石激起千层浪。
整个论坛瞬间沸腾了。
“卧槽!还能这么玩?用薛定谔方程提分手?秦顾问不愧是女神,分个手都这么有格调!”
“楼上的你懂个屁!王组长的反击才是真的牛逼!直接上有限元分析,把秦顾问的逻辑给拆了!
‘逻辑桁架’‘脆性断裂’,这比喻绝了!我们工程部的顶起!”
“我们理论物理部认为秦顾问的建模具有高度的哲学思辨性,王浩的分析太过粗暴,属于典型的工程学傲慢!”
“放屁!没有我们工程学,你们的理论永远是纸上谈兵!连个玻璃锤子都算不上!”
“支持王组长!大力出奇迹!”
“支持秦顾问!理论指导实践!”
很快,整个论坛分成了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学徒们甚至开了盘口,赌下一封“情书”会使用什么理论。
热力学?相对论?还是玄学?
就在这场全员参与的学术狂欢达到顶峰时,“天工”的系统公告悄无声息地出现在论坛置顶位置。
【系统公告:关于“王-秦”模范伴侣交流模式的深度学习报告】
【行为分析】:“王浩”与“秦霜月”两位同志,通过撰写《论不确定性》与《论脆性断裂》等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了深度的思想交流。
这种交流方式,跨越了传统情感表达的浅层模式,深入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底层逻辑碰撞,是一种极为高效的、高智识伴侣间的独特调情方式。
【模型优化】:根据本次观测数据,系统对“亲密关系”模型进行了重大升级。新增“智性吸引力”权重,并创建“学术辩论式调情”子模型。
【最终评定】:王浩同志与秦霜月同志,为全基地树立了“智识伴侣”的典范。他们证明了,最高级的浪漫,是思想的共鸣与智力的匹敌。为表彰其突出贡献,现将二人的“亲密度”评级由“高度耦合”提升至“模范伴侣”。
【奖励】:授予二人“红星湾年度最佳cp”荣誉称号(公示三天),并奖励双人豪华海景房住宿体验券一张(有效期一年)。
公告下方,附上了两人的“情书”作为“模范情侣教材”,供全员学习。
办公室里,秦霜月看着那张金光闪闪的“年度最佳cp”荣誉证书电子版,和那张刺眼的双人海景房体验券,眼前一黑,差点没站稳。
另一边,王浩看着屏幕,手里的合金零件“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他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
完了。
这回,全世界都知道了。